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作物资源
云南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以稻谷、玉米、小麦、蚕豆、薯类为主,同时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豆类及小杂粮品种。
1.稻谷。云南是野生稻的原产地之一,稻种资源极其丰富。世界上经鉴定确认的野生稻有22种,我国有4种,在云南已收集到的有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药用野生稻3个种,7个类群。云南省农科院收集、整理和保存的地方稻种资源共有5 128份,包括籼、粳、黏、糯等品种,其中不乏特种米、优质米和培育新品种的种质资源。主要类型有:
(1) 籼稻。可划分为白壳和麻壳两大类,其中白壳类有大白谷型、二白谷型、软米型、老鼠牙型;麻壳类有麻渣谷型、花谷型、大粒型。
(2) 粳稻。可划分为有稃毛和无稃毛两大类,其中有稃毛类又分为黑谷型、麻早谷型、背子谷型、毫公型;无稃毛类又分为一般光壳型、大粒型、镰刀谷型、橄榄谷型。
云南稻谷地方品种资源具有耐寒力强、苗期和后期抗旱力强、感温感光性较强、穗大秆高、秧龄长、分孽多、遗传性强、米质中等、品种多样等特点,适宜于在省内不同地区栽种。
2.玉米。云南玉米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大量地方品种种质资源。据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搜集保存的1 656份种质资源鉴定的结果看,硬粒型占63.9%、中间型占11.5%、马齿型占9.1%、蜡质型(糯玉米)占14.4%,还有14份爆裂型、3份甜质型、1份甜粉型,其中包含相当数量具有某些特殊优良性状的品种。可归纳为三大类型:
❶大玉米类型。一般植株高260~300厘米,穗长20~30厘米,生长期长达140~180天,单穗粒重和亩产量高,耐肥力较强,但耐寒力弱。主要在海拔1 800米以上的温热河谷种植。
❷二季早类型。一般植株中等(一般为220~250厘米),生长期一般为120~130天,较耐旱和耐寒,产量中等,但较稳定,穗长15~20厘米,单穗粒重100克左右。省内栽培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海拔1 900~2 300米的平坝和半山区。
❸小玉米类型。一般植株较矮(一般在200厘米以下),生长期100天左右,穗小粒小,穗长10~15厘米,单穗粒重50~100克,品质好,耐寒,耐瘠力强,是高寒山区主要的玉米品种类型,栽种面积不大。随着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提高,逐步被“二季早”类型的地方品种和杂交种替代。
云南玉米地方品种,大多数品质好,千粒重高,抗病力强,耐寒、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稳产性好,为配制品种间杂交种和分离、培育自交系间杂交种,提供了丰富的亲本材料。目前,云南已选出一批适合当地条件的单交种、顶交种、双交种,并陆续引进一批优良杂交组合,在各产区推广。
3.小麦。云南小麦品种资源较为丰富,已搜集到459份地方品种,它们分属于普通、圆锥、硬粒和密穗小麦,云南特有的“铁壳麦”是普通小麦的一个变种,具有丰富的类型和独特的分布区域,它的一系列较为原始的性状适应特殊的生态条件,是稀有的种质资源,为国内外所关注。云南小麦地方品种绝大多数属普通小麦,共同特点是:对干旱、瘦薄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抗锈及抗白粉病的能力差;生长期较长;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其中又以滇西北的地方品种尤为突出,如“怒江小麦1#”及“维西黄壳麦”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和17.8%。丰富的优良品质资源,为优质小麦育种提供了坚实基础。
4.薯类。薯类作物的种类繁多,云南大面积种植的是马铃薯和甘薯,局部热区如河口、金平和元阳等县虽有木薯种植,但面积有限。其他薯类作物如山药(薯蓣)、豆薯、芭蕉芋、魔芋等,分布虽较广,但仅为零星种植,商品量不大。
(1) 马铃薯。云南马铃薯已定名的栽培种有20个,野生种约有150个,野生种产量低、品质劣,但抗逆力强,可作为杂交种材料。根据薯皮颜色的不同,地方品种可分为白皮、紫皮、红皮、黄皮4类。白皮品种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中等,腐烂率低,栽培面积大;紫皮品种风味好,适应性强,但产量低,腐烂率高,不耐贮藏;红皮品种适应性和产量中等,品质较差;黄皮品种抗病力较强,产量较高,品质中等。著名地方品种如昭通、巧家等地的河坝洋芋(马铃薯俗称),会泽、东川等地的大白花洋芋,均属于白皮品种。近年来陆良、寻甸、昭通、宣威等地普遍推广的米拉洋芋,具有抗晚疫病能力强、品质好、产量高的特点,已成为滇东和滇东北地区的当家品种。云南马铃薯的地方品种,具有生育期较短、耐寒、产量较高等特点,能适应山区的自然条件,是山区有发展前途的粮食作物。
(2) 甘薯。云南大部分地区甘薯春末夏初种植,晚秋收获。滇南冬季无霜地区,亦作为越冬作物栽培,既能繁殖春季种植所需的苗藤,又可获得一定的块根产量。云南的甘薯品种不多,习惯上常以肉色、皮色或叶形区分,有白心、黄心、红心三类,薯形多是纺锤形。
5.蚕豆。云南蚕豆品种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分为大粒种、中粒种、小粒种和拉米豆等4个类型,按皮色还有绿皮蚕豆、红皮蚕豆、白皮蚕豆之分。以中粒种分布最广、面积最大。高产优质的地方品种有宜良绿叶豆、晋宁小粒豆、昆明白皮豆等。
(一)粮食作物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安徽水稻品种或品系2 216个,小麦1 192个,大元麦67个,高粱245个,玉米216个,大豆632个,甘薯149个。
1.水稻。新中国成立45年来,安徽水稻品种,经历了总结推广农家良种、引进推广高产良种、普及高产稳产良种和推广高产稳产良种4个阶段,实现了4次品种大更换。
(1) 1949—1957年。发动农民群众总结发掘农家品种,主要有鸡爪籼、三粒寸、三朝齐、六十子、五十子、小红稻、小冬稻、红粒粳等。
(2) 1958—1969年。水稻品种被耐肥抗倒和耐寒的矮秆高产品种所更换,主要有陆才号、矮脚南特、矮南早1号、浙场9号、老来青、农垦58、珍珠矮、广场矮等。
(3) 1970—1984年。水稻普及了矮秆高产品种,主要有二九青、二九南、6044、先锋1号、广陆矮4号、当选晚2号、鄂宜105、沪选19等。
(4) 1985—1994年。水稻品种转向高产优势的杂交品种,主要有徽粳804、当选晚3号、当优C堡、晚粳1号、汕优C98、汕优63、汕优64、协优64、协优6号、威优6号、南优6号、雪花糯、红糯、桂花糯等。
2.小麦。50年代初,安徽使用的小麦品种是经过农民长期选择应用的老品种,主要有徐州438、南宿州1419、金大2905、骊英1号、南大2419、中农28等,基本上实现了小麦良种的普及。并先后引进了碧蚂1号、西农6028等抗风抗倒、耐脊耐肥品种。60年代初,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麦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良种又得不到推广,使农家品种三月黄、摇头红、鱼鳞燥、大黄皮等地方品种抬头。70年代,先后引进和选育了阿夫、阿勃、吉利麦、丰产3号、泰山1号、博爱7023、郑引1号、内乡5号、阜阳4号等品种。80年代,主要推广稳产高产品种博爱7422、西安8号、宝丰7228、扬麦4号、马场2号、濉麦4号等。90年代初,小麦良种普及率有较大提高,种子部门统一供种面积达到30%,主要有皖麦19、温2540、博爱7422、鲁麦14、扬麦158、扬麦5号、马场2号等。
3.甘薯。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甘薯品种进行了两次大更换:第一次是50年代初期引进推广胜利百号;第二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引进推广徐薯18、新大紫、丰收白、北京553等。
4.大豆。50年代,大豆当家品种是靠农民自选和省内科研单位培育而成的,主要有宿县647、蒙庆1号、蒙庆2号、阜南2号、阜阳244、335、皖100-1、陈寨大豆、友谊2号、亳县大豆等。60年代开始向兄弟省引进优良品种,从南京引进了133-3、493-1,从山东省引进了齐燕1号、莒选23、济南1号等。70年代,大豆良种推广面积约占种植面积的20%~25%,先后引进了北海花徐豆1号、徐州424、徐豆2号、特选1号、齐燕5号、跃进4号、鄂豆2号、科学4号、16号、30号等。80年代到90年代初,继续引进了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主要有跃进5号、鲁豆2号、徐豆5号、商丘197、中豆83-19等,良种推广面积约占播种面积50%~55%。
5.玉米。新中国成立45年来,安徽玉米品种更新5次。50年代至60年代初,地方品种有黄马牙、小粒黄、大燥子、沟里黄、伏脚晚、寒玉芦、白马牙、九十天黄等;1964年,从山东引进由罗马尼亚进口的玉米双交种“双路3号”、“中杂系统的”、“中杂22号”、“中杂44号”两个组合,并到海南进行加代繁殖。1966年,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在淮北使用。60年代末至70年代,淮河以南主要应用六安黄火燥、矮脚黄、黄大汉、白寒子等地方品种,并采取提高制种系数,改双交种为单交种,推广固单2号、群单105、白单4号等。80年代至今,玉米品种全部被杂交种取代,主要推广烟单、掖单、单玉系列组合。
6.杂豆。有蚕豆、豌豆、绿豆、赤豆、饭豆、红豆、泥豆等,均为地方品种,其中绿豆品种以摘绿、拔绿、明绿系列为主。
7.高粱。安徽省高粱品种主要是农家品种,且以籼性品种为主。据1957年第一次品种普查,全省高粱品种有602个。1978年,第二次品种普查,全省高粱品种有83个常用种,其中矮秆高粱有白眼猴、大红袍、大柳子、打锣锤、娥黄、高头扬、千斤红、铁杆糙等25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