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1)土地资源。根据全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区总土地面积345.00万公顷,其中耕地82.34万公顷(统计数为69.13万公顷,下同),占本区总面积23.9%;园地0.88万公顷,占0.3%;林地46.13万公顷,占13.4%;草地148.74万公顷,占43.1%;工矿居民点用地8.11万公顷,占2.4%;交通用地3.44万公顷,占1.0%;水域3.75万公顷,占1.1%;未利用地51.3万公顷,占14.8%。 该区川塬面积大,较大的黄土塬有董志、早胜、宫河、盘克、春荣、孟坝、高平、什字、党原、草峰等26个,川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地势平坦,便于农业机械化,是农田重点保护区。 该区土层深厚肥沃,大部分土层在10—20米以上,有的达百米以上,主要耕作土壤为黑垆土和黄绵土。据土壤普查,黑垆土有机质为1.37%,全氮为0.087%,全磷为0.068%,全钾为1.92%;黄锦土有机质为0.72%,全氮为0.053%,全磷为0.055%,全钾为1.49%,土壤较肥沃,但产量不是很高,全区亩产在150公斤以下的低产田近66.6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9%。 该区林地面积较大,其中子午岭和关山林区是较大的次生林区,是陇东重要的水上保持林和防护林。 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沟壑区和子午岭林区。前者为干旱草场,主要在环县北部,接近鄂尔多斯高原,受风沙为害,温度较低,草质差,产草量少,森林草场多在梁峁顶部和阳坡,坡度较陡,过牧易产生水土流失。 (2)水资源。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1.5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14亿立方米,地下水2.5亿立方米,入境水量5亿立方米,河流大部为降水补给型,水量较少。全区人均水量60.6立方米,亩均163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区,大部分河流和浅层地下水质较好,矿化度在2克/升以下,适于人畜饮水和灌溉,只有马莲河部分地段水质较差。 地表水水低塬高难以利用,地下水少,埋藏深开采价值不大。 (3)气候资源。全年日照时数为2 100—2 800小时,其中稳定≥0℃为1 500—1 900小时,全年太阳辐射量5 200—5 600兆焦/平方米,其中稳定≥0℃辐射量为2 000—2 300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气温8—10℃,无霜期140—185天,年积温稳定≥0℃为3 200—3 955℃,年均降水量400—637毫米,年蒸发量为1 300—1 700毫米,年干燥度为1.32—2.13。该区日照较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属暖温带气候型,作物生长大部为二年三熟区,但由于气候资源地域分布不一,时空差异大,降水分配不均衡,利用率较低,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 ☚ (一) 陇东黄土高原农林牧区 2.农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1)土地资源。根据全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区总土地面积为367.00万公顷,其中耕地70.76万公顷(统计41.5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3%;园地0.47万公顷,占0.1%;林地149.00万公顷,占41.5%;草地79.94万公顷,占21.7%;工矿居民点用地13.88万公顷,占3.8%;交通用地3.31万公顷,占0.9%;水域7.33万公顷;占2.0%;未利用地35.82万公顷,占10.7%。由于山高坡度在20°—45°上下,其中大于25。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23.85%。 该区土壤有19个土类,43个亚类,主要土壤为褐土,占60.0%,其次是棕壤,占23.3%,其他土壤有黑土、黑钙土、红粘土、新积土、石质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潮土、水稻土等。土壤理化状况随海拔高度出现一定的规律性,海拔2 000米以上有机质含量逐渐增高,剖面无石灰反应,1 500米以下有机质含量递减,并有较强石灰反应。耕地土壤基本是缺磷,少氮,钾富足。据土壤普查,一般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在0.19%—4.1%之间,平均1.5%,全氮量在0.019%—0.46%,平均为0.1%,速效氮在30—163ppm之间,平均为54.4111ppm,速效磷一般为6ppm,速效钾一般为120ppm。由于山多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土壤瘠薄,土地生产力低。 该区林地资源丰富,是一大优势。林地占全省林地的38.4%,是甘肃省主要林区和木材产区,林地中47%属于灌木林和疏林地。 (2)水资源。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32.4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量95亿立方米,入境水量37亿立方米。 除北道、秦城部分面积外均属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人均有水3 719立方米,比全省人均多1 012立方米,但由于耕地分散,水低地高,灌溉比较困难,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4.9%,河流河床陡,水量大,水力资源亦很丰富,理论藏量424.92千瓦,可开发量222.73万千瓦,均占全省1/3,目前仅开发1/7。 (3)气候资源。全区年平均气温5—15℃,≥10℃积温1 700—4 800℃,无霜期120—260天。年平均降水量400—1 000毫米,夏季占46%—50%,年太阳辐射量4 800—5 400兆焦/平方米,光能利用率为0.2%—0.6%。全年日照时数1 600—2 000小时,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暴雨、冰雹、连阴雨和霜冻,尤以干旱面积广、频率高、危害大。 该区是甘肃省独有的一部分北亚热带气候区,雨量较多,光热资源偏中,生长期长,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地热变化多样,气候垂直变化突出,水平差异大,坡向差明显,地形气候多样,有“高一丈不一样”,“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 (二) 陇南山地农业经济林区 2.农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1)土地资源。根据全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概查),本区总土地面积为390万公顷,其中耕地11.84万公顷(统计9.9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0%;园地0.013万公顷,林地70.04万公顷,占17.9%;草地292.46万公顷,占75.0%;工矿居民点用地1.62万公顷,占0.4%;交通用地1.20万公顷,占3.0%;水域3.27万公顷,占0.8%;未利用地9.00万公顷,占2.3%。 该区草原辽阔,牧草资源丰富,占全省草原面积的18.2%,是甘肃省主要牧区。草场以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场为主,其次是草甸化草场、亚高山灌丛草场等,草场类型多,牧草品种复杂,以莎草科蒿草种、苔草以及禾木科垂穗披碱草、鹅观草为主,平均亩产鲜草366公斤以上,草场耐践踏,适于放牧。 根据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本区土壤有13个土类,27个亚类,40个土属,其中耕种土壤有14个土属。在各类土壤中,以亚高山草甸土面积最大,占35%左右,其次是灰褐土占16%,高山草甸土占14%。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平均达14%上下,全氮0.51%,全磷0.039%,全钾1.39%,速效磷6.5ppm,速效钾252ppm。土壤养分总的状况是中氮、贫磷、富钾,有机质丰富,氮磷比例失调。 (2)水资源。本区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3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量96亿立方米,入境水143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13.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15.3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67.6%。目前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开发利用量均不足资源量的1%。 (3)气候资源。本区光照年总辐射量4 400—5 400兆焦/平方米之间,年生理辐射量仅2100—2 688兆焦/平方米之间,有效量还不到总量的一半。年日照1 800—2 600小时。因地势高,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冬长无夏,春秋相连。≥0℃活动积温1 400—2 700℃,≥10℃活动积温750—1 960℃之间,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地理分布极不均匀。最高达800毫米,最低仅3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0%—66%。 地处高原,气温多变,雪灾、寒潮强降温、冰雹、旱、涝、暴雨、霜冻、连阴雨等气象灾害异常频繁。 ☚ (三) 甘南高原牧林区 2.农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1)土地资源。根据全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区总土地面积700万公顷,其中耕地225.96万公顷(统计155.92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2.3%;园地1.26万公顷,占0.2%;林地47.45万公顷,占6.3%,草地284.15万公顷,占40.5%,工矿居民点19.77万公顷,占2.7%;交通用地7.76万公顷,占1.1%;水域11.83万公顷,占1.7%;未利用地101.82万公顷,占14.8%。 土地广阔是一大优势,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26公顷,土层深厚,从几十米到几百米,是世界黄土堆积最厚地区。本区旱地比例高,植被稀疏,林木缺乏,覆盖率低,仅3%左右,荒山荒坡面积大,草地少是突出特点。本区地形复杂,地域差异大,是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生态条件恶劣,水土流失很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该区大体可分为:黄河以北北山旱滩区,地形较平坦,山间有开阔的滩地;黄河以南,秦岭以北、华家岭以西为山原沟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也有山前冲积的洪积扇和塬;华家岭以东为黄土梁峁沟壑,土壤侵蚀特别严重,平地较少。 根据全省第二产次土壤普查结果分析,该区以黄绵土为主,其次是黑垆土、灰钙土、灰褐土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多数土壤是缺氮、少磷、钾有余、氮磷比例失调。 (2)水资源。本区有黄河干流及渭河、洮河、庄浪河、大夏河、祖历河、宛川河等河流。全区地表总水量280.4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32.0亿立方米,加之地高水低,远离水源,除沿黄两岸平坦河滩、塬、川地可发展引水和提水灌溉外,大部分地方难以利用。 (3)气候资源。根据气象记载,本区年平均气温3.4—10.4℃,年平均降雨量200—650毫米,无霜期120—2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 100—2 700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25—140千卡/平方厘米。总的看光照时间比较长,太阳总辐射量较多,加之日温差大,有利植物光合作用。但由于本区南北水热气条件差别大,若以永靖、兰州、会宁划一条线,线以北年降雨量400—65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6.4—10℃,除少数山区高寒阴湿外,多数地方适宜作物生长。本区另一个特点是降水量年际变率大,季节分配严重不均,60%集中在7、8、9三个月,春季和初夏旱情常有发生,严重威胁农业生产。 ☚ (四) 中部黄土高原沟壑农牧林区 2.农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1)农业生产投入少 ☛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1)土地资源。根据全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区总土地面积1 656.67万公顷,其中耕地85.63万公顷(64.12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5.2%;园地0.73万公顷,林地52.17万公顷,占3.1%;草地339.88万公顷,占20.5%;工矿居民点用地12.30万公顷;占0.7%;交通用地4.17万公顷;水域13.44万公顷,占0.8%,未利用地1 148.36万公顷,占69.1%。 土地面积辽阔,戈壁、沙漠面积大,地势平坦,总的趋势是东南向西北倾斜,为明显的洪积、冲积平原。海拔在1 000—2 500米之间。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于绿洲之中。有荒地资源133.33万公顷,其中宜农荒地33.33公顷,主要分布在各河流的中下游,以疏勒河中下游面积最大最集中,在低洼处尚有不少草滩为天然草场。根据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类型较多,耕地土壤主要是灌溉土、潮土、风沙土等。土壤有机质大部分在1%左右。养分特点是氮不足、钾有余、磷极缺。干旱、风砂、盐渍化威胁着绿洲农业的发展。 (2)水资源。本区河流基本都发源于祁连山,由东向西分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二大内陆河水系。本区有水资源总量为23.3亿立方米,其中地面径流7亿立方米,地下水1.8亿立方米。入境水15亿立方米。 本区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的灌溉农业区,具有一定的灌溉基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控制迳流调节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据调查,水浇地已发展到70.47万公顷。该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在水资源利用上有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各河流年迳流量不大,水量较稳定,而且大部分有修建山谷水库的条件,易于控制迳流;第二,各河流皆从山谷到平川,居高临下,全部可以自流灌溉;第三,由十灌区地势平坦,易于合理进行规划,布置渠系,采取防渗措施。 (3)气候资源。根据气象记载,区内年平均气温5—9.3℃,无霜期130—170天左右,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分别为2 600—4 200℃和1 900—3 900℃。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0—158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2 600—3 300小时。年均降雨量38—210毫米,蒸发量1 700—3 140毫米,干燥度2—31。 区内气候资源主要特点是:日照充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降雨量极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除青藏高原外,是我国年幅射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加之日照率高,一般在60%以上,昼夜温差大,各地平均在12—16℃以上,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是增加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本区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早春寒冷出现霜冻,大风造成砂害以及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 (五)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 2.农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1.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特点(1) 土地资源。本区土地总面积1 061.00万公顷,其中耕地8.3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0.8%;林地22.53万公顷,占2.1%;草地460.84万公顷,占43.4%;工矿居民点用地26.82万公顷,占2.5%;交通用地0.65万公顷;水域6.21万公顷,占0.6%,未利用地535.61万公顷, 占50.5%。 本区土地面积辽阔,占全省总面积的23.3%,但耕地很少,草场面积大, 占本区总面积的43%。本区由一系列平行山岭和山间盆地组成,大体呈西北到东南走向,长达千余公里。北部马鬃山地是本区的飞地,大部属中、低山与残丘,山间有分布较广的戈壁。地势较高,海拔一般为2 500—5 500米,山地一般在3 000米以上。本区林地面积较大,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祁连山东段、西段, 一般山地阴坡为森林,阳坡为草场。这些森林、草场涵养水源,是河西农业的“命根子”。应划为水源林保护林,严禁乱砍滥伐和毁林开垦,还应有计划地扩大森林面积。 (2) 水资源。本区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在海拔4 100米以上地区终年积雪,发育着现代冰川,是河西走廊天然“高山水库”。据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调查,祁连山有冰川面积2 063平方公里,初略估计储量为800亿立方米。属于河西走廊内陆河水系的冰川2 616条,面积1 401平方公里,占祁连山冰川面积的67.9%,是河西各山水河流的发源地,每年春夏消融后的流水供给走廊人民生产和生活所需,是河西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水源。 (3)气候资源。区内因地势高,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3℃—2℃,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分别为1 000—2 500℃和200—1 900℃,热量不足,无霜期很短,限制了种植业的发展。 ☚ (六) 祁连山、马鬃山山地畜牧水源林区 2.农业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 ☛ 00019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