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市场
浙江的市场在唐朝中期以前还是冷落的,到了唐朝后期,随着长江流域商业的显著发展开始兴旺,如杭州被称为“骈樯二十里,开肄三万室”。元朝时,杭州城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无数,每旬有三日为市集之日,有四五万人交易,市场比较活跃。明朝初期,全国有33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已列其中。当时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丝织业发达的苏州、杭州所需的蚕丝,取给于湖州;湖州地区所需的粮食,则依赖于种粮的地区。粮食、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互为商品,促进了各地区的商品交换。明末清初,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当时销售量最大的有棉花、布匹、粮食、盐和铁器等商品,杭州是“百货所聚”的省城,“杭(州)之茶叶、藕粉、纺绸、纸扇、剪刀,湖(州)之毛笔、绉纱,嘉(兴)之铜炉,金(华)之火腿,台(州)之金桔、鲞鱼”都到市场交易。此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市场被控制、分裂、割据,浙江的农村市场也日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