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伤脓胸
战伤脓胸是由胸部战伤血气胸、异物存留继发感染而致,多因胸部穿透伤早期处理不善造成。依伤情发展,可分为急性脓胸和慢性脓胸。
病因 血胸感染是发生急性脓胸最常见的原因,血胸量愈大,脓胸发生率愈高。大块弹片、木片、衣屑或棉絮等异物,亦常是脓胸的感染原因。肺、气管、支气管损伤可直接污染胸腔而发生脓胸。脓胸与支气管沟通可形成支气管胸膜瘘。若急性脓胸未能迅速闭合,胸膜脏、壁层增厚到一定程度,肺组织不能复张,脓腔不继续缩小时,便发展成慢性脓胸。慢性脓胸的主要原因为急性脓胸期治疗不及时,排脓不彻底或闭式引流术应用不当,如引流位置过高,引流管太细或引流管胸内段过长,妨碍脓液排除等;异物存留,除战伤异物外,尚需警惕医源性异物;支气管胸膜瘘、消化道瘘长期存在;邻近组织慢性感染,如慢性肋骨骨髓炎、肝与膈下脓肿等。
诊断 急性脓胸多有胸部穿透伤,伤口溢脓、胸痛、咳嗽、咳痰为常见症状。如并发支气管胸膜瘘,则咳出大量脓痰或脓血痰。体温逐渐升高持续不退,或消退后又复升。食欲不振,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脉率快,如脓液多,可有肺部压迫症状,呼吸困难甚至发绀。有胸腔积液体征,如患侧肋间饱满,呼吸运动减低,肋间变宽,扣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等。脓多者可有气管及纵隔移位现象。范围较小的局限性脓胸体征可不明显。X线检查可见密度均匀的阴影。如有脓气胸存在,则可见气液平面。大量积脓,纵隔被推向健侧。胸腔穿刺术是确定诊断的主要方法,在7~8肋间隙进行,应与X线检查及扣诊浊音区相结合定位,如抽出脓液则可明确诊断,抽出陈旧性血液,可作溶血试验,即用试管盛蒸馏水5ml,注入抽出陈血1ml,充分混合三分钟后观察结果,如无感染则呈清沏的红色液,有感染则呈现不同程度的混浊。亦可涂片观察红细胞与白细胞的比例,正常者为500∶1,如达100∶1则表示有感染存在。
慢性脓胸根据曾有急性脓胸史,伤口长期溢脓即可诊断。患者呈慢性病容,如衰弱、消瘦、低热、食欲不振等。患侧胸壁下陷或低平,呼吸运动减弱,肋间变窄,气管纵隔移向伤侧,扣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X线检查显示胸膜高度增厚,肺萎陷,有脓腔存在或可见气液平面。置有引流管者,可发现引流位置不当。必要时作脓腔造影,了解脓腔部位及其大小,对疑有支气管胸膜瘘或食管瘘伤员,除用美蓝试验外,仍应分别作支气管碘油造影或食管碘油造影,以便了解支气管或食管与脓腔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防治 急性脓胸的防治原则包括: 开放性气胸、血胸或血气胸及时作闭式引流。凝固性血胸在条件许可下尽早剖胸清除血块,术后作闭式引流术,尽量清除胸腔内异物。伴有食管或气管、支气管伤者,宜尽早修复和作闭式引流术。已确诊脓胸者,应及时作闭式引流术,彻底排脓使肺复张,尽早消灭脓腔。若脓液粘稠,闭式引流效果不佳时,可改为胸腔开放引流。在脓腔底部,作6~8cm切口,切开肋骨外肌层,骨膜下剥离肋骨并剪除4~5cm,清除积脓和异物,放置内径1cm以上短粗胶管引流,引流管以安全针固定于胸壁,以防坠入胸(脓)腔。
慢性脓胸引流不当者应首先纠正引流,使排脓通畅,改善伤员情况,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在毒性症状减轻,伤员一般情况允许时,可施行消灭脓腔的手术,据病情选用以下术式:
❶胸膜纤维板剥离术: 即将脏层胸膜上沉着的纤维板剥离切除,或将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上沉着的纤维一并剥离,将整个脓腔切除。此手术既可彻底消灭脓腔,又有利于肺复张,为首选方法。
❷胸膜内胸廓改形术: 即切除脓腔后,再适当地切除数根肋骨,沿肋骨床切开,保留肋间肌,将脓腔壁层胸膜及其沉着的纤维板予以切除,使肋间肌、肋骨外肌层、胸壁皮肤一并塌附于脏层胸膜上,以消灭脓腔。此术由于切除多根肋骨使胸壁下陷,致使胸廓畸形和肺永久被压,呼吸功能受损。
❸胸膜肺切除术: 如伴有支气管胸膜瘘或支气管扩张,可采用此手术方法,即将脓腔的壁层胸膜及其沉着的纤维板分离后,连同有病变的肺组织一并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