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仓储
1949年6月,市军管会接管国民党政府所属粮库,改为上海市粮食公司第一、二、三、四仓库,可储粮3.45万吨。是年11月起,租用宁绍商轮公司库房和招商局7个码头库房并利用福兴面粉厂等空厂房作仓库。1950年3月,华东区粮食局移交给上海4个仓库,至6月底,共有粮库15个,总仓容量逾35万吨;7月起,对不适宜储粮的仓库退租,到10月底,粮库减少为11个,仓容减少为25万吨。市区粮库集中在黄浦江两岸的港口码头,郊县粮库多利用庙宇、祠堂、民房,储粮条件差。1951年,市区各仓库试行露天储粮获得成功,缓解了仓容不足的矛盾。
1953年开始进行粮仓建设,建造仿苏式仓。1954年和1955年,先后在上海县北新泾屈家桥、嘉定县长征乡征用农田,建成2个粮库,仓容量分别为7.2万吨、7.5万吨。1956年,在南郊征用农田,新建二个粮库。至此,市区共有8个粮库,仓容量增加到46万吨,其中仓房容量20.5万吨,露天容量25.5万吨。至1959年,市区粮库的建设共投资910万元,新增仓容20.45万吨。此外,松江、青浦两县,建成两个大型粮库,其他各县也建设了一批中、小型粮库,总面积13万平方米,新增仓容19万吨。各粮库贯彻“防重于治”的保粮方针,搞好粮仓管理,经鉴定,“四无粮仓”(无虫、无霉、无鼠、无事故)达88.18%。1960年起,粮库建设重点由市区转向郊县。1961年,市区8个粮库的仓容减少为36.9万吨。1965年,在嘉定县外岗、上海县吴泾南,建成市直属第九、第七粮库。1970年,在松江县利用山洞自然通风的条件,建造7座坑道式的地下低温粮库。1972年起,采用“千斤顶”总体顶升屋面的办法,将低矮的苏式仓改造成高平房仓,使每幢库房的容量由1 350吨增至2 000吨,储粮能力提高48%。1973年9月,在上粮四站建造钢筋混凝土立筒库,容量6 500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造较早的钢筋混凝土立筒库之一。至1979年,郊县共建成粮食仓房43万平米(是市区的3倍),新增仓容67万吨,同时对储粮条件差的仓房进行改造。
1980年后,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原粮食仓容已不相适。为此,又开展大规模的粮库建设。至1990年,全市共新增粮食仓容68.95万吨,其中市区34.45万吨,郊县34.5万吨。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乡、村粮库和社会仓库。同年,所有粮库均实现“四无”,上海成为“四无”粮仓市。1991年起,为适应开发开放浦东的需要,粮库建设重点移向浦东。扩建上粮八库,新建上粮四库,移地重建上粮一库。为增强粮油调控能力,市县共建立19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初步形成市、县粮油储备体系。至1996年末,市粮食系统直属粮食仓库15个(其中低温仓容13万吨,可储存大米安全度夏),郊县粮食仓库储粮51.6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