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伤病理学
战伤病理学是运用病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战伤原因及发生发展规律,阐明战伤本质并为战伤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的学科。
战伤病理学发展 战伤病理学是随战争武器发展而发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关于火器伤、爆震伤病理变化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创伤弹道学、创伤病理过程等有了进一步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日本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袭击造成巨大伤亡,1949年首次较系统地报告了原子武器伤员的病理变化,此后,核试验及其他武器试验进行了大量动物效应(实验)的病理研究。在实验室研究了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所致的病理变化,使这类特殊武器战伤病理学有了较快的发展。常规武器方面,由于出现了新型高速轻武器、高速小弹片 (珠) 武器、小型爆炸性武器、特殊燃烧性武器及气浪弹、燃料空气炸弹等,对火器伤病理、创伤病理、烧伤病理和爆震伤病理等提出了新的课题,亦促进了战伤病理学的发展。有些国家正在研究激光武器,并注意到微波、次声对人体的伤害作用,这些致伤因素的病理效应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研究。
战伤病理学亦是随着病理学及其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在一般病理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的基础上,超微结构研究和分子病理学等方法在战伤病理学中得到运用,并日益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在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血液学等学科中,亦各自运用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战伤问题,并与战伤病理学互相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如高速X线摄影用于研究创伤弹道学,核磁共振用于研究辐射损伤,酶化学用于研究化学毒剂伤等,大大深化了对战伤的认识。一般病理为战伤病理学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战伤病理学,又丰富了病理学的内容,推动了病理学的发展。在平时,战伤病理学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的,故也推动了实验病理学的发展。
战伤病理学内容 战伤(武器损伤)的基本病理过程和基本病理变化(组织损伤、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及有关机能代谢变化等),与一般病理学 (一般病因所致变化)基本相同。但不同武器的致伤因素,引起的病理变化又各有特点。战伤病理学按不同武器所致的不同伤类,进一步分为创伤病理学、烧伤病理学、核武器损伤病理学(包括放射病理学)、化学武器损伤病理学、细菌武器伤害病理学及特殊环境(高原、深水、高空、航天等)病理学等分支,其中有的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战伤病理学任务 战伤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武器致伤作用的基础上,研究致伤因素的致伤原理及战争条件下对发生损伤的影响;研究战伤本身及其并发症、后遗症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损伤后机体所发生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病理变化;从病理学方面研究并评价致伤后对战斗力的影响及其恢复的可能性; 研究战争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时战伤致伤原因; 以研究战伤为目标,丰富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些,为战伤的诊、防、治和组织卫勤提供病理学理论依据,并为发展病理学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