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
‘顔子不改其樂’章,其字,周程二夫子皆‘引而不發’,朱子亦祇有‘從事博約、庶乎有得’之説,然其字終未曉析。
曰:顔子之所樂,樂夫子之道。而夫子之道,‘人欲盡處,天理渾然’,如天地元氣流行於四時也。其字恐指天理渾然處也。
‘質野、文史’,與‘寧戚、寧儉’之説不同,何耶?
曰:論成德,則質文不可偏勝;論本末、先後,則與其易奢而寧戚儉。精義在二寧字。
‘人之生、罔之生’,兩生字義同歟?不同歟?
曰:上生字,天理生生之生;下生字,人之生存之生。蓋人受天理自然而生者,直也;枉天理而生存於世間者,幸耳。兩生字,義微有不同。
‘知之、好之、樂之’之義既有淺深,則於此有用功之階級歟?
曰:以大學言之,則知者,知止有定者也;好者,静而能慮者也;樂者,慮而能得者也。
樊遲問知,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問仁,曰‘先難而後獲’。知仁之事,果如斯而已乎?
曰:務民之義,崇德也。敬鬼神遠之,辨惑也,此知之先務也,蓋因樊遲之失而告之也。先難後獲亦然。
‘博文、約禮’,當先博而後約耶?抑兩下工夫耶?
曰:徒博而不約,則事無趨向;徒約而不博,則泥於固滯。因博而約,則不倍於道理,二者並進,然後可以至於成德也。
‘博施、濟衆’,夫子稱‘堯舜猶病’,而子貢疑仁乎?則其問之愈遠,何耶?
曰:子貢以夫子於問仁處未嘗有一人許之,故以難而大者疑仁而有此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