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拉卡斯托罗
伏拉卡斯托罗(Fracastoro,G. 1483~1553),十六世纪意大利医学家。生于维罗纳(Verona),早年在帕多瓦大学学习,曾与哥白尼、爱拉斯莫斯(Erasmus,D.1465~1536)同窗。1502年被聘为帕多瓦大学伦理学教授,因受日耳曼人驱迫,1516年避居维罗纳,后又迁至加尔达河畔的因卡菲别墅。1516年又回到维罗纳,在该地工作达20年。1545年应教皇庇护三世之聘,任特伦特(Trent)市议会医师。1547年因斑疹伤寒流行,调至波伦亚任职。晚年隐居加尔达河畔的因卡菲别墅。伏拉卡斯托罗在哲学、医学、数学、诗歌、音乐、天文、气象、地理等科学领域内均有较深的造诣。他亲历多次传染病的大流行。目睹十五世纪末梅毒猖獗流行的情景,因此,对传染病有深刻的认识。
伏拉卡斯托罗于1530年发表了一首烩炙人口的长诗《论梅毒或法国病》(Syphilis sive morbus Gallicus),他以清丽隽永的诗句描绘了一个名叫茜飞利斯(Syphilis)少年染此恶疾的情景,并描述了此病的症状及治疗(应用汞剂及愈疮木治疗)方法,从此人们就把少年之名,命名此病为“梅毒”。1546年伏氏刊出《论传染、传染病及其治疗》一书,此书共分三篇: 第一篇论述传染病的原因与原理;第二篇各论,描述麻疹、天花、发汗病、伤寒、肺痨、狂犬病、梅毒、麻风、鼠疫、疥疮、头癣等病;第三篇介绍传染病的治疗及预防方法。他把传染病的原因归之于一种感觉所不能察觉的微粒,又称之为传染种子、传染胚或病芽(seminaria wright,或seed、germs)。他认为病芽具有繁殖能力,而毒物的微粒没有繁殖能力,因此,中毒患者不会传染给他人,伏拉卡斯托罗从病原学的观点区别了这两种疾病的性质。伏氏又进一步提出病芽的特异性问题,认为各种传染病各由其特殊病芽引起,各种病芽对不同的物种、个体、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他发现不同年龄的个体对疾病也有不同的感染性。伏拉卡斯托罗进一步又提出病原体变异学说,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病芽也可以改变它的性质,因此某些传染病可以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某些传染病在不同时期有时表现凶险、剧烈,有时则表现温和、轻微,病芽的变异与空气的特殊状况(组成)有关。伏氏又提出传染病的三类传播方式。第一类是单纯(直接)接触; 第二类是间接接触,即病芽借“传毒物”(fomites)为媒介而传播疾病,一般皮毛、布片和木器等多孔的物体是不适于病芽的传毒物,这种观点对当时预防传染病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能以间接传染的疾病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第三类为远距离传染,这类疾病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传毒物”而传染。伏拉卡斯托罗把流行病的原因归之于空气的传染性,并认为水、沼泽等因素也可以成为传染病流行的原因。但是,伏氏与文艺复兴其它的杰出人物一样,并未完全摆脱占星术或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把空气的特性归因于天体的变化,认为星象的变迁决定大地的性质,它将预示某些疾病及流行病的发生。其它如旱涝、地震、洪水、暴风、卑湿、尘埃、虫害、饥荒、战争、陈尸遍野等均可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伏氏根据病芽学说提出治疗对策。他企图用药物来杀死、驱逐、击退、改变病芽的性质;采取寒冷、高热来破坏病芽;用干涸(盐类)、排泄、放血等方法来改变或驱逐病芽;或用药物来抑制病芽的腐败过程; 或用相反(对抗)物质来中和病芽的活动。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既然传染病的流行与空气的腐败性及传毒物的传播有关,因此,伏氏主张隔离、检疫制度、或用清洁空气(烟熏)的方法来阻止传染病的蔓延,对于传染物则用焚毁、烟熏、曝晒、冲洗等方法来处理。关于个体的预防,他主张迁出疫区,不去公共场所,不走访病家。其次,要保持居室的通风良好,注意个人清洁以及口服预防药物。伏拉卡斯托罗所创导的病芽学说及其防治原则,至今来看,尚有许多合理的成分。他可说是近代微生物学、免疫学、预防医学及化学疗法的预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