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边境贸易
边境贸易包括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和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边境8个地州中,有26个县(市)属于边境贸易地区。其中,文山、红河、思茅3地州与越南的河江、老街、莱州省接壤;西双版纳、思茅2地州与老挝的丰沙里、乌多姆塞、南塔省接壤;德宏、保山、临沧、怒江、西双版纳、思茅6地州与缅甸的掸邦接壤。长期以来,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与毗邻国家之间,一直保持着边民互市贸易,由此发展起来的边境贸易具有悠久的历史。
1870—1940年70年间是中缅边境贸易繁荣的时期,常年经营的商号、商户达1 000家以上。当时,腾冲是重要通商口岸,往来于八莫至腾冲古道的商贾终日不绝,著名的“福春恒”、“茂恒”、“洪盛和”等商号,经营对缅的进出口贸易。这个时期,进口的大宗商品是玉石和棉花,出口有生丝、茶叶、猪鬃等农产品。棉花进口最高年份达5 880吨,玉石年进口7.5万千克,生丝年出口达100万千克以上。抗日战争期间,随着中缅、中印公路的贯通,国际援华物资由印度、缅甸源源运入我国,同时我国的锡、桐油、皮革、生丝、猪鬃、绸料等商品也由此运到仰光,然后再转销其他国家。当时,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棉花、棉纱、棉布、煤油、汽油及交通器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