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
政刑為末,德禮為本。而先言末,後言本,何耶?
曰:後世為治者,但知政刑之末,故先言‘民免而無恥’以示戒。古之為政者,躬行德禮之本,故後言‘有(治)〔恥〕且格’以勉之也。
孔子答四章‘問孝’,各因其所失而告之。若無所失者,則何以為孝乎?
曰:懿子之僭禮,武伯之可憂,子游之失敬,子夏之少温,皆是所失,故告之各殊。而如無所失者,則稱閔子‘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答曾子,告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當行之孝而已。
顔子‘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其所發何也?
曰‘終日不違’,默識時也;‘亦足以發’,以‘請事’等語驗也。
季康子之問‘使民敬、忠以勸’,而告之以‘莊、孝慈、舉善〔而〕教不能’。此因康子之失而告歟?抑循理之常而誨歟?
曰:康子之在己事上接下非其道,而欲使民盡道於己,故夫子告之以此。然自己做得如此,則民‘有不期然而然’也,亦理之常也。
或以‘奚不為政’為問,‘政’是國政也,而夫子答以家政,何耶?
曰:夫子之不為國政,有意也。而因或人之問,告以一家之政者,蓋有難言者,而道為政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