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生产 (一)粮食生产全省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60.6万公顷,再生稻21.33万公顷。仅再生稻就增产粮食4亿多公斤,创大面积亩产400公斤以上的全国记录。实施吨粮田22.8万公顷、综合治理中低产田8.39万公顷, 推广高优农业模式29.73万公顷,共增产粮食4.17亿公斤。在156个乡(镇)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8.67万公顷,增产稻谷3500万公斤,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甘薯良种覆盖面积达50%以上,其中“金山57”累计推广达6.67万多公顷,新增产值2亿多元。 ☚ 三、组织实施农科教项目 (二)“菜篮子工程” ☛
(一)粮食生产 (一)粮食生产贫困地区粮食生产实行“积极发展,适当调进,逐步提高自给水平”的方针,贯彻宜粮则粮的原则,凡是适宜种粮的地方要继续发展粮食,重点抓好以下八条: (1) 稳定播种面积。粮食种植面积在近几年调整之后,要大体保持稳定。播种面积预测“八五”为143.6万公顷,“九五”为143.67万公顷。 (2) 建立商品粮基地。主要在百色地区右江河谷的田阳县、田东县、百色市以及南宁地区的上林县、柳州地区的象州县、河池地区的宜山县(今宜州市)等适宜发展粮食生产的地方建立商品粮基地。 (3) 对石灰(岩)土进行综合改造,在河池、百色、南宁三地区选择连片的石山三片,共计9.33万公顷。通过采取砌墙保土、修造梯田梯地,改造中低产田,封山育林,绿化石山、改善土壤环境以及间、套、混种提高复种指数等方法,使石灰岩地区的粮食产量比改良前每公顷增产5%—10%,改良9.33万公顷每年可增粮食49 000—56 000吨。 (4) 改造中低产田。主要对潜育性、石灰性水稻土进行改良。对潜育性水稻土的改良,地点在宜山、环江、南丹、巴马、都安、田林、西林、隆林、上林、马山、崇左、扶绥、宁明、凭祥、象州、三江、融水、灌阳、资源、龙胜、上思、防城等23个县、市。采用开沟治潜等工程措施。 对石灰性水稻土的改良主要采取水旱轮作,发展绿肥,增放磷、锌、钾肥等综合措施。改良地点也有23个县,分布在宜山(今宜州)、罗城、环江、南丹、都安、靖西、上林、马山、天等、崇左、隆安、大新、龙州、象州、忻城、武宣、融安、灌阳、恭城、蒙山、昭平、富川、防城县。改良规模4.67万公顷。 实行以上两项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每公顷可增产粮食约600—750公斤。 (5)培肥改土。对天峨、凤山、东兰、凌云、乐业、那坡、金秀等7个县的低产田采取加深耕作层,发展绿肥等综合措施,改良1.4万公顷,使每公顷粮食增产750公斤。 (6)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良种。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分别从60、70年代开始在全自治区推广种植,现种植面积达113.47万公顷,均比常规种植每公顷增产750—1 125公斤。在河池、百色两地区各县以及上林、马山、天等、崇左、扶绥、隆安、大新、龙州、宁明、凭祥、融安、忻城、武宣、象州、三江、融水、金秀、上思、防城等40个贫困县推广。 (7)推广地膜栽培技术。地膜的作用是增温、保水、保肥、解决旱情与产量,早造与晚造播种期的矛盾。“七五”期间地膜推广面积全自治区达40%左右。从1988—1991年,自治区农业厅、财政厅、供销社、开发办等单位密切配合,在40多个贫困县、市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种植面积7.8万公顷,总产量达33.96万吨,平均每公顷产4.35吨,比露天玉米每公顷增产1.785吨,有109.92万农户受益。今后对49个贫困县、市进一步扶持推广地膜栽培技术。 (8)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场和县、乡技术推广中心(站)。在49个县、市农科所内建良种场,建一线良种繁殖田,同时每县建技术推广中心,乡镇推广站,使培训农民技术员的工作系统化,科学化,使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通过以上八项基础工作,提高耕作技术水平,使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预计“八五”达到513.8万吨,“九五”达到564.0万吨,人均口粮水平由1986年215公斤提高2000年的267公斤。 ☚ 三、扶贫开发重点 (二)糖蔗生产 ☛
(一)粮食生产 (一)粮食生产1992年全地区粮食总产量129.64万吨,比1952年45.9万吨、1978年的122.5万吨分别增长1.82倍和5.8%。 ☚ 二、种植业保持稳定发展 (二)糖蔗业 ☛ 00015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