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战伤感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战伤感染

战时所受开放性战伤,因伤道存留失活组织、血凝块等,适于细菌繁殖而发生的感染。

战伤感染

战伤感染

开放性战伤均有细菌污染,由于伤道存留的失活坏死组织、血凝块等有适于细菌繁殖的条件,很易发生感染。感染的发生率报道不一,高者可达40~60%。
病因 细菌毒力、种类和数量,伤员全身和局部情况,战伤性质,前沿救治质量的优劣,均与战伤后感染的发生或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细菌具有不同的毒力。有些细菌的表面成份能抑制吞噬作用 (如克雷白菌的荚膜),有些细菌的表面成份有毒性作用(如肠杆菌),另有些细菌则产生强有力的外毒素 (如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细菌在适宜条件下生长繁殖,对人体全身和局部产生不同的损害。毒力强的细菌,在污染伤口后较短时间内即可侵袭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一般说,污染创伤的细菌数量愈大,感染发生的机会愈多。若每克组织所含细菌数超过105,即能发生感染。但细菌数量与感染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当伤员全身抵抗力低下时,感染易于发生。疲劳、饥饿、疼痛、失血失水过多及营养缺乏等,皆能降低机体抵抗力。严重创伤本身即能使免疫力下降,如免疫球蛋白、调理素及补体系统中某些成份等的改变,中性白细胞吞噬作用、杀菌作用及趋化性的抑制等。创伤引起低灌流状态(休克)时,局部每克组织所含细菌数量有103即可发生感染。伤员如有某种免疫缺陷或代谢性疾病,抗感染能力更低; 伤口内如有失活或损伤的组织、血凝块或死腔形成等更利于伤口细菌生长繁殖; 伤口内有异物时,少量细菌 (为正常组织中发生感染所需细菌数量的万分之一) 即可造成感染; 各种因素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如局部供应血管的离断、栓塞或受压(由于异物、组织肿胀、血肿或渗出物积存,填塞或包扎过紧等),皆可降低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
受伤部位与感染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下肢和臀部等肌肉丰厚部位的火器伤易发生厌氧性感染; 有结肠伤时,腹腔易发生感染,尤其厌氧菌感染; 颌面部战伤若不与口腔或咽腔相通,感染发生率则较低。爆炸性火器 (炸弹、地雷、炮弹) 所致的战伤和大面积烧伤,组织毁损多,受伤面积大,污染较严重,感染发生率也高。枪弹伤的组织损毁较少,面积较小,污染较轻,感染发生率也较低。火器所致的大伤口,所含的梭状芽胞杆菌量也较多。
战伤超过6~8小时未经彻底清创处理,一般应视为感染伤口,但不绝对,由于细菌种类、毒力和数量,受伤部位血液灌流情况及伤后处理等不同,发生感染的时间长短也有较大差异。延误战伤处理时机,初期外科处理时异物及坏死组织清除不彻底,止血不完善,引流不通畅,不应缝合的战伤作了初期缝合,伤口内填塞、包扎过紧而妨碍引流及血液循环,伤肢制动不良以致增加再受伤及出血机会,延期缝合伤口时缝合太紧或有死腔存留等,均可促使感染发生。在战伤救治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在接触伤口的具体操作中增添继发性污染,过分依赖抗生素或滥用抗生素等,均有利于继发性感染的发生。在处理战伤过程中,如不及时改善伤员全身情况,提高抗感染能力,亦不利于防治感染。
战伤原发性污染的细菌是造成原发性感染的菌种,可来自伤员自身的皮肤、毛发、衣着及被带进伤口的泥土或其它异物。负伤时地区、季节不同,伤员衣着及皮肤所带的菌种不同,污染伤口的菌种也随之不同。高速投射物(子弹)表面的细菌,可存活而被带进伤道。伤员体内原有的细菌,如口咽腔、呼吸道和消化道内所含的细菌,也是伤口污染的重要来源。战伤继发性污染的细菌来自救治过程中与伤口接触的人(手、呼吸飞沫等),未经灭菌或灭菌不彻底的医疗器械、用具及飞尘等,一般发生在医院中。
开放性战伤感染的菌群常演变更换,菌种更换与救治过程中各环节所造成的继发性细菌污染与抗菌药物的应用有密切关系。在抗菌药物问世之前,战伤感染的重要细菌是革兰阳性菌如梭状芽胞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由于积极广泛开展清创和应用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应用后,梭状芽胞杆菌的感染降到次要地位,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伤口内对抗生素不敏感或具有抗药性的菌种,即繁殖发展成为感染的重要菌种。
战伤感染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在混合感染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重要菌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 (有芽胞或无芽胞杆菌,链球菌等),假单胞菌属如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克雷白菌属及其他一些革兰阴性杆菌等。全身情况衰竭、长时间大量应用抗生素、放射性损伤后,或用过多的免疫抑制剂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有真菌出现。
预防和治疗 战伤感染的预防要点是消除导致感染因素,即及时清除伤口的细菌污染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阵地及时开展自救互救,就地包扎以防止更多的细菌污染,争取及早后送,但最重要的措施是伤后尽早彻底清除伤道内异物、坏死失活组织及血凝块; 用大量等渗盐液仔细冲洗伤道,特别是伤道深部及腔隙; 彻底止血、通畅引流、不作初期缝合、伤肢制动、包扎不过紧等。尽早应用广谱抗生素。此外,在后送途中,应及时进行全身支持疗法,补充失血失水,纠正伤后引起的代谢失常,以提高机体防御能力。给予必要的破伤风预防注射。在全部救治及后送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战伤感染如已发生,应积极改善伤员全身情况,进行必要的复苏和支持疗法,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代谢障碍。在未作伤口内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前,可给予广谱抗生素,经敏感试验后,再调整用药。局部可施行必要而适当的手术处理。

☚ 战伤休克   战伤化脓性感染 ☛
000170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