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建德人化石的发现,特别是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的发掘,证明了这一点。春秋战国时的越国国都会稽,铸剑技术闻名天下。东汉时,上虞一带的陶瓷技术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唐代以后,丝绸纺织、雕版印刷、民间工艺等雄居全国前列。青田石雕起源于元代,到清代就有一批农民为谋生,肩挑石雕远涉重洋,把雕刻艺术传至欧洲。还有东阳黄杨木雕、嵊州的竹编等也有悠久的历史。沿之今日,大量的古塔、寺庙、古桥遍布浙江各地,还有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浙江为戏剧桑梓之乡,江南曲艺发祥之地。南宋时,杂剧、杂技、评话、唱赚、诸宫调等戏剧在城乡较为普及,剧目达280种之多。距今790年前,我国成熟的戏剧——南戏发源于永嘉。明代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余姚腔均源出于浙江农村,并流行一时。明清时期,又出现了高腔、乱弹、调腔、滩簧等曲目,同时吸收外省传入的黄梅戏、花鼓戏诸声腔,形成了婺、绍、瓯、睦、姚、湖等剧种和由落地唱书衍变成的越剧,以及走书、道情、评话、鼓词等地方曲艺,为浙江戏剧、曲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进入近代,浙江农村的社戏颇为活跃,民间戏班众多,凡较大一点的村庄,一般都建有相当考究的戏台,邀请戏班子来村演戏,成为当时农村主要的文化活动,只要太平盛世,不发生战乱,逢年过节都要唱大戏。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就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绍兴农村水乡的民间文化活动盛况。杭嘉湖一带的水乡集镇设有茶馆酒楼,里面一般都有说书、评弹等文艺演出,农民进城赶集到里面歇脚休闲,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浙江的民间文艺也很发达,民间吹打乐、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相传不绝,盾牌舞、龙灯舞、狮子舞、竹马舞、采茶舞等民间歌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彩灯、抬阁、赛龙船等庙会蔚为壮观。
但是,在旧中国,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内战期间,“物华天宝”的浙江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文化艺术日趋衰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省只有10座电影院,28个专业剧团,41座剧场,101座民众教育馆,而且绝大部分设在大中城市,农村文化设施匮陋,文物古迹横遭破坏,许多地方戏曲濒临湮没。

☚ 一、农村文化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 ☛
000230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