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1.早期的农业。云南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滇池、洱海一带及昭通、元谋等地区已使用石刀、石斧、石网坠等工具,从事原始农业采集、捕鱼和狩猎。元谋大敦子出土的炭化稻谷,说明商朝末期农业已有发展。战国时期,云南部分地区已开始使用青铜制成的锄、镰、犁、斧、刀、锤等生产工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滇池地区呈现“平地肥饶数千里,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秦汉时期,水利灌溉和牛耕技术传入云南,一些坝区改旱作为主的锄耕农业以水稻为主的犁耕农业。汉时滇西地区纺织业发达,有丝、毛、棉、麻等织品,畜牧业、手工业亦有一定发展。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实行屯田和铁器的广泛应用,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南诏政权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一度使农业出现繁荣,滇池、洱海一带“户口殷实、邑落相望、牛马敝野”,“收获亦与中原同”。之后大理政权实行封建领主制,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元初,云南正式建省,内地坝区封建地主经济已占主要地位。元统治者在云南疏浚海口,治理滇池,修建谷昌水库和金汁河等水利工程,在云南实行长达40年的屯田制,面积2.7万多公顷,对开发土地、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明代屯田规模更大,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其中仅“军屯”面积就达8.7万公顷。内地几十万军民入滇屯垦,同时带来良种、先进技术和工具,发展粮、菜、油、蔗、茶等生产。清代,将屯田改为民田,鼓励开垦,使耕地逐年扩大,同时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使农业得到发展。
2.近代的农业。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云南农村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封建剥削日益加重,土地兼并不断发展,农民日趋贫困,农业生产停滞不前。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造成社会动乱,课税增加,再加上灾荒严重,农村大量种植鸦片,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农民因而破产。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云南人口激增,对农产品需求旺盛,农业生产始得恢复好转,粮食逐年增产,农业科技和水利等有所发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打内战,对农民残酷掠夺,农民得不到休养生息,农村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农业生产衰退,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到1949年,云南农业基础已极其虚弱:全省人口1 5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耕地226万公顷,其中灌溉面积仅占11%,粮食产量393万吨,亩产仅116千克,油料总产2.35万吨,甘蔗27.55万吨,烤烟0.22万吨,生猪存栏272万头,大牲畜358万头,羊205万只。全省农业总产值仅8.3亿元(当年价,下同)。

☚ 农业概述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新中国成立前夕,甘孜州存在着封建领主和封建地主两种剥削制度。在封建领主制地区(占全州大部分地区),政治上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土司、头人和寺庙上层喇嘛等封建农奴主相互勾结,对农奴实行联合专政。5%的农奴主拥有大量的土地、牧场、牲畜和森林,他们设置监狱、法庭、武装,占有大量的农奴和奴隶。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工具基本上是木制的,普遍采用“二牛抬扛”,不少是刀耕火种,粮食亩产平均仅40—50公斤。
在封建地主统治地区,“改土归流”后,封建地主经济很强,实际上是土、流并存。地主和富农实行实物地租,残酷压榨农奴,95%以上的农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二、农业发展简况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黑龙江省虽然在远古时代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 但大规模开发至今只有100多年历史。
清王朝建立以后, 以保护“龙兴之地”为名, 屡下诏令, 实行 “封禁”, 不准汉人进入垦殖。这种“封禁”政策, 一直持续200年之久, 严重阻碍了黑龙江地区的农业开发。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连年入侵, 丧权失地, 清政府经济日绌, 迫切需要开辟经济来源。加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华北地区农民破产日众, 奋起闯关东, 到黑龙江地区谋生的移民源源而来, 迫使清政府在1861年(咸丰末年) 改变“封禁”政策, 逐步“开禁放垦”。随着土地放垦和买卖, 大土地占有者日多, 租佃制也盛行起来, 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 广大农民却成了地主的佃户、雇工, 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残酷剥削, 经济生活日益陷入穷苦的境地。
1896年, 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 使沙俄取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 在中东铁路两侧50公里范围内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俄国私商也相继涌入, 开设伐木公司、木材厂, 掠夺优质木材。
1911年,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成立中华民国。当局在黑龙江地区实行“实边兴垦”, 奖励移民 “自由垦边” 的政策。采取放荒、招垦、清丈三者并举的措施, 开发农业。到1930年, 黑龙江省垦熟的耕地已达584万公顷。这一时期, 由于耕地扩大, 生产水平提高, 农户出售农产品, 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日益增多。加之, 外国商人大量收购粮食和轻工业原料,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 《满洲产业统计》 资料,1930年, 黑龙江省粮豆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99.5%,大豆面积最大, 占37%, 小麦次之, 占18.9%, 大豆和小麦是大宗进入市场交易和供出口的产品。
1931年 “九·一八” 事变, 东北沦陷,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战争需要, 对森林资源实行野蛮的 “拔大毛”、“剃光头”政策, 以人工伐木和 “马套子”集材的方式, 每年砍伐、掠夺4 000万~5 000万立方米优质木材, 毁坏森林86.7万多公顷。对农村的掠夺更为严重。从1932年起, 日本殖民者推行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政策, 剥夺了农民的大量耕地。据黑龙江地区47个县统计, 有397个村驻有日本殖民者的 “开拓团”, 共11.9万人, 被强占的土地达100万公顷之多。伪官吏、汉奸、地主, 也趁势霸占、兼并土地,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愈来愈多。据1940年伪《满洲农业要览》记载: 北满16个县17个屯调查, 农户中无地者占63.2%, 而只占农村人口6%的地主、富农户却占有全部耕地的66.6%。农民被迫为大土地占有者作佃户、当雇工,遭受残酷剥削。沦陷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战争需要, 疯狂掠夺农产品, 垄断粮食市场, 廉价收购。自 1941年起强迫实行粮谷 “出荷”, 野蛮搜刮。据日伪时期统计资料, 1943年黑龙江地区“粮谷出荷”数量一般均在总产量40%以上,北安省高达53.5%。每当秋收后, 日伪都派出大批警政人员, 催逼农户交粮。遇有灾害减产, 也必须按规定交足, 甚至把农民的口粮、种子都搜走。据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调查, 在日本殖民者统治后期, 全省农民被搜刮去的“出荷粮”和被地主剥削去的地租粮共达350万吨, 约占当时粮食总产量的65%以上, 致使广大农村小生产者不仅无力扩大再生产, 就是维持简单再生产也很困难。农村经济凋蔽萎缩, 广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到处呈现一片凄凉悲惨景象。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 黑龙江地区光复,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贯彻执行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和《关于清算减租和土地问题的指示》, 把肃清敌伪残余和摧毁农村封建势力,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在农村普遍开展清匪反霸斗争, 清查没收日伪统治者及汉奸、恶霸的土地, 无偿分给无地、少地农民耕种。继之, 根据中共中央1947年10月 10日发布的 《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3月, 彻底废除了农村封建土地制度, 成为全国最早实现“耕者有其田” 的地区之一。占农村人口80%的无地、少地穷苦农民实现了自有土地的夙愿。他们不仅分得了土地、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和衣物等生产生活资料, 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 而且在政治上翻了身, 结束了几千年被压迫、被剥削、受奴役的历史, 成为国家的主人。在 “一切为了前线” 的口号下, 掀起了生产支前, 参军参战的热潮, 为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人力, 为赢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二、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江苏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6 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开始种植旱谷和水稻,饲养家禽。江苏北部,由于受黄河流域农业的影响,农业生产早于江南地区。1950年,在睢宁县双沟乡发现的汉代石刻 《农耕图》,反映地处黄河、淮河流域下游的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从石刻内容上证实,徐州地区在东汉时期已普遍使用耕牛,并使用犁来从事耕作。石刻 《农耕图》还反映了秋收秋种的场面,收获的庄稼从形象看是粟、黍、高粱等作物,这说明东汉时代徐州一带已推行禾麦轮作制度,并筑塘坝,用以蓄水灌溉。
江苏南部地区,由于受地势低洼、潮湿等因素的影响,自古以来,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筑圩造田,发展农业生产。据考古发掘,太湖地区早在4 000年前已有较发达的原始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的农业生产已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后,历代君主都注重农业基础条件的建设,进行泄洪、排灌、开拓沟渠和围垦造田,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明清两代,江苏农业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双季稻、提高复种指数、增产粮食是明清两代在农业上较为突出的成就。
1840年鸦片战争后,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仿效资本主义的经验,各地纷纷组织学会,开办学堂,传播农业科学知识。清末省设务农总会,府、厅、州、县设立务农分会,以资提倡兴农。民国初期,由于受洋务运动的影响,掀起学习外国经验的热潮,办学之风大盛,学校开办如雨后春笋,在农业领域,设有南京农业学堂、苏州农业学堂、淮阴农业学堂、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这是江苏首批创办的农业学校,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对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起到启蒙作用。民国期间,沿海各地仿效国外经验,建立各种农事试验场,当局相继设立了棉作试验场、稻作试验场,以期育成丰产健壮之种苗,摸索高产的栽培技术,以克服江苏地少人多、粮食不足和棉花短缺的矛盾。本世纪30年代,江苏的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面积产量均有所增长,年平均总产101.8亿公斤,比民国初年增长50.7%。到本世纪40年代,由于受战争的影响,农民离乡外出谋生,田地荒芜,耕作极为粗放,农业生产基本停留在30年代的水平上。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进一步恶化,广大农民遭受空前搜刮和压迫,加上长期战争的摧残,江苏的农业陷于崩溃的状态。

☚ 二、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
000292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