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作物品种资源
1.粮食作物种类与分布。贵州粮食作物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大体可分为禾谷类作物、豆菽类作物与薯类作物3大类。禾谷类作物是栽培面积最大、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类(水稻、陆稻)、麦类(大麦、小麦、燕麦、黑麦、小黑麦)、玉米、高粱、粟、黍、龙爪稷、稗(栽培种)、苡薏等,还有属于蓼科的荞麦。豆菽类作物主要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饭豆、小豆、芸豆、豇豆等。薯类作物(或称根茎作物)主要有甘薯(红苕)、马铃薯(洋芋)、木薯、豆薯(地瓜)、蕉藕(蕉芋)、薯蓣(山药)、芋(芋头)等。现保存的20余种粮食作物,计有品种资源8 000余份。
水稻是贵州栽培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1990年种植74.12万公顷,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9.14%,总产量359.11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9.8%。种植面积的比重由东南部向西北部方向递减,黔东南与黔南州东南部各县为最集中产区,黔中是重要产区,黔西北区是种植最少的农业区。玉米是第二大粮食作物,1990年种植60. 01万公顷,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3.60%,总产量161. 0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2.34%,以黔西北为最集中之产区,黔中区次之,黔东南部较少。小麦是第三大作物,印江、思南、遵义、安顺、兴仁一线以西较为集中。甘薯以铜仁地区和遵义地区北部各县为主产区,马铃薯以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为最集中产区。大豆以毕节、六盘水市为最集中产区。
2.水稻品种资源。贵州复杂的立体自然环境,使水稻的生态类型复杂,品种资源丰富。黔西北为温凉单季粳稻区,黔东、黔北为温暖单、双稻作区,黔中、黔西南为温和单季稻作区,黔南为温热双、单季稻作区,其中,从江、榕江、黎平为糯稻(香禾)集中产区;陆稻以盘县、普安、晴隆等西部各县较为集中。现整理有水稻品种资源4 029份,内计水稻品种3 473份,陆稻品种416份。在水稻品种中,籼稻占62. 3%,粳稻占6.6%,糯稻占31.1%。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有汕优63、汕优64、威优487、威优64等;威优49、汕优287、D优64也有推广。海拔1 200米以上地区,以威优49为主,海拔1 000—1 200米地区以威优64、汕优64为主,海拔800—900米地区以汕优64、D优64为主,海拔800米以下地区以汕优63为主。常规稻品种推广较多的有桂朝2号,遵籼3号,湘东、凯中1号、广二矮104;粳稻有农育1 744、西农175、农垦58等;省内育成的优质米品种有光辉、金麻粘等。黑糯米、香糯是贵州有名的特殊优质水稻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3.玉米品种资源。贵州玉米品种资源丰富,现有品种资源937份,其中,地方品种517个。省内西北部以玉米为主食,主栽硬粒型品种,占43.4%,中间型占26.9%,马齿型占12.8%,蜡质型占14.7%,爆裂型占2.2%。贵州玉米生态型可分为两个大类与五个亚类。高山冷湿生态型为第一大类,俗称高山包谷,又可分高山黄包谷与高山白包谷两个亚类。高山黄包谷适于高山肥力较低的坡土种植;高山白包谷适于肥力水平较高的高山台地、槽谷地种植。第二大类为普通感温生态型,适于海拔1 200米以下地区种植,又可分为三个亚型:
❶小黄包谷生态型,为适于中下等地的耐瘠早熟品种,硬粒型产量低;
❷二黄早生态型,为适于土壤肥力中等、中早熟的牛马齿型品种;
❸大白(黄)包谷生态型为适于上中等肥力的坝地、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品种类型。粒型有硬粒、马齿、半马齿、蜡质等类型,蜡质型中又有白糯、黄糯、紫糯、红糯等品种。玉米以推广杂交玉米品种为主,主要推广品种有黔单4号,兴玉1号,中单2号,七三单交,京杂6号,丹玉13,贵毕201、301、302、303、449、交3、单交等品种。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在贵州表现较好,正在试验推广中。
4. 麦类品种资源。贵州小麦多为普通小麦,其中,分布最广的为白壳无芒红皮小麦和红壳无芒红皮小麦两个变种,其他类型如红壳有芒红皮、白壳有芒红皮和白壳有芒白皮等品种也有零星栽培。现有小麦品种资源276个,主要推广良种有贵农10号、阿勃、绵阳11号、毕麦5号、兴麦1号等。另有大麦品种170个。
5. 其他粮食作物品种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高粱品种30个,甘薯品种87个,马铃薯品种80个,大豆品种743个。甘薯品种有南瑞苕、胜利百号、徐薯18、北京553等,洋芋品种以米拉洋芋为主。大豆地方品种为高蛋白质品种,比高油脂型的东北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高3—5个百分点,含量最高的达49.58%,主要品种有六月黄、丰顶豆、徐豆2号、猴子毛、冬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