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作物科研
粮作科研一直是云南农业科研的重点,良种选育是重中之重。云南农业生态环境极为复杂,要求各种农作物栽培品种必须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因此育种任务十分繁重。与品种和不同生态条件相配套的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也需要同时开展研究。由省科委统筹安排,省农科院、省农业大学、省农业厅和各地州市农科所分工协作,取得了不少粮作科研成果。据统计,1978-1995年间,全省粮作科技研究成果获奖项目为334项,其中国家级6项,委部级18项,省级310项,占全省农业科技获奖项目的32.1%。
1.良种选育。
(1)水稻。50年代以地方品种优选推广为主。1954年引进水稻品种“西南175”,经多年试种示范证明该品种适宜滇中稻区栽培,具有丰产、稳产性强、适应性广、米质好的优点,到80年代初,全省种植面积仍在7万公顷以上,是云南省作为当家品种种植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品种,此项成果1978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60年代省农科所从“西南175”天然杂交单株中进行系统选育,先后育出“129”、“373”、“174”和“云粳9号”等改良品种,在滇中粳稻区推广种植。进入70年代,育种方法与手段有了改进和提高,以杂交为重点,结合系统选育、理化诱变、组织培养以及远距离材料的利用,扩大遗传变异,增加选择机会。从“六五”时期开始,通过全省稻作育种协作攻关计划的实施,相继选育出一大批优良的粳稻、籼稻优质米、杂交稻和陆稻新品种(系)近百个。如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出的“云粳136”、“云粳27”等普通稻,在海拔1 800~2 000米的温凉稻区种植,一般亩产500~600千克,比“西南175”增40~50千克,“云粳27”获1995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籼稻优质米品种“滇瑞408”、“滇陇201”,具有米饭清香、软而不黏、味甜爽口等特点,在海拔1 500米以下的中低产地区种植亩产在500千克左右,1985年被评为全国籼稻优质米,“滇瑞408”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滇瑞449”和“滇瑞501”分别获199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1982年省农科院与日本国农业水稻省热带农业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中日合作利用有关遗传资源培育耐寒、抗病、高产水稻新品种试验研究》项目,育成的“合系2号、4号、5号、10号”等品种。1990年通过省品种审定,在云南、四川及贵州的一些稻区大面积种植,1991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农业部二等奖。合系品种具有耐寒、早熟、优质、抗稻瘟病、株型紧凑的优点,一般亩产达500~600千克,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40~120千克。进入90年代,合系系列新品种不断推出,并投入示范推广。云南农业大学所属稻作研究所,专攻粳型杂交稻的研究,1969年发现保持系,育成第一个性状稳定的红帽缨不育系。1973年实现粳型水稻三系配套,该所育成的粳稻品种“滇榆一号”,小面积种植亩产达1 014.04千克,创世界粳稻的高产记录,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一等奖。80年代育成的“寻杂29”,90年代育成的“榆杂29”高产杂交稻,先后大面积推广种植。在两系育种方面,省农大稻作所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发现与研究获1989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实现两系配套。由省农科院粮作所开展的光敏两系育种,90年代初育出“云光8号”、“云光10号”杂交种,已进入生产应用。地州市农科所对水稻育种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70-80年代在滇中地区推广种植面积达6万公顷的品种,有楚雄州农科所育成的“楚粳4号”,保山地区农科所的“京国9-2”,晋宁县农科所的“6536”,玉溪地区农科所的“云玉1号”、“8126”,临沧地区农科所的“科沙系列”,大理州农科所的滇榆系列品种等。尤以楚雄州农科所的“楚粳系列”品种在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显著,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针对云南滇中粳稻区三月倒春寒的烂秧和八月低温造成的空秕率高的问题,由省农科院主持,部分地州农科部门参加的《水稻综合试验示范》开发研究项目,对水稻的分区栽培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总结和试验研究,提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的《水稻丰产栽培技术规范》的科研成果,广泛被各稻区应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在水稻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省农科院主持的《云南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项目,是一项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研究表明,云南稻种的光温反应型有17种,而适应性广的稻种,其光、温、营养生长期(短日高温生育期)为“I-1-3”型,认定云南光壳稻是粳稻亚种下的“生态群”;提出稻种起源、演化和亲缘关系研究,应以植物形态、生态特征和利用三结合的原则作为分类依据。据此开展了光温重组规律及广适应性育种研究,获得了一批广适应性的新品系,此项研究获1985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小麦。云南种植的小麦,按生态条件分类有地麦、田麦之分。小麦适应性强,分布广,低热、温凉、高寒地带的坝区和山区均有种植,品种繁多。50~60年代通过地方品种评选和系统选育出一批品种用于生产上的有“南原1号”、“778”、“抗锈1号”等。到70年代,育种方法逐渐转向以杂交育种为重点,省农科院选育出“云麦25、26、27、29、33”,大理州农科所育出“凤麦13、20、21”,昭通地区农科所育出“7034”,曲靖市农科所育出“802”,楚雄州农科所育出“楚麦1号”地麦品种等, “凤麦13”1979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80年代“六五”计划期间由省农科院粮作所主持的全省小麦育种协作攻关课题组,把省地县从事小麦育种的科技力量组织起来,统筹安排,分工协作,选育出优良的田麦、地麦品种(系) 20多个,如田麦“802-149”一般亩产350~400千克,高的达500千克以上。“750025-12”一般亩产500千克左右。地麦“75-12”大面积平均亩产192.5千克,比当地栽培品种增产30%以上。70~80年代引进的品种在云南田麦中占的比例很大。其中墨西哥小麦品种“0230”、“4838”和从四川西昌引进的“76-4”品种种植面积均在1.33万公顷以上。栽培技术方面,省农科院与玉溪、曲靖、昆明等地农科所合作在小麦种植区划的基础上研究小麦高产群体结构,提出田麦规模规范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1979年运用此成果在玉溪市推广示范5000多公顷,平均亩产达225.9千克,比原亩产150千克增50%,玉溪市各县田麦高产试验田亩产稳定在400千克。曲靖市温泉办事处1986年推广此成果亩产由104千克提高到330千克。小麦高产群体结构及其相应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3)玉米。50年代评选出的地方良种有昆明黄玉米、华坪大白马牙、武定普照玉米及引进的“金皇后”品种。60年代以品种间杂交种配制与利用为主,累计推广面积在7万公顷的品种有“云杂2号”、“云杂3号”、“云杂4号”、“东杂1号”等。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以配制、推广双交种为主,兼制部分顶交种,育成推广的良种有“双跃4号”、“双跃150号”、“中杂”、“乌蒙2号”和“漾白罗文”等。顶交种有“引金顶”、“引三顶”等。泸西县农科所育成的“泸单2号”一般亩产300~400千克,高的达500千克以上,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80年代开始,由省农科院粮作所主持的全省玉米育种协作攻关课题组,组织全省科技攻关,采用单交、双交、三交、顶交综合利用的方法,选育出一批优良杂交种,如粮作所育出的“莫A”、“三A”、“协单1号”,双交种“莫七”,三交种“莫三”,亩产一般都在400~500千克,“莫三”被农业部列为首批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参加协作攻关的地县农科所选育出的新品种,推广面积比较大的有会泽县的“会单4号”,鲁甸县的“鲁单4号”,曲靖的“靖单8、9号”,昭通的“昭小白”等品种。针对云南山区和边远地区推广杂交种困难的实际,科研人员在这些地区进行玉米品种群体改良工作,80年代初协作攻关组选育出“墨白1号”、“墨白94号”、“素湾1号”、“引群80号”、“81-17”等群改种,年推广种植面积达8万多公顷。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80年代中期,省农科院与祥云县农技部门合作研究总结出“玉米袋苗定向单株密植技术”,以祥云县为示范基地向全省推广,1988年祥云县6.17公顷样板示范田,亩产过吨粮。1989年全省推广此项成果4.47万公顷,平均亩增产150千克。该项技术为一年(玉米、马铃薯、小麦)三熟创造了条件,年亩产粮食最高达2000千克,其中玉米900千克,马铃薯1600千克(鲜重折为400千克),小麦700千克。此项成果获1990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中期,地膜玉米栽培研究成功,一般能使玉米增产50千克以上,特别在冷凉山区增产效果显著,到1992年,地膜玉米已达13.3万公顷,使玉米种植海拔上限增高200~300米,迪庆州在海拔3 220米高地已种上了玉米。
(4) 杂粮。云南的蚕豆是仅次于小麦的主要小春作物。50~60年代鉴定评选出宜良绿叶豆、华宁蚕豆等优良地方种。70年代末省农科院粮作所从昆明蚕豆系中选出三个优良品系“8015”、“8054”、“8152”推广应用。80年代初进行杂交育种,先后育成“084-43”、“084-44”良种。蚕豆的育种及栽培研究以大理州农科所成就较大,所育成的蚕豆系列品种,抗性和丰产性均优,推广面积大,为大理州发展奶牛提供乳制品做出了贡献,多次获省、州科技奖励。蚕豆苗期增施钾肥防治叶枯病的研究及蚕豆丰产规范化栽培研究成果,获1991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马铃薯是云南山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60年代引进的“米拉”品种,在滇中、滇东北普遍推广,对云南马铃薯增产起到重要作用。70年代昭通地区农科所育成“地农1号”高产品种,在滇东北大面积种植。80年代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引进数百份品种材料,经种苗脱毒筛选出“I-1085”、“CIP-24”、“CFF-691”几个优质高产抗病的品种,并研究总结出一套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在会泽、昆明、大理等地建立种薯基地进行推广。同时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也建立了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繁殖、微型薯的诱导、迷你薯生产的科研技术体系,并向全省提供脱毒种苗及技术培训服务。1997年已在全省推广9.3万公顷。
2.种植制度改革。耕制改革、提高复种指数是云南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科技部门做了许多科研工作。在水田种植制度改革中,60~70年代曾推广双季稻种植,80年代双季稻面积缩减,转向稻后再生稻及小春作物。一季中稻后接种冬蚕豆,在滇中滇西地区有悠久的历史;一季中稻后接种冬麦、冬玉米、冬黄豆、冬早蔬菜及杂交稻后培养再生稻,是滇南水稻产区80年代以来新发展的种植制度。在旱地种植制度改革中,1972年,由省农科院承担的“宣威旱地耕作制度改革研究”项目,对马铃薯间作玉米、小麦套玉米及玉米间种豆类的优化方式作了研究。1973年省成立旱地改制协作组进行《滇中北旱地间套改制研究》项目,由省农科院等部门参加,对间套规格、栽培要点、轮作换茬、光能利用等作了重点研究和示范,增产显著,获1979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初继续进行《滇南旱地改制研究》的科技攻关项目,其研究成果在滇南3地州的11个县推广示范,单位面积约能增产15%左右。早地麦是80年代中后期研究开发成功的种植制度。1986年玉溪农科所调查总结了江川县赵官营一户农民种植的0.41公顷早地麦,平均亩产208.4千克,比邻田同等水肥条件下常规播种的小麦增产112.2%,这一经验经总结及时得到推广应用,1987年玉溪地区种早地麦960公顷,亩产平均271千克,增产145%;1988年在全省10个地、州的61个县推广,面积达1.05万公顷,到1989年达3.1万公顷,是麦田种植制度改革比较成功的一项成果,获1991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植保科研的重点是对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进行系统的研究,由于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使粮食作物的十几种重大病虫危害率由50年代初期的10%以上降低到90年代的5%以下,每年挽回粮食损失约5亿千克。
水稻病虫害研究获成果较多。从1952-1995年系统研究过稻瘟病、一柱香、黄矮病、普通矮缩病、橙叶病、条纹叶枯病等病害。对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传染途径、测报方法、防治措施、抗源鉴定、抗病品种选育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云南省参与的《全国水稻品种资源抗性鉴定》项目,获1981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农业大学完成的《云南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研究》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对水稻害虫的研究主要是螟虫、黏虫、稻瘿蚊、稻飞虱、稻秆蝇等。1975-1979年昆明动物所完成的《云南黏虫发生及防治研究》,提出了中短期预防方法和适时防治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197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与江苏省协作完成的《全国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获1981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与西南农学院协作完成的《全国白背飞虱迁飞规律研究》获198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小麦病虫害研究方面,省农科院植保所长期对小麦锈病进行研究,60年代中期就提出在采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将播种期从9月推迟到10月,喷施石硫合剂等农药防治获较好效果,并选出抗锈品种“南原1号”。1972—1989年对小麦锈病的研究,鉴定出云南小麦有24个生理小种,病菌在日均温超过21.2℃时不能越夏,在云南多数地区能终年循环侵染。1984-1990年查清主要危害小麦的蚜虫有5个种,并指出危害的时期及消长规律。
在蚕豆病害及杂草防除方面,省农科院对蚕豆锈病的发病条件、侵染过程和防治措施的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对蚕豆锈病的菌种类型研究;省农业厅对蚕豆叶枯病的研究等成果应用于生产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省农科院对稻田化学除草的研究,对麦田及旱谷田化学除草的研究,均广泛应用于生产。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省农科院植保所完成了《云南省水稻害虫天敌资源考察》,并编写出《云南省水稻害虫天敌种类鉴别》一书,获1983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昆明动物所的《黏虫迁飞规律研究》成果1981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科研成果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昆明生态所的《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的成果获198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由动物所、生态所、农业大学协作研究,获得了《小地老虎过飞规律》成果。列为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水稻、小麦主要病虫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研究》,由省农科院植保所主持组织省、地、县科技力量进行攻关,通过5年的研究,应用计算机技术预报病虫灾情,其准确率达80%以上,并及时防治,减少了粮食损失。
4.土壤肥料。80年代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和红、黄壤利用改良区划》,基本查清了全省土壤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应用土壤普查成果,开展了一系列的改土培肥研究工作。其中,大面积红壤改良被列为全省发展农业生产突破性的五大措施之一。至1985年全省红壤改良面积达34.5万公顷,累计增产粮食3.1亿千克,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微机优化施肥咨询系统应用研究与开发》,由省土肥研究所、省土肥工作站、省电子计算中心合作研制开发,于1989年首先推出云南型粳稻优化、施肥咨询系统专用微机。通过对县、乡农科员培训,在全省16个县2 267公顷稻田进行合理施肥示范,结果平均每亩增产稻谷42.2千克,增产率为8.7%;到1991年推广面积达12.87万公顷,平均亩增产稻谷34.3千克,获199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随后还研制出籼稻和玉米的优化施肥咨询系统,于1994年投入生产应用。“九五”期间云南大学研制成功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云大—120”,对多种农作物有明显促进生长发育和增产增收效果,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和在省内、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