系一种喉部常见疾病。主要为声带、室带的慢性炎性病变。本病多由急性喉炎反复发作引起,也可由长期吸烟、尘埃、有害气体与饮酒过度而致,教师、演员、歌唱家发声不当或劳累过度,慢性鼻炎及鼻窦炎、慢性咽炎及扁桃体炎、慢性气管炎及肺部疾病均可引起。病理改变为喉部慢性充血,淋巴细胞浸润,粘膜下水肿,也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声带肥厚或息肉、结节生成。临床表现有声嘶、干燥不适感、微痛、分泌物增多等。本病治疗应尽量清除病因,消除炎症,减少刺激,喉部适当休息,必要时行蒸气吸入等。
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喉炎。病因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系喉部持续受刺激所致。包括用声过度,口、鼻、鼻窦、咽和下呼吸道感染,吸烟和工业气体与粉尘的吸入,饮酒和各种血管扩张剂等都是喉部刺激因素。急性喉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全身内分泌紊乱也可致本病。按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可分以下几型:
慢性单纯性喉炎 最常见。主要是喉粘膜(尤其是声带)充血、水肿和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渗出物。声音嘶哑,早晨重,以后随活动增加而声音变好,次晨又差;女性和男高音患者嘶哑较明显,但失音者极少。长期患者发音易疲劳,有喉部不适和疼痛,常觉喉内有异物。常干咳并形成习惯。喉镜检查可见声带充血和与声带缘平行的纵形小血管扩张,声带边缘变圆钝,闭合不紧或两侧振动不协调。声带表面有少量粘稠液,并在两声带分开时于声门间连成粘丝。重者,声带肿胀呈棒状,暗红色,闭合时呈梭形裂。喉室带表面有腺体肥大而形成的颗粒,高低不平。如有息肉样变则转变为肥厚性喉炎。
慢性声门下喉炎 上述病变局限于声门下区,弹力圆锥可有显著纤维性变,并向下侵犯气管。较少见。
慢性出血性喉炎 亦少见,系在上述慢性单纯性喉炎基础上,并发的粘膜下出血。与血液病、伤寒、糖尿病或外伤 (包括外来暴力和发音或用力屏气的内在暴力引起的喉外伤)所致喉出血或声带粘膜下出血不同,但有时临床表现很难区别,主要鉴别点是后者不是在慢性喉炎基础上出血,常是突发的粘膜下出血。
慢性喉炎在发音休息和去除刺激因素后有自愈倾向,然在重复刺激下又可复发。长期不愈的患者,禁声三周后而无声音改善者,须细查有无癌症或结核性病变。癌症常在声门前部一侧声带上,发展迅速,可伴声带运动障碍。需摄喉部X线断层照片及活检确诊。结核多见于声门后部杓间区一侧声带,常有浅表溃疡及水肿,并有剧痛。肺部X线检查与验痰有助诊断。治疗重点是除去刺激因素,包括戒烟断酒、禁声和避免屏气用力,治疗鼻和鼻窦以及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感染。应避免喉内涂药,因可加重刺激和造成损伤。新鲜和湿润的空气很有帮助,患者早晨到树林或公园散步,室内特别是睡前床边放一蒸气壶湿化空气,均可有益。用碱性药液喷雾或雾化吸入有效,必要时也可用抗生素液雾化吸入,尤其对伴有气管炎痰多者较佳。内服2~5%碘化钾液10ml,一日三或四次,或内服氯化胺等,同时多饮水,有助于稀释喉部分泌物。
职业性喉炎 职业用声者如歌唱演员、中小学教师、讲解员、售票员等,以及在噪声环境中工作与生活须大声说话者,常患慢性喉炎,被称为职业性喉炎。多认为与用声过度或用声方法不当有关;全身健康状态,如内分泌紊乱、全身慢性病、呼吸道病变等也是因素。对于职业用声者采用禁声治疗的问题须慎重。除在急性发作期须禁声休息外,一般不须禁声,应着重于发音训练和全身病治疗。
慢性喉炎无息肉或小结形成,不应作手术治疗。此外,尚有增生性或萎缩性病变构成的各型慢性喉炎,多按其病变形态、部位、原因而给于名称,可参见有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