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粮食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粮食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 (一)粮食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黑龙江省近代农业生产的粮食作物, 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大豆、小麦、高粱、谷子、杂粮和马铃薯。在较长期生产过程中, 粮食生产始终是种植业的主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兴衰, 科学技术水平高低, 反映出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和产量变化。 表5-2-1 主要粮豆作物各占粮豆薯总面积比重(%)
新中国成立后, 种植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到1995年, 全省播种面积扩大到864.7万公顷, 比1950年增长45.3%, 在播种面积中粮豆薯面积 (称粮食面积, 下同) 750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3 456公斤, 总产量2592.5万吨, 与1950年比, 粮豆薯面积增长32.5%, 公顷产量增长1.85倍, 总产量增长2.78倍。 主要粮豆薯作物发展状况: 1.水稻。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水稻较晚。民国20年 (1931年) 全省水稻5200公顷。平均公顷产量在2076公斤, 总产1.08万吨。东北沦陷时期, 年均种植水稻5.19万公顷。公顷产量1 473公斤, 总产13.57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发展水稻生产, 党和人民政府组织农民维修和新建灌区, 同时实行开荒种稻3年不纳农业税的政策, 鼓励农民种稻。1950—1954年,年均种植水稻12.8万公顷, 公顷产量2 475公斤, 总产158.5万吨。与沦陷时期相比, 种植面积扩大1.46倍,公顷产量提高12.0%, 总产增长11.6倍。1955年后, 提倡种高产稳产作物和旱田改水田。但在执行过程中, 一些地方受“大跃进”时期“左”的错误影响, 头脑发热, 盲目搞大灌区、大水库、大运河和依靠行政命令扩种水田, 水稻面积迅猛增加。1955—1959年, 年均种植水稻26.9万公顷, 比前期扩大1.1倍。但由于工程不配套, 水源得不到保证和新稻区农民不懂种稻技术, 草荒严重, 水稻大幅度减产, 平均公顷产量742.5公斤, 总产也降到62万吨, 分别比前期减产70%和60.9%。 60年代前期种植面积急剧减少, 后期产量回升。由于50年代后期盲目大上, 水稻严重减产, 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挫伤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1960—1964年, 年均种植水稻17.65万公顷, 公顷产量1 528.5公斤, 总产27万吨。比50年代后期种植面积下降34.45%, 公顷产量提高1倍, 总产降低60.9%。1965年后, 受到“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 种植面积继续减少, 但一部分稻区推广了育苗插秧、追施化肥和化学除草等增产技术, 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总产量。1965—1969年, 年均种植水稻14.98万公顷,公顷产量2 676公斤, 总产40.1万吨。与前期比较,种植面积缩减15.1%, 公顷产量提高75.1%, 总产增长48.5%。 进入70年代, 水稻生产实行稳定发展的方针,组织群众进行灌区整顿和水利工程建设。同时, 推广一批先进增产技术, 主要有: 扩大插秧面积, 减少直播面积, 在直播中减少撒播, 增加点、条播; 大部分稻田实行化学除草和追施化肥, 对提高水稻产量起了积极作用。1970—1979年, 年均种植水稻17.86万公顷,公顷产量2 875.5公斤, 总产51.35万吨。与60年代后期相比, 种植面积扩大19.2%, 单产提高7.45%, 总产增加2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地根据市场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业结构,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10多年来, 先后配套灌区200多处, 整修改建渠首拦河坝100多座, 国家投资1亿元, 贴息贷款2亿元, 帮助群众打井10万眼。这一时期, 还引进和推广了一批突破性增产措施。日本水稻专家传授的水稻旱育秧稀植技术, 到1989年应用面积已占水稻面积的84%; 90%以上的稻田施用杀草丹、禾大壮、去草胺、农思它、苯达松等高效除草剂和普遍施用硝铵、尿素、磷酸二铵等高效化肥。从1990年开始推行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标准化作业。到1995年应用面积43万多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6 847.5公斤, 公顷增产753公斤。同时, 还推广了超稀植、抛秧等新技术, 不断提高了水稻生产水平。1991—1995年期间, 年均水稻面积75.88万公顷, 公顷产量5 102公斤, 总产392.28万吨, 与70年代比, 面积增加3.1倍, 公顷产量提高68.3%, 总产增加6倍多。特别是1995年, 面积、单位产量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水稻面积83.5万公顷, 公顷产量5 626公斤, 总产量469.9万吨。和1950年比, 种植面积扩大5.56倍, 公顷产量提高1.65倍, 总产增加16.4倍。水稻面积占粮豆薯面积的比率, 由 1950年的2.2%提高到11.13%, 总产量占粮豆薯总产量的比率也由1950年的3.7%提高到18.1%, 从而结束了南米北调的历史, 实现省内大米自给有余, 成为我国北方种植水稻的大省。全省80%以上的水稻面积, 集中在松嫩平原东南部, 牡丹江半山间地区和三江平原水资源较好的地区。 2.小麦。黑龙江省是全国种植春小麦面积最大的省份, 种植历史悠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嫩江流域的室韦族和生活在牡丹江流域的勿吉族都把小麦作为主要粮食。唐代以后, 随着农业的开发, 小麦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到清末和民国时期小麦种植已遍及全省各地。1917年小麦种植面积4.3万公顷。到1929年小麦发展到98.93万公顷。但产量很低, 平均公顷产量在637.5公斤。东北沦陷时期, 由于遭受日本殖民者的摧残和进口面粉的冲击, 以及锈病的严重危害, 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1934年下降到56.4万公顷, 1943年减少到40万公顷。平均公顷产量由1934年的733公斤, 下降到1943年685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 小麦生产取得很大进展, 但也有波动。1949—1957年, 小麦种植面积年均79.3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779公斤, 年均总产量61.77万吨。1958—1965年, 随着大批国营机械化农场的建立, 小麦面积逐年扩大。这一时期, 年均种植面积92.46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913.5公斤, 总产量84.5万吨。其中1965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12.25万公顷, 总产量120.5万吨, 平均公顷产量1 073公斤。1966—1978年,播种面积年均148.88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1 437公斤, 总产量223万吨。平均单产比上阶段增加523.5公斤。其中1967年公顷产量最高达1696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别是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小麦生产发展很快。1979—1985年, 年均种植小麦202.48万公顷, 年均总产量360万吨, 平均公顷产量1 777.5公斤, 比上阶段提高403.5公斤。1986年大豆价格上调, 小麦相对效益下降, 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8年种植面积降到123.87万公顷, 1989年后又逐渐恢复到170万公顷左右。1986—1990年, 年均种植面积165.14万公顷, 年均总产量335万吨, 平均公顷产量2 028公斤, 比上阶段提高250.5公斤。1991—1995年, 年均种植小麦140万公顷, 年均总产量342.92万吨, 平均公顷产量2 449公斤, 比上阶段提高421公斤。其中, 1995年种植面积111.6万公顷, 总产量293.4万吨。平均公顷产量2 628公斤, 同1949年比种植面积增加1.27倍, 总产增长8.46倍, 单位产量提高3.17倍。但是,近年来由于玉米、水稻高产稳产效益高, 大豆高产价高, 好贮藏, 是市场抢手货。于是小麦成为被压缩对象。1995年小麦种植面积比1991年173.7万公顷减少62.1万公顷, 调减35.7%, 尽管单产提高20.3%,但面积少总产量相对也减少了, 比1991年381.1万吨减少87.7万吨, 下降23%。 40多年来, 小麦生产取得长足进展, 与不断更新小麦品种, 改进种植方法, 增施化学肥料和麦田化学除草等新技术有密切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 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主要有火麦子、农林3号、农林29和克华等, 这些品种不抗锈病。50年代中后期, 推广甘肃96号、秃不齐、合作2号、合作3号、合作4号和克强、克壮等耐锈抗锈品种, 使小麦锈病得到了控制。70年代以来, 一直以 “克”字号品种为主, 主要有克旱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 克涝2号、3号, 克丰2号、4号等, 这些品种都是抗锈品种, 丰产性能也好。 新中国建立前, 小麦播种均为垄作稀植。主要播法有对犁劐种, 三犁川, 劐种、大犁扣种, 挨犁挤等5种。新中国成立后, 引进和推广马拉播种机平播小麦, 行距15厘米。到60年代, 普遍采用大型机引播种机, 在翻地基础上进行7.5厘米和15厘米平播或30厘米双条播。70年代后, 很多地方利用有深翻基础的前茬地实行耙茬平播, 既保墒、保苗、增产, 又节省翻地费用。 新中国成立前, 小麦基本不施肥。50年代后期,开始施用少量化肥。到70年代, 普遍施用化肥,1977年平均公顷施化肥165标准公斤。进入80年代,平均公顷施化肥300标准公斤左右。国营农场施用化肥高于农村。田间管理, 一般在小麦三叶期用丁齿耙除一次杂草, 再用镇压器压一次青苗。从70年代开始, 北部麦产区和国营农场普遍使用2,4-滴丁酯等除草剂, 防除麦田杂草。特别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各地比较普遍地将各项实用有效增产技术综合应用于生产的同时, 由省有关部门统一组织, 采用标准化手段, 制定实施了 《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通过丰收计划, 集团承包等有效措施, 推动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3.玉米。玉米种植历史较短但发展较快。清同治初年仅在拉林河沿岸有少量种植, 产量很低。到民国时期, 玉米已成为当时五大作物 (大豆、小麦、谷子、高粱、玉米) 之一, 种植面积占五大作物面积的7.3%~7.7%。东北沦陷时期, 日本侵略者极力掠夺农产品, 玉米有较快发展, 1945年种植面积达127.66万公顷, 总产量达178.1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 玉米生产在波动中发展。1950年玉米种植面积为 143.26万公顷, 比 1945年增长12.2%。1952年因对外出口需要, 扩大了大豆、小麦面积, 玉米面积减少到120.77万公顷, 1953年下降到109.5万公顷。1955年后, 发展高产稳产作物,1956年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回升到168.59万公顷, 占粮豆薯面积的25.6%, 总产量245万吨。1959年由于受 “左” 的思想影响, 推行所谓 “少种、高产、多收” 的方针, 农作物播种面积缩小, 玉米面积也相应减少。1959—1961年, 玉米面积分别为122.38万公顷, 121.22万公顷和123.77万公顷。总产量分别下降到218万吨、128.5万吨和132万吨。从1962年开始, 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玉米面积再次迅速回升。1965年玉米种植面积回升到170.48万公顷, 总产量288.5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 挤占其他作物多种玉米, 加之双交种的推广, 单产显著提高, 使玉米面积到1976年突破200万公顷, 达到200.73万公顷, 总产量462万吨。但很多地方出现玉米重茬、迎茬面积大和病虫害严重的状况。进入80年代, 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的方针,调整种植业结构, 适当减少玉米面积。1980—1985年, 平均年种植166万公顷, 年均总产量463万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由于普遍种植玉米单交种,特别是南部地区大面积采用从吉林省引入的 “吉字号” 中晚熟品种, 以及栽培方法的改进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使玉米面积、总产量居全省四大作物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之首。1990年玉米面积达到217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4 905公斤, 总产量达1 065万吨。1991—1995年年均玉米种植面积210.96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5 093公斤, 总产量1 074.4万吨。其中1995年种植面积241.1万公顷, 公顷产量5 056公斤, 总产量1 219.1万吨, 比 1949年分别增长59.6%、286%、517%。 黑龙江省种植的玉米品种, 新中国成立前, 主要有火苞米、长八趟、金顶子、白头霜、小金黄、马牙子、美稔黄、粘苞米等。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主要种植黄金塔、长春2号、英粒子、白头霜、长八趟等农家品种。60年代前期, 推广新育成的品种间杂交种, 主要有黑玉2号、龙玉2号等。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 推广玉米双交种, 主要有黑玉46号、53号、71号、78号和79号。1974年玉米双交种面积已占玉米面积的1/3, 比当地品种增产25%以上。70年代后期, 开始推广玉米单交种, 相继种植的有嫩单1号、3号, 龙单1号, 合玉号, 牡单号, 克单号等。1983年单交种种植面积达104万公顷。占玉米面积的63%。在省内南部县引进吉林省的吉单104等玉米杂交种, 1985年全省引进吉林、辽宁、北京等地玉米杂交种占全省玉米面积的40%以上。“八五”期间, 省内2 500~2 700℃积温区内种植的品种多为省外杂交种, 面积较大的有白单9、四单8、吉单101、中单2等, 约占全省玉米面积50%左右。省内培育的东农248、新合玉 11、嫩单3、4、6号等品种, 多在2 500℃以下积温区域种植。 玉米栽培, 黑龙江省一直沿用垄作。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 主要采用耲种和扣种方法。耲种, 一般气候干旱地区在软茬的原垄上, 用耲耙开沟、点籽, 用拉子覆土后, 踩格子或压磙子。这种方法,保墒保苗, 但产量低。扣种, 先在垄沟施底粪,然后破茬、点籽, 再用大犁掏墒覆土, 压磙子。这种方法, 产量较高, 但不利保墒。50年代, 大面积推广埯种。一般在平翻起垄或顶浆打垄的基础上, 用锄头或刨锹等距刨埯, 点籽、抓把粪、覆土。干旱地块, 刨埯后先浇水, 然后点籽, 抓把粪、履土, 称坐水埯种。这种方法, 有利保苗, 早熟增产。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从70年代开始, 在国营农场和农业机械化较高的农村, 一部分玉米采用机械播种。有条播、点播两种。有的随播随起垄, 有的出苗后起垄,垄距一般为70厘米。80年代后期, 在黑龙江省第三、第四积温带的西部干旱地区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这项技术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战胜低温冷害的优点,平均公顷产量4 020~4 530公斤。“八五”期间广泛推广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实行标准化作业, 以及应用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在不断改进栽培方法的同时, 单位施肥量也相应增加, 全省玉米平均公顷施农肥1.4~2立方米, 化学肥料1 200公斤。 4.谷子。自古以来, 谷子籽实就是本省各族人民的主食之一, 谷草是马、骡、驴的优质饲草。谷子是黑龙江省栽培历史最久的作物之一。据《魏书·室韦传》记载, 室韦 (居住嫩江流域的民族) “颇有粟麦及穄”。《唐书》称, “黑水有粟麦”。以后各代延续种植。到清代, 谷子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由原来的“一垧仅收谷一石至二石”, 提高到“得粮四五石, 多者七八石”。民国时期, 谷子的种植面积在五大作物(大豆、粟、高粱、小麦、玉米) 中仅次于大豆。东北沦陷时期, 谷子的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公顷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 新技术的推广, 谷子单产显著提高。1952年全省播种谷子99.16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1 290公斤, 比1949年平均公顷产量877.5公斤提高47%, 总产量128万吨,比1949年总产量91.5万吨增长39.9%。1967年由于播种工具的改革和施用化肥, 全省种植谷子113.26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1 605公斤, 总产量181.5万吨,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从1976年起,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马、骡减少, 马、骡需要的饲草量也相应减少, 再加上田间管理费工、经济效益低和人们主食变化以及玉米和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等原因, 谷子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到1985年谷子播种面积下降到49.27万公顷, 总产量降到63万吨。1990年谷子种植面积进一步降到17.48万公顷。1991—1995年年均谷子播种面积继续下降, 仅有11.87万公顷。尽管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年平均公顷产量2 027公斤, 但是, 总产仍然下降, 年均24.08万吨。其中1995年谷子种植面积8.8万公顷, 公顷产量2 381公斤, 总产20.9万吨。与1949年比, 谷子种植面积减少91.5%, 公顷产量提高1.69倍, 总产下降77.2%。 40多年来, 谷子单产成倍增长的主要措施是: ❶选用优良品种。新中国成立前, 主栽的谷子品种有黄粘谷, 刀把齐、薄地租2号、大青苗、鸭子嘴等品种。新中国成立后, 50—60年代推广的品种有黄砂子1号、德都黄砂子、龙谷号、安谷号、合光号等新品种, 比当地品种一般增产10%以上。70—80年代,培育推广的早熟高产、粮草兼优、抗逆性强的有龙谷23号、安谷68号、合光9号、绥谷1号等品种, 在谷子生产中起了增产作用。 ❷改进播种方法。谷子一直沿用原垄种植。新中国成立后, 一般在耲种时用农肥滤口粪或用化肥作种肥。播后踩一遍格子, 谷子仰脸时再踩一遍格子, 防止跑墒。1953年推广肇源县谷子“等距宽播, 间苗保苗, 分期追肥,合理密植” 的增产经验。1964年以后,进行谷子播种工具改革, 普遍推广垄上宽幅条播, 加上其他生产措施, 谷子单产迅速上升。70年代末80年代初, 精量播种机试制成功,经5年试验示范证明, 比固有的宽播和条播谷子, 籽实增产11%, 谷草增产18.1%, 每公顷节省用工13.5~58.5个, 节省种子7.5~15公斤。 ❸及时间苗。新中国成立以来, 谷子普遍间幼苗。到60年代中期, 已将原来的一间苗、二清苗的做法, 改为早间苗、早定苗、宽留苗、拔净苗眼草和琐碎草。做到均匀留苗, 合理密植。 ❹追施化肥。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地区追优质农肥。60年代中期开始追施化肥, 公顷施氮肥75~112.5公斤或150~187.5公斤。从70年代初开始, 推广两次追肥, 第一次在苗高3厘米左右追 “坐胎肥”, 第二次在孕穗期追 “攻穗肥”, 使谷子生育后期不脱肥, 提高籽粒熟度和产量。 ❺增加铲趟遍数。新中国成立后, 推广铲萌生和铲前趟一犁, 并增加铲趟遍数。多铲多趟, 可使籽实饱满。俗语说: “谷铲八遍米无糠”, “铲趟八遍饿死狗”。 5.高粱。高粱又称蜀黍、秫秫、芦穄。黑龙江省种植历史较短。清初, 仅在屯垦戍边地方有少量种植。清咸丰年间 (1851—1861年) 弛禁放垦, 耕地面积扩大, 高粱逐渐成为大宗作物。民国时期, 黑龙江省已成为高粱主产区之一。1940年, 高粱种植面积达90.93万公顷, 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 广大农村在恢复殖民者造成的创伤, 重建家园的一段时间里, 各种农作物的生产布局都在重新调整, 高粱种植面积下降到53万~60万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 高粱种植面积逐渐回升。1950—1957年8年中, 年均种植面积为66.5万公顷, 其中有4年超过66.6万公顷。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由于 “大跃进” 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高粱种植面积减少。1961年种植面积降到39.65万公顷, 公顷产量1 050公斤。经过三年调整, 到1965年种植面积回升到49.65万公顷, 公顷产量1 207.5公斤。此后, 由于玉米双交种的推广, 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高粱种植面积逐步减少, 到1978年高粱种植面积下降到32.12万公顷, 公顷产量2 412公斤。进入80年代,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作物种植比例的调整,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村大牲畜精饲料对高粱的需要量减少等原因, 高粱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到1985年, 全省种植面积只有14.48万公顷, 公顷产量2347.5公斤。1990年, 高粱种植面积为15.92万公顷, 公顷产量提高到3346.5公斤。“八五”期间高粱面积继续减少。1991—1995年, 年均种植面积14.76万公顷, 公顷产量提高到4 130公斤, 总产量60.96万吨。其中1995年高粱种植面积13.4万公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的年份, 公顷产量3 584公斤, 总产量47.9万吨。与1949年比, 高粱种植面积减少78.6%, 平均公顷产量提高2倍, 总产量减少33.4%。 高粱单产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是: ❶推广同杂2号等杂交种。70年代从山西大同良种场引进同杂2号高粱, 比当地品种增产1倍左右。进入80年代,又推广了龙辐粱1号、兰杂1号、克杂13号、合红7号、嫩杂25号等杂交种, 但同杂2号仍是主栽品种。 ❷改进播种方法。新中国建立初期, 继续沿用耲耙耲种。60—70年代, 使用改良耲耙, 改单条为双行拐子苗。进入80年代,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在平翻基础上, 推广单条或双条播。这种方法速度快, 效率高, 质量好, 种子能播在湿土上, 深浅一致, 覆土均匀, 播后镇压, 保墒保苗。 ❸追施化肥。从60年代开始, 在趟二遍地时, 追施化肥, 公顷施尿素150~225公斤或硝铵225~375公斤。 高粱是喜温作物, 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西部和南部地区种植, 绥化地区种植面积最大。高粱的籽粒过去主要供食用和作牲畜的精饲料。后来由于水稻、小麦、玉米的发展, 除一些地方用一部分高粱作精饲料外, 大部分作为酿酒原料。黑龙江省生产的北大仓、花园大曲、老白干、龙滨、玉泉大曲等优质名酒, 都是用高粱作酿酒原料。 6.大豆。黑龙江省素称大豆之乡, 种植历史悠久。唐代渤海国时期 (公元7世纪), 大豆在农业生产中已占有一定位置。辽代女真人已用大豆做酱。历经元、明, 到清代末年和民国时期, 随着土地开发,大豆生产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 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民国时期, 由于大豆大量出口, 种植面积持续扩大。1929年, 全省种植大豆210.6万公顷, 占粮豆薯面积的35.9%。1931年前的几年中, 大豆面积都保持在206.67万公顷左右。东北沦陷后, 农业遭受日本殖民者摧残, 大豆生产萎缩, 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1934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到109.3万公顷,比1931年下降47.1%。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战争需要, “研究紧急增产措施”,使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恢复, 当年达到179.08万公顷,占粮豆薯面积的28.6%。但在以后几年中, 大豆面积又下降到133.3万~152万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 大豆生产在曲折中发展。1949年全省种植大豆115.36万公顷, 公顷产量940.5公斤,总产量108.5万吨。1950年种植133.38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1 045.5公斤, 总产量139.5万吨。1954年种植152.2万公顷, 公顷产量900公斤, 总产量137万吨。其后的20多年中, 由于片面强调粮食上 “纲要”, 多种高产作物, 大豆面积徘徊在133.3万公顷上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认真清理 “左” 的思想, 激发了广大群众和农村干部发展生产积极性, 大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79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到166.5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114.5公斤, 总产量185.5万吨。1982年国家收购大豆价格每公斤由0.46元提高到0.69元, 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到213.55万公顷,平均公顷产量1 149公斤, 总产量245.5万吨。1985年由于大豆出口量大幅度增加, 大豆种植面积又增加到216.74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1 446公斤,总产量313.5万吨。1990年种植大豆207.9万公顷,平均公顷产1 650公斤, 总产量344.3万吨。由于大豆比其他粮食作物生产成本较低, 收益高, 更促进大豆面积迅速增加。1991—1995年年均250.84万公顷,公顷产量1 676.6公斤, 总产量420.56万吨。其中1995年大豆种植面积251.3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1 746公斤, 总产量438.8万吨。同1949年比, 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18倍, 单位产量提高85.5%, 总产量增加3倍多。 40多年来大豆生产发展与不断提高增产技术水平有关。 ❶不断更新优良品种。50年代开始以满仓金为主, 而后推广应用荆山璞和丰收号、东农号、合丰号等品种, 60—80年代品种区域化种植比较明显,松花江地区 (中晚熟) 以黑农16、26号为主, 合江、牡丹江地区 (中熟中晚熟), 以合交8号, 合丰22、23、25号为主。绥化地区 (中熟、中晚熟) 以绥农3、4号为主。嫩江地区 (中熟), 以丰收10、11、12号为主。黑河地区 (早熟) 以黑河3号、东农36为主。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在高寒早熟区则主要采用黑河5、7号, 漠河1号, 克拜早熟区采用黑河7号, 九丰3号, 嫩丰12等, 中熟、中晚熟区采用黑农34、35号, 合丰25, 嫩丰11、13等品种。 ❷栽培方式, 在50年代延续旧犁扣种、耲种, 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 70年代在平翻整地基础上, 机械平播起垄, 80年代垄上精量点播, 垄上等距穴播, 窄行密植等,90年代前期推广永常模式栽培和实施大豆生产技术规程,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 ❸大豆施肥。农家有机肥于播种时做底肥, 或翻前施底肥, 化学肥料, 以磷肥为主, 先后施用过磷酸钾和磷酸二铵, 以种肥 (口肥) 方式施入耕层10~15厘米, 一般的公顷施磷酸二铵150~225公斤。 ❹田间管理, 主要是中耕和除草, 中耕以旧犁趟地, 随着机械化发展加大机械中耕比重;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化学除草面积加大, 形成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新格局。 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出口量占全国大豆出口量的80%以上。80年代出口643万吨, 主要销往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前苏联和香港地区。每年出口大豆创汇2亿多美元。 大豆生产的发展, 也促进了大豆制油业的发展。到1990年, 全省有制油厂和车间205处, 年加工大豆能力164万吨。其中浸出油厂47处, 年加工能力128万吨, 占加工大豆总能力的78%。大豆制油的副产品豆粕, 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品, 也是黑龙江省出口骨干商品之一, 1990年出口豆粕49.4万吨, 主要销往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黑龙江省的大豆主产区, 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末有很大变化。民国时期, 大豆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1929年种植大豆超过6.66万公顷的县有龙江、克山、拜泉、海伦、肇东、肇州、双城、宾县、延寿、宁安等10个县, 这10个县种植大豆面积为92.1万公顷, 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43.8%。东北沦陷时期, 大豆主产区由松嫩平原向北、向东扩展。据1934年资料统计, 依兰、桦川、讷河、海伦、拜泉、克山、绥化、兰西、呼兰、宾县、双城、阿城、泰来、宁安等14个县, 种植的大豆面积占全省大豆面积的62.3%。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生产的发展, 作物产区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部和南部地区大量发展玉米。大豆主产区移到北部和东部。据1983年省农牧渔业厅 《大豆区划》记载: 大豆高度集中区, 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的饶河、宝清、同江、富锦、集贤、萝北、虎林、嫩江、德都、北安、克山、海伦等12个县、市, 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42.5%, 产量占全省的40.3%。其次是大豆集中区, 包括抚远、绥滨、鹤岗、桦南、依兰、密山、林口、鸡东、宾县、木兰、尚志、庆安、铁力、绥棱、克东、讷河、嘉荫、孙吴等22个县、市,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面积的30.1%, 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32.9%。 7.马铃薯。黑龙江省气候凉爽, 昼夜温差大,光照条件好, 适合马铃薯生长, 是我国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主要产区之一。 黑龙江省种植马铃薯始于清末。民国时期有较大发展, 主要在绥化、呼兰、龙江、方正、双城、阿城、巴彦、肇东、肇州、肇源、宾县等地种植。以后, 随着土地开发, 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到1935年,已有66个县种植, 播种面积5.34万公顷, 总产量78.9万吨。到1941年, 种植面积增加到37.28万公顷, 总产量92万吨。平均公顷产量7 395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 1949—1955年是稳定发展阶段。1949年种植14.25万公顷, 1955年为23.9万公顷,平均每年扩大1.38万公顷, 递增率为9.7%; 总产量由1949年的152.5万吨增加到1955年的300万吨, 增长96.7%; 公顷产量也由10 800公斤提高到125 625公斤, 增长16.3%。1956—1965年, 由于栽培的主要品种男爵和红土豆, 不抗晚疫病, 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马铃薯生产波动较大。1959年种植面积为27.18万公顷, 1961年下降到15万公顷。产量也由1958年公顷产量13087.5公斤, 总产量315万吨, 分别下降到1961年的6661.5公斤和100万吨。从60年代后期开始, 大面积推广抗晚疫病、退化轻的克新1—9号、东农303、北薯1号、花园1号等新品种,加上防止退化的留种技术在全省普遍应用, 马铃薯生产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 全省种植马铃薯21.68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16 990公斤, 总产量370.5万吨。“八五”期间稳定增长, 1991—1995年年均马铃薯种植面积22.36万公顷, 总产量375.1万吨,公顷产量为16 779公斤。其中199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23.5万公顷, 总产量407.5万吨, 公顷产量17 340公斤。比1949年种植面积增加64.9%, 总产增长1.67倍。公顷产量提高62%。 当前, 全省各市、县都种植马铃薯, 但主要产区集中在齐齐哈尔市北部的讷河、克山、依安、克东、拜泉县和黑河地区南部的嫩江、北安、德都等市、县, 其中讷河市199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1 551公顷, 总产量72.5万吨鲜薯。这些市县的商品量占全省马铃薯总量的30%以上, 每年销往外省80万吨左右。同时还生产大量种薯, 1988年供应19个省市种薯1 500多万公斤。 ☚ 二、种植业结构与产量水平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