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区划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先后完成了109个县(区)和12个市(地区)的农业区划工作。其中包括综合农业区划和十多项单项农业区划(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农业气候、水利、乡镇企业、果树等区划)。这些成果,给各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分区指导农业生产,制订发展规划和大搞开发性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60年代的东莞县农业区划成果,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重要科研成果,由国家科委出版并印发了摘要本。省级农业区划方面,完成了《广东省综合农业区划》和14个单项区划(包括农作物种植业区划、水稻区划、蚕桑区划、热作区划、果树区划、畜牧业区划、林业区划、渔业区划、农业机械化区划、中药材区划、化肥区划、植被区划、农业气候区划,乡镇企业区划)。与此同时,全省土壤普查也相继完成。此外,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部署,还分别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南亚热带(广东部分)和中亚热带(粤北山区部分)等地区的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出版了《广东农业资源要览》、《广东农业资源和区划数据汇编》和《广东农业区划成果应用80例》等书。1980年以来,全省共完成各项农业区划成果报告1 500多项,各类图件近2 000幅。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有13项,获省级奖的有244项。
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包括全省海岸带和海岛资源以及山区丘陵资源的调查考察,把广东省农业自然资源家底基本查清,加深了对农业资源特点的了解和对省情、市情、县情的认识,使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有了较科学的依据。特别是本省跨越的纬度大,地貌类型多样,各地自然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农业的发展沿海与内地、山区与平原有明显的差别,不掌握这种差异,不因地制宜进行安排,就会给农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各地应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成果,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使之逐步趋于协调和合理,为农业生产的进 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土壤普查是农业资源调查的重点项目之 一,各地根据土壤普查提供的大量科学数据,大力推广因土配方施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1983—1987年的统计,全省推广因土配方施肥600多万公顷,其中水稻533. 33万公顷。从七千多个中区表证点实割验收统计,水稻因土配方施肥比原习惯施肥平均每公顷增产稻谷597. 3公斤。甘蔗配方施肥,平均每公顷增产糖蔗18吨。其它作物推广因土配施肥也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农业区划的成果为各地进行农业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全省各市、县(区)普遍在农业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出农业开发总体规划,为当地到本世纪末农业综合开发方向、目标、重点开发地区和重点开发项目提供了决策的依据,以适应当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1985年以来,广东兴起了开发性农业生产高潮,以建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为主要形式,对荒地、荒坡、荒水以及沿海滩涂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行动。种养业向山地、丘陵、水面、滩涂转移的约66. 67万公顷。各市、县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建立起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湛江市根据地处沿海与台地、丘陵的特点,以“两水 一牧”为重点,建立对虾养殖基地1. 05万公顷,珍珠养殖场715个,面积701.9公顷,红橙基地1. 29万公顷,菠萝基地1. 57万公顷,香蕉基地1. 31万公顷,还有北运菜、蚕桑、剑麻、速生丰产林基地和雷州肉牛生产基地。该市1990年农业综合开发产值达31亿元,比1984年增长一倍多。肇庆市建立了南亚热带的特产桂皮、桂油、松脂、香粉、巴戟、砂仁、厘竹基地1 400万亩。高州县有可开发利用的丘陵山地25. 13万公顷,宜于发展香蕉、荔枝等亚热带水果,该县根据区划报告书的建议,实行分区布局,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到1990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3.4万公顷,建成县内的东部荔枝、西部龙眼、中部香蕉、北部杂果的区域化、集约化水果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