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寄全椒山中道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寄全椒山中道士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篇名。五古。韦应物作。见《韦江州集》卷三。全椒,属滁州(今安徽滁县)。山中,指全椒西三十里之神山。此诗作于兴元元年(784)任滁州刺史时,表现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全诗由“冷”字领起,围绕“念”字展开,时而用葛洪《神仙传》中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故实,想象山中道士生活情况,时而欲持酒远行,以示慰藉,末以行迹难觅之无限怅惘作结。萧疏空灵,高雅闲淡,全以神行,为韦诗之名篇。结尾二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意境清幽,韵味悠长,尤为人所称道。清沈德潜评曰:“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唐诗别裁》卷三)宋许𫗱评云:“韦苏州诗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彦周诗话》)清施补华亦曰:“《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岘傭说诗》) ☚ 寒食 滁州西涧 ☛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的诗,以古雅闲淡著称,有出神入化之妙。沈德潜在其《说诗晬语》中曾指出: “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应属进入化境之列的诗。 诗的开头非常自然,平淡无奇。诗人在书房中读书,忽然感觉有些寒冷。正由这一“冷”,生出下面的许多文章。书房中条件舒适,尚且感到冷,那末,那些在山中顶着寒风打柴的“山中客”的苦楚,就更可想而知了。这些“山中客”,便是与诗人有过一段交往的“全椒山中道士”。“涧底束荆薪”,刻画出了道士们的艰苦劳作,“归来煮白石”,又突出了道士们的清苦生活。这两层意思相叠加,不仅透露出诗人的同情之心,尤其表达了诗人的关切之情。 诗人的心思还不仅停留在同情上,他还想有所行动,“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便是诗人此刻的想法。这“一瓢酒”一定使诗人忆起了那与山中道士朝夕相处、饮酒赋诗的日子; 这“一瓢酒”又反映了诗人此时急欲雪中送炭的迫切心情。试想那在寒冷的山风中打柴的道士,若能喝上一杯酒暖暖身子,该是多么难得啊!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这浅浅的“一瓢酒”其实胜过千金,滴滴酒中溶化着诗人对山中道士的火热友情。“风雨”二字,既照应了上文道士伐薪的艰苦,又倾注了诗人对道士的悬念之情,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愿持卮酒暖人心。 心虽赤诚,情却难寄。“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道士们四海为家,行踪飘忽不定,到哪里去寻找呢?那 “一瓢酒”又如何送呢?诗人在诗的最后两句中反映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怅然心情,既包含了对山中道士的怀念,也留下了回味联想的余地。“落叶”显得凄凉伤感,“空山”更增强了秋山的萧瑟气氛,“何处寻”又重复了诗人对道士的苦苦思念,真是一唱三叹,情满字里行间。 这首诗的构思很简单,乍看也并无惊人之句,但因为诗人运用了形象思维,并巧妙地与意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郡斋寂寞的书生,涧底束薪的道士如在眼前,而诗人对道士的深思苦念更透过这种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全诗承接自然,意味隽永,诗人直抒胸臆,从容落笔,淡淡着墨,但其效用却远胜过工笔重彩。正是这种古朴闲雅的风格美给人以艺术享受,使人玩味无穷。于平淡中见深挚,于自然中吐真情,这大概就是此诗被人誉为“化工笔” 、“一片神行” 的原因吧!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这首诗当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 (784),时诗人仍在滁州刺吏任上。全椒,即今安徽省全椒县,当时为滁州的一个属县。由诗题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山中的一位道士的,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诗人怎么会忽然念及这位道士呢?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原来该诗作于秋天,天气渐渐变凉了。这一天,诗人坐在自己的斋房里,忽然感觉到了“冷”,并逐渐袭上心头,自己坐在这官署中的房里尚觉寒意,那山中的朋友不知会怎么样了?“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二句为诗人想象之词。天气虽然这么凉了,山中的朋友依然还得去涧底砍柴,回来烧饭。吃什么呢?“煮白石”。葛洪《神仙传》中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另说,道教修炼中有 “煮五石英法”,要服食所谓 “石英”。方法是用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五种东西,在斋戒之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建好炉灶,将五种东西放入锅中熬煮 (见《云笈七签》卷七十四),后即用这个典故形容修道士的清苦生活。本来生活已是这样的清苦,天气又一天天地冷了,不觉外面天色暗了,阵阵秋风夹着雨点打在窗户上,令人心头发冷,在这“风雨如晦”的夜晚,山中的朋友该是多么的凄苦啊。我当带上一瓶酒去探望一下老友才是啊。但他推门一看,“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经秋风凄雨的吹打,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将山中的小路都遮盖住了,更何况修道之人从来便是逢山居山,遇水止水,此时怕又不知迁入哪座洞中安身去了。真是欲往而不能啊。全诗就是在这样一种怅然若失的心境中结束了。 这首诗看上去写得极为平淡、浅显,既无难字,亦无难句,但诗人却把怀人、写景、抒情紧紧联系在一起,于平淡、浅显之中寄寓了复杂、真挚而又丰富的感情。特别是诗中的那个“冷”字,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诗人创作此诗的契机,亦是理解该诗的关键。它既点出了自然界的冷,又透露出了诗人心头上的冷。并由这个冷字而引出诗人对于山中道士的思念,以及无从探望而生出的怅然、寂寞之情。这里也自然暗含着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冷淡和对隐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 后人对于这首诗评价颇高,有人说是“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之笔”。宋代大诗人苏轼更是喜爱这首诗。据《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保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庸说诗》中进一步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与造作的区别,亦可标示韦应物诗歌的艺术特色。 寄全椒山中道士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韦应物 ←上一篇:寄李儋元锡 下一篇: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 诗词简介: 这首诗作于北宋兴元元年(784)秋,时作者任滁川刺史。全椒,即滁川,今属安徽省。全椒山,即全椒神山,在县城西30里,有洞极深。据王象之《舆地纪胜》: “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诗写作者在郡斋中思念友人,欲携酒前往,共慰风雨之夕,但又落叶空山,友人乃野鹤闲云,无处寻其踪迹。全篇自第二句之“念”字生发,暗用葛洪《神仙传》 “白石先生事”,描绘山中道士束薪煮石之神奇仙境。结尾二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下面作者不写了,而是请读者去思索,有首无尾,以不结为结,即所谓戛然而止。引读者更进一步去想象,去探求,去思索。 全诗虚笔摹拟,简淡超妙。施补华说:此诗“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见《岘佣说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①,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③。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④? 【作者小传】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中望族,天宝十载(751)以门荫入宫为玄宗侍卫,颇任侠使气,生活放浪,安史叛军人长安,失职流落。后折节读书。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不久弃官闲居。后又历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宰,转鄠县令、栎阳令,德宗时为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人称韦左司、韦江州、韦苏州。其诗题材广泛,以田园诗最著名。诗风高雅闲淡,后人以之与陶潜并称“陶韦”。有《韦苏州集》。 【解题】 此诗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秋,时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全椒,县名,唐属滁州,今属安徽。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二淮南东路滁州:“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有洞极深。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则诗中之山当即神山。诗以“念”字为诗眼,描绘道士束薪煮石的生活,委婉写出意欲杯酒相慰难寻行迹的惆怅感情。诗风简淡。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注释】 ①郡斋:指滁州官府中的斋舍。②涧:山沟。束:捆。荆薪:柴草。煮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处喻指全椒神山道士,谓其生活清贫。③二句谓本想手持杯酒,慰问风雨中的朋友。瓢:本指将瓠(葫芦)剖开而成的舀水器,此处用作量词。④二句谓只见满山落叶,寻找不到道士行迹,故寄以此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ji quan jiao shan zhong dao shiTo the Taoist in Mount Quanjiao→韦应物 (Wei Yingw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