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冰

李冰


战国末秦国水利家。约在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四川成都平原一带)守。曾同其子二郎主持兴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他选择岷江由山地转入平原河槽的灌县一带作为施工地址,建成鱼嘴、宝瓶口、金刚堤、飞沙堰等主要工程,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工程建成后,溉田达三百万亩,使水旱交侵的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地。治郡期间,还修整南安(今乐山)沫水(大渡河)与岷江会流处的水道,便利了航运;疏通岷江宜宾段沙滩;导文井江(今崇庆县西河)、洛水(今鸭子河)和绵水(今绵远河)等等。后世崇奉李冰为“川祖”,并在都江堰区内江左岸建“二王庙”祭祀他们父子。

李冰

李冰
李冰
林曼叔等*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03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186页
李冰

李冰1925—

诗人。山西平原人。自幼喜爱民歌、戏曲。1939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41年调三十八军干部教导队工作,开始创作自由体诗歌。1944年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后到华北联大文工团创作组。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研究室、武汉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创作室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作协中南分会、武汉分会党组委员、主席团委员,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等。主要作品有长篇叙事诗《赵巧儿》《刘胡兰》《长桥》《巫山神女》,诗集《花开季节》《春风集》《波涛集》等。

☚ 石方禹   刘勇 ☛
李冰

李冰

古代名臣传说。见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相传秦昭襄王时李冰为蜀守。李冰知天文地理,叫岷山为天彭山,至湔氐县,见两山相对如阙,因号天彭阙,仿佛若见神。于是在水上立神庙三所,用三牲祭祀。还用珪壁沉入江中。李冰又造都江堰以壅江水,分江沱水为郫江、检江,流经灌县城西南和成都城南,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等材,可随江漂运,功省用饶;又灌溉蜀、广汉,犍为三郡,开辟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外作石犀牛五头以压水精,还立三神石人以镇水,并与江神约定:“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 武担山   牛便金 ☛
李冰

李冰

亦题《李冰斗江神》,讹题《李冰斗蛟》。东汉志怪小说。应劭撰。原载《风俗通义》。《史记·河渠书》注、《太平御览》卷八八二及卷二六二等皆引载。王泽君等《古代短篇小说选注》、袁珂《古神话选释》皆录入。据史载李冰实有其人,他是战国末期治理岷江水系、建造都江堰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对古代四川水利建设有着创造性的贡献。千百年来,他一直为人民所崇敬和歌颂,为他编了许多优美传说。本篇故事就是其中记载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描述: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此地江水属江神所管。江神每年需娶二名少女为妻,这一年李冰以自己女儿与江神为婚。到那一天,李冰径至江神祠庙,敬给神酒,但酒杯平满,没有被江神享用。李冰因厉声斥责江神,拔剑后,却忽然不见。好久,有两头苍牛斗于江岸。过了一会,李冰归来,流汗谓官属说:“吾斗疲极,当相助也。(两牛斗时,)面朝南那头腰间系丝带的,就是我的化身。”一会,又出现搏斗的两头牛,主簿官就杀了北面的青牛,江神遂死。这里通过李冰化牛斗江神的奇异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人和大自然斗争、人定胜天的那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在这里,治水而为民兴利除害的李冰被神话化了,肆虐的自然力也被神怪化了。李冰化苍牛,而斗江神的场面,把李冰机智、勇敢、无私的品质和敢于主宰自然的英雄气概,刻画得跃然纸上,是作者对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品写两次“苍牛斗”,忽牛忽人,忽水中忽岸边,特别是李冰于中途退出战斗,计系腰中白丝带,嘱属官按记号相帮,而又重新投入战斗,这不但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与惊险性,也使李冰的大智大勇,更加充分地得到了表现。李冰斗江神的神怪故事曾受“河伯娶妇”传说的影响,而其内容,以后又不断演变,到《成都记》》(在唐前)即衍变成“李冰斗蛟”(见《太平广记》引文,其中谓“冰乃入水戮蛟”、“江神龙跃”),江神即蛟龙(《风俗通义》不明江神原形,《汉魏六朝小说选译》误题《李冰斗蛟》);宋代以后又演变出“李冰之子二郎斩蛟”的故事(见《都江堰功小传》);今日四川灌县还盛传“二郎锁孽龙”的神话。

☚ 九隆   李冰斗江神 ☛

李冰

 

·应劭·


 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冰自以女与神为婚,径至祠劝神酒,酒杯澹澹,因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江岸,有间,辄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疲极,不当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
 

〔选自《风俗通》〕

●●
 李冰是整理岷江水系,建造都江堰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对古代四川水利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千百年来,他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歌颂,产生了许多关于他的优美传说和故事。
 这篇小说通过李冰化牛斗江神的神话情节,描绘了李冰机智、勇敢、无私的品格及他敢于主宰自然的精神。
 小说开头就写李冰兴建水利的功绩。秦昭襄王任命李冰为蜀郡(今成都市)的地方长官,他修都江偃,把岷江分成郫江、柃江内外二江。郫江即内江,是靠堤偃分导出来的。柃江是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分支(江安河)流经成都城南,与锦江合流。消除水患,增加灌溉面积万顷。这几句使读者产生景仰之情,让人对李冰油然而生敬意。这为下面李冰与江神的搏斗,打下了感情倾向的基础。
 但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李冰化牛斗江神的奇异情节。而正是通过这情节塑造出李冰的形象的: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作为郡守的李冰便让自己的女儿同神结婚,这是一种无私的精神。因跟江神结婚后,人神路殊,无由相见,李冰不让民女去,而让自己女儿去,其品格可知。许婚之后,他又亲自去庙宇劝神饮酒,力图交好江神,不使之为民害。然而,江神却傲慢无礼。李冰为神岳丈,长辈敬酒,竟“酒杯澹澹”。澹澹即平满的样子,江神不理睬,不饮杯中酒,这是傲慢的表现。送女与神,这是义,因损己不损人;亲去敬酒,这是礼,因不以长辈自居,由于江神傲慢无礼,李冰便当面责斥。突然,李冰与神都不见了。很久,有两头青牛在江岸斗得十分激烈。一会儿,李冰回来,全身冒汗,对他的部下,说:“我变化成青牛,同江神搏斗,疲劳已极,你们不该相助我一臂之力吗?朝南的那条牛,腰里一圈白色,那是我系官印的丝带啊。”说完,他又化牛同江神斗起来,一名主簿的官吏趁两牛斗得疲乏时,他乘机刺杀朝北的一头牛。那是江神。从此,制造祸害的江神便死了。这里李冰变化牛,腰缠白带,授意下属伺机助力,这是一种机智的表现。江神尽管厉害,他先以礼责之,后以力斗之,终以智胜之。其勇敢又可知了。人能化牛,实在奇特。不过,在古代的神话里,人和神是能直接交往的。我国的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希腊神话里的人和神的战斗,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所以,神话总有其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也正是这篇小说动人的地方。

李冰 - 民间神文化 - 可可诗词网

李冰

 《史记·河渠书》: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
 《太平御览》卷七四引《风俗通义》:
 秦昭王听田贵之议,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併天下,立其祠也。
 《太平御览》 卷八八二引 《风俗通义》:
 秦昭王伐蜀,令李冰为守。江水有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主者自出钱百万以行娉。冰曰:“不须,吾自有女,到时装饰其女,当以沉江。”冰径上神坐,举酒酹曰: “今得傅九族,江君大神,当见尊颜,相为进酒。” 冰先投杯,但澹淡不耗,厉声曰:“江君相轻,当相伐耳。” 拔剑,忽然不见。良久,有苍牛斗于岸。有 顷,冰还,嘱官属令相助,曰:“南向腰中正白是我绶也。”还复斗,主簿刺杀其北面者。江神死,后无复患。


 

清源妙道真君 (石家庄毗卢寺壁画)


 [案] 《御览》 八八二引此条文稍异。后云: “蜀人慕其气决,抗壮健者,因名子曰冰儿。”

 《太平广记》 卷第二九一引 《成都记》: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 遂呼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瀰瀰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圯,虽甚秋潦,亦不移适。有石牛,在庙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左绵、梓、潼,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唯西蜀无害。
 《朱子语类》:
 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什么真君,遂改封为真君。向张魏公用兵,祷于其庙,夜梦神语曰:“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封我为王,当有威灵。” 魏公遂乞复其封。不知魏公是有其梦,还复一时用兵,托为此说。今逐年人户祭赛,杀数万来头羊,庙前积骨如山,州府亦得此一项税钱。利路又有梓潼君极灵。今二个神似乎割据了两川矣。
 《独醒杂志》 卷五:
 有方外士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李冰父子也。太守名冰,秦朝人,尝守其地。有龙为孽,太守捕之,且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锁孽龙于离堆之下,有功于蜀,人至今德之,祠祭甚盛。每岁用羊至四万馀,凡买羊以祭,偶产羔者亦不敢留。永康藉羊税以充郡计。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每祭但烹一羶,不设他物,盖自是也。
 《华阳国志》 卷三:
 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时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会江南安触山胁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冰发卒凿平混崖,通正水道。或曰冰凿崖时,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与神斗。迄今蒙福。
 《事物纪原》卷七:
 广济王,在永康军导江县,李冰庙也。秦孝文王时,冰为蜀郡守,自汶山雍江,灌溉三郡,开稻田。历代以来,蜀人德之,饷祀不绝。伪蜀封大安王,孟昶又号应圣灵感王。开宝七年改号广济王。
 《宋史·礼志》 八:
 永康军李冰庙,已封广济王,近乃封灵应公。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
 李冰、杨磨,皆蜀川得道之士,役御鬼神,驱斥云龙,无所不能。当开明氏时,游息于蜀,故尝佐开明氏理水,为蜀除患。至秦孝文王时,冰为蜀郡守,开江灌田万顷。时巫言每岁江伯取童女一人为妇,冰至江祠责之,忽不见,良久,有二苍牛斗于岸上。有顷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困,能相助邪? 南向腰中白者我变也。” 顷复斗,主簿刺北向者,江伯乃死,江水不复为灾,亦不复娶矣。冰琢五石犀以厌水,一在青城,二在犀浦,一在成都市桥,一在江中。又于县北玉女房下白沙堆立三石人于水中,与江神誓曰:“涸不出足,涨不至肩。” 今如其誓。石人今在江左岸上。蜀人世世祀冰,唐玄宗幸蜀,以冰功及于人,命饰祠宇,追加司空相国。今诸有水泛之处,乡里为冰立庙,水势即止。杨磨亦有神术,能伏龙虎,亦于大皂江侧决水灌田,与龙为誓。
 《文献通考·郊社考》 二二:
 广济王庙,秦蜀守李冰祠也。伪蜀封大安王,又封应圣灵感王。开宝五年诏修庙,七年改号广济王。岁一祀。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卷五一引《江西通志》“清源庙” 条:

 庙在浮梁新田。旧传神姓李名冰,秦孝公时守蜀,作五石牛以压水怪,立祠灌口。宋邑人李涧出使资神祐,立庙祀之。
 《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 二:
 雍正五年封四川灌县都江堰口通佑王、显英王之神。时以四川巡抚宪德疏言: 都江堰口庙祀李二郎有功蜀地,请加封号。下礼部议,言: 按《史记》 《汉书》 专载蜀守李冰凿离堆,穿三江,功绩历历可考。惟 《灌县志》 书内有使其子二郎凿山穿江之语,是二郎虽能成父之绩,李冰实主治水之功。又考王圻 《续文献通考》载: 元至顺元年,曾并加封号,今既言有功于蜀,屡彰显应,理宜并崇祀典。该抚只请封其子而不及李冰,似未妥协。诏令并给封号,乃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李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王,令地方官春秋致祭。
 《新搜神记·神考》:
 《太平广记》: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大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 遂吼呼而入,须臾,风动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见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 欲及公之祠, 皆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圯虽甚,秋潦亦不移,适有石牛在庙庭下。唐太和五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左绵梓潼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唯西蜀无患。《录异记》: 天祐七年夏,成都大雨,岷江涨,将坏京口,灌江堰上,夜闻呼噪之声,若千百人,列炬无数,大风暴雨而火影不灭。及明,大堰移数百丈,堰水入新津江,李冰祠中所立旗帜皆湿。是时新津嘉眉水害尤多,而京江不加溢焉。今县西卅三里犍为县索桥,有李冰庙,按即崇德庙也。宋扈仲荣监修永康崇德庙即此。《水经注·江水》:又历都安县,即汶山县,郡治,刘备之所置也。有桃关,李冰作大堰于此。立碑六字曰: “深淘潭浅包埝”。宋徽宗时,改封真君。《朱子语录》云: “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元统二年佥四川肃政廉访司事吉当普巡行周视要害三十有二处,悉罢之。召灌州判官张宏计曰: “若甃以石,岁役可罢,民力可苏。” 宏遂出私钱为小堰,堰成,暴涨不动,乃具白行省及蒙古军七翼之长,郡县守宰及乡里之老,各陈利害,咸以为便。于是征工发徒,即都江旧迹而治之。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分江导水,因势潴堰。以铁六千斤铸大龟,贯以铁柱,镇其江源,然后诸堰皆甃以石,范铁以关其中,以桐油、石灰杂麻丝捣熟密苴罅漏,岸善崩者,筑江石以护之,上植杨柳,旁种蔓荆,栉比鳞次,赖以为固。所至或疏旧渠以导其流,或凿新渠以杀其势,遇水会则有石门泄蓄,自是水利。省台上其功,诏揭徯斯记之。是役石工金工皆七百人,木工二百五十,役徒三千九百,蒙古居二千,粮千石有奇,石材万余,灰六万余斤,油半之,铁六万五千斤,麻五千斤,共四万九千有奇缗,工毕,官积余二十万一千八百缗,责灌守以贷于民,岁取其息,以备祭祀、淘滩之费,仍免灌之兵民常役,俾专力堰事焉。
 《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二郎实在就是古代神话中治水的李冰。李冰治水有斗犀伏龙等传说,后来传说演变,便把他的神力移到他的儿子二郎身上。
 《 〈封神演义〉 漫谈》:
 灌口李冰庙流传已久。二郎神传到灌口,大约在唐代后期,后来居上,庙大位尊,李冰原来的小庙遂处于偏殿配享的地位。二郎庙是外来的,和李冰毫无关系,只是地点摆在一起,有人说二郎就是李冰,有人说二郎是李冰的第二个儿子,都说不圆满。
 《管锥编》第二册:
 冰化牛与江神斗,按其事始见《风俗通》,《水经注》 卷三三 《江水》引之。冰 “以大白练自束以辨”,又与 《广记》 卷一一八 《程灵锐》 (出《歙州图经》)、一三一 《监海人》 (出《续搜神记》) 事类,特牛斗与蛇斗异耳。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张龙公碑》谓撰者唐赵耕,记张、郑二人夺居龙宫,化龙相斗,以绛绡、青绡为辨,苏轼 《张龙公祠记》 一称 《昭灵侯庙碑》 转述之,刘斧 《青琐高议》 后集卷九 《梦龙传》 又以为宋曹钧事; 亦踵李冰之传说者。
 [案] 李冰是四川的历史名人,贡献甚大。目前对李冰的身分、时代及事业颇多争论,然对李冰实有其人、确有贡献两点,无人置疑。川人奉祀,本在情理之中。后世或以为江神、水神。在四川以外,也或有李冰庙。然而李冰之祀,以四川为主,二郎神宋以来各地都有; 李冰之祀,自秦汉以来未曾间断,二郎神始见于唐代; 称李冰为二郎,不仅于文献无征,且不伦不类。据此,李冰并非二郎神。然民间传说称李冰刺杀江神,“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后遂讹传冰有次子名二郎。故谓李冰实李二郎之前身,则可也。

李冰上、下集

彩色宽银幕电影故事片。长春电影制片厂1984年出品。编剧:陈泽远;导演:王亚彪; 摄影:安治国;美术: 王兴文;化妆:王玢瑞、纪伟华;主要演员:胡庆士、毛燕华、游江雄、赫海泉、王敏宜、李媛媛、庄培元、李连生。影片所描写的是战国末期,李冰父子二人入蜀治理岷江的光辉业绩。该片于1984年中国电影 “金鸡奖”评选中,获最佳美术奖和最佳化妆奖。

李冰

战国时的著名水利家。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0)任蜀郡守。为解除岷江洪水对成都平原的危害,主持兴修了都江堰工程。他“壅江作堋”,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既解除了洪灾,又利用河渠灌溉、航运和漂木,于是蜀中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地。都江堰规划合理,布置巧妙,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原理,是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他在蜀中还修建了其他许多灌溉和航运工程。

李冰生卒年不详

战国时水利专家。约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 (前256年~前251年) 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精通天文地理,善于治水。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在古蜀国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大兴水利,以都汇堰最著名。分岷江为内、外二江,修堤作堰,清除水患,为都江堰主体工程,还在成都平原修治许多分水渠,形成完整的灌溉网络。此外,还主持青衣江的溷崖 (在今乐山凌云、乌尤二山间),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和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 (今双流县境) 盐井诸坡池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和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成都平原的经济繁荣。

李冰

中国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80~前220年)。秦昭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守,在四川省灌县岷江主持兴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李冰
主要责任者: 杨学敏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中华书局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50 千字
页码: 1-123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26.16
语种:中
定价:20.00
出版时间:2020-1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之一,共收录13条词条。
李冰

李冰

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主要功绩是修建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工程。秦昭王时 (前306~前251年)李冰为蜀郡守,他总结前人三百年间治理岷江的经验,在岷江中流作堰,将岷江一分为二,东边为内江、西边为外江,内外两流亦各分支灌溉下游各县农田。又建设控水工程,分配洪、枯水量,又修筑溢洪排沙工程,防止水多成患和泥沙淤积。李冰所主持的都江堰工程系分流灌溉、节水控量和溢洪排沙的综合性配套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面貌。其后各代均尽力保护和维修都江堰,至今仍发挥良好效益。

☚ 西门豹   耿寿昌 ☛

李冰

李冰

战国时著名水利专家。曾主持修建都江堰,贡献甚大,被川人奉为神。后世对李冰的传说很多,大都带神话色彩。如《风俗通》称,李冰为蜀郡守时,江神为患,岁娶童女二人为妇,李冰以女妻江神,又变牛与江神斗,后斩江神,使百姓安居。《华阳国志》称,李冰开水道时,遇江神发怒,遂操刀入水中,与神斗,而使百姓蒙福。民间对李冰之祀,自秦汉以来未曾间断。后世亦有称其为江神、水神者。后蜀封为大安王、应圣灵感王。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庙,七年改号广济王,岁一祀。元文帝至顺 (1330~1332年) 中加封为圣德广裕英惠王。清世宗雍正五年 (1727年) 敕封为敷泽兴济通佑王,令地方官春秋致祭。在四川以外,也有李冰庙。然而李冰之祀,以四川为主。唐代出现“二郎神”后,始有以李冰为二郎神者。后又出现以李冰之子为二郎神者。

☚ 姜太公   李二郎 ☛

李冰

战国末水利家,四川人。秦昭王时任蜀郡守。公元前256—前251年主持修建都江堰,并在四川兴建许多水利工程。参见“历史”中的“李冰”。


李冰

见“工程技术”中的“李冰”。

李冰

李冰

李冰 (约公元前280—约前220),中国古代水利学家。据 《华阳国志·蜀志》载,约在秦绍王51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在蜀期间 (约公元前256—前251),李冰和儿子二郎在前人治水基础上,修建著名的都江堰。堰位于岷江中游,整个工程由宝瓶口、分水堰和飞沙堰三个主要工程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和航行三种作用,是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属罕见。修建都江堰时,李冰父子沿岷江两岸看水脉,察地势,制定治水方案,和上万民工一起凿石开山。为凿穿阻碍江水东流的玉垒山,李冰听取群众建议,在岩石上开槽,燃烧柴草,使岩石爆裂,加快开凿速度,把玉垒山凿开一个20米宽口子,取名 “宝瓶口”。由于江流水急,筑起的石堰屡被洪水冲垮。为解决这个难题,李冰组织民工用竹子编成竹笼,装满鹅卵石沉入江底,终于战胜湍急的江水。筑成鱼嘴状分水堰,把岷江分为外江、内江两段。用同样方法,修成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漫过进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区安全。为控制内江流量,制石人立于江中,作为观测水位标尺。制定 “深淘滩低作堰” 浚水方案,“迂弯截角,逢正抽心”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史称天府之国。除都江堰外,李冰父子还主持过凿平青衣江溷崖、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与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开凿广都盐井等工程。李冰父子代表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民间至今流传许多动人传说,反映出人民对李冰父子的怀念。

☚ 阿基米德   张骞 ☛
李冰

李冰

李冰 (约公元前280—约前220),中国古代水利学家。据 《华阳国志·蜀志》载,约在秦绍王51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在蜀期间 (约公元前256—前251),李冰和儿子二郎在前人治水基础上,修建著名的都江堰。堰位于岷江中游,整个工程由宝瓶口、分水堰和飞沙堰三个主要工程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和航行三种作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属罕见。修建都江堰时,李冰父子沿岷江两岸看水脉,察地势,制定治水方案,和上万民工一起凿石开山。为凿穿阻碍江水东流的玉垒山,李冰听取群众建议,在岩石上开槽,燃烧柴草,使岩石爆裂,加快开凿速度,把玉垒山凿开一个20米宽口子,取名 “宝瓶口”。由于江流水急,筑起的石堰屡被洪水冲垮。为解决这个难题,李冰组织民工用竹子编成竹笼,装满鹅卵石沉入江底,终于战胜湍急的江水。筑成鱼嘴状分水堰,把岷江分为外江、内江两段。用同样方法,修成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漫过进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区安全。为控制内江流量,制石人立于江中,作为观测水位标尺。制定 “深淘滩低作堰”浚水方案,“迂弯截角,逢正抽心”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 “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史称天府之国。除都江堰外,李冰父子还主持过凿平青衣江溷崖、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与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开凿广都盐井等工程。李冰父子代表中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民间至今流传许多动人传说,反映出人民对李冰父子的怀念。

☚ 阿基米德   张骞 ☛
李冰

李冰

见“都江堰”。

☚ 西门豹   郑国 ☛

李冰

战国时水利家。约在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在任期间,于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二千二百多年来一直为川西平原提供巨大的水利效益。他还主持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夹江县境),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和疏通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

李冰

战国时水利家。秦昭王时为蜀郡守,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是公元前250年左右修建的都江堰。工程规模相当完善,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一直到今天为川西平原提供了巨大的水利效益,使蜀成为“天府之国”。还解除沫水之害,疏通汶井江等。年老后由其子二郎摄其事。卒于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