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淵篇】
‘顔淵問仁’,答以‘克己復禮’;‘仲弓問仁’,答以‘主敬行恕’之方;‘司馬牛問仁’,答以‘其言也訒’。其語意何不同歟?
曰:‘顔子天資剛明’,而有‘服膺勿失’之工,故以‘克己復禮’告之;‘仲弓資質温粹’,能寬弘簡重,故以‘主敬行恕’之方告之;司馬牛‘多言而躁’,故以德行之一端告之。其語意之不同可知。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不憂不懼’,而集注‘向魋作亂’,故‘告之以此’。然則舜之‘不足以解憂’,何耶?
曰:司馬牛以其兄之作亂及禍為憂懼,故以‘内省不疚’為君子之德。舜則以不得於父母為憂,故悦其親之心,然後可以解憂也。
樊遲問‘崇德、脩慝、辨惑’,而夫子先稱‘善哉’而後言三者之目,何歟?
曰:‘樊遲麤鄙近利’,而有切己之問。故先稱善,後言其目。崇德則無近利之心,脩慝則無鄙吝之心,辨惑則無麤粗之病矣。
樊遲聞‘仁知’之教,未達;而又告,又未達;‘退見子夏’而後達。何不問於夫子,而退問子夏也?
曰:樊遲資質麤鄙遲鈍,再告未達,則雖欲更問,自知煩瀆,故不敢,而退問子夏而辨之。當時聖師賢友之提撕誘掖如此,而學者務實亦可見矣。
先記子貢問友之答,而後記曾子君子之友,何義耶?
曰:先記‘善道、不可’之友,故後記‘文會、仁輔’之友,以類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