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

1.渤海时期 (698—926年)。畜牧业已很发达,当时“率宾马”、“莫颉豕”著称于世, 成为贸易的大宗, 向山东半岛出售名马岁岁不绝。以后各代, 每经战乱, 畜牧业随之衰落。但由于养畜的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以及征战、农耕对马和牛的需要, 畜牧业仍有一定的发展。
2.清朝时期。清廷视东北地区为 “龙兴之地”。1668年(清康熙七年)清廷下令, 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限制汉人入境, 长达192年之久, 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也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到1860年 (清咸丰十年) 清廷宣布解除封禁, 汉人大批移入, 扩大开荒, 添牛买马者一时骤增。1904—1911年 (清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八年间放垦荒地764万垧 (1垧=1公顷), 耕畜达50万头。在此期间繁殖家畜以牛为盛, 耕马、绵羊多从呼伦贝尔和哲里木等地输入, 猪禽多自繁。西部地区羊草甚茂, 马食则肥, 有家畜者十户有九, 北部以铃当麦 (燕麦)谷草秣之, 马亦茁壮。在因沁屯 (今齐齐哈尔市西南) 举办一年一度的“楚勒罕” (盟会) 盛会。每期20余天进行贡貂和交易家畜活动, 显示出了畜牧业兴旺发达。
3.民国时期。黑龙江地区从这一时期开始建立畜牧管理机构和畜牧场, 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1913年(民国2年)黑龙江省民政长公署设实业司统管牧业。1914年兴办5个种畜场。1916和1923年黑龙江省甲种农业学校设畜产学课程,农科职业学校设畜产班, 进行畜牧兽医技术教育。1925年哈尔滨特别市政局颁布 《防范牛疫规则》,1927年又颁布《防止家畜传染病规则》, 初步开展家畜疫病防治工作, 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1930年黑龙江省政府设农矿厅, 掌管牧业。到1931年, 马存栏达88.7万匹、黄牛34.0万头、羊17.5万只, 猪126.5万头。
4.东北沦陷时期 (1931—1945年)。日伪当局为推行殖民统治, 在省、县两级政权内均设有畜牧行政机构, 统辖畜牧业生产。1940年在哈尔滨建立哈尔滨农业大学, 内设兽医科。1940—1943年在安达、海伦、长发屯、林口等地建立畜产国民高等学校和畜产学校, 并在呼兰建立马事技术员养成所。1934—1940年建立种马场、种畜场和绵羊改良场21处, 家畜防疫所6处。东北沦陷时期, 多数畜禽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据1934—1939年伪满当局进行的六次畜产资源调查资料记载, 在伪龙江省16个县、316个屯调查统计的13 625户中, 有13.5%的富户占有大家畜总数的66.8%, 平均每户养大家畜7.41头。1939年10月伪满政府对活畜及畜产品实行全面统制。1943年成立满洲畜产公社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支社,执行畜产品统制任务, 不许私人经营畜产品。据1935—1941年统计, 出口皮张3 884吨, 猪鬃毛4 322吨, 绵、山羊毛16 223吨, 其他兽毛10 283吨, 肠衣5 913吨。1942年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和加剧,对家畜及畜产品的掠夺更加疯狂, 实行强制征购。1942—1945年, 四年间征购马39万匹、牛45万头、羊37万只、猪113万头。由于强行 “粮谷出荷”, 实行野蛮搜刮, 农民的口粮、饲料严重不足。加之畜禽疫病猖獗, 炭疽、牛瘟、猪瘟不断发生蔓延, 家畜存栏逐年下降。到1945年6月末, 全境马存栏114.0万匹, 牛29.1万头, 羊16.2万只, 猪94.9万头, 分别比1941年减少25%、17.9%、18%和32.3%, 黑龙江地区的畜牧业已处于衰败的境地。
5.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支援解放战争, 组织好各项生产, 1947年黑嫩省联合省政府发出通告, 要求各级政府紧急动员起来, 将所有牲畜转向农村, 以解决广大农民春耕畜力不足的困难。松江、牡丹江、合江省政府均发出爱护牲畜, 严禁屠宰耕畜, 奖励繁殖耕畜, 提倡养猪养鸡等副业生产的通知通告, 各级畜牧行政机构迅速建立以司以事。黑龙江省土地改革期间, 全省贫雇农分得耕畜40多万头 (匹)。1948年3月, 辽北省赠送海伦县蒙古马300匹, 解决土改后耕畜不足的困难。同年, 萨尔图种畜场、克山种马场先后建立以繁殖并发展牧畜。解放战争期间, 黑龙江省出战勤马15.4万匹, 并组织生产、收购毛皮, 支援解放战争。1949年, 松江省、黑龙江省家畜存栏: 马100.1万匹、黄牛56.7万头, 奶牛0.7万头、羊7.9万只, 猪233.0万头。

☚ 一、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

1. 日寇大肆掠夺畜产品。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全省存养耕畜508.9万头(其中牛267.6万头、马20.2万头、骡42.4万头、驴178.7万头),猪408.7万头,羊225.5万只,家禽2 483.4万只。1937年7月,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实行“以战养战”,大肆掠夺山东的畜产品。1939、1940两年,日军在山东掠夺的耕牛和猪羊,除满足驻鲁日军和北京、天津、塘沽等地的侵略军需用外,仅经青岛运往日本国内的就有牛肉5 599吨、鸡蛋684吨。1941年冬,日军5万重兵对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进行扫荡,一次就抢走牲畜一万余头。由于日军的掠夺,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山东境内的耕畜减少到171.25万头,比1936年减少66.3%;猪降到183.7万头,减少55%;羊降到75.6万只,减少66.5%。抗日战争期间山东畜牧业的变化情况见表4-4-1。

表4-4-1 山东省1936—1945年家畜数量变化表

单位:万头、万只
年 度耕畜合计其 中家 禽
1936508.9267.620.242.4178.7408.7225.52 483.4
(1933年)
1938
1939
1940
103.77
182.67
147.9
42.18
123.22
70.94
1.84
1.80
6.30
8.04
8.96
15.60
51.72
48.70
55.07
77.36
78.76
153.09
 454.03
510.51
861.84
1941
1942
1943
1945
149.39
102.06
141.0
171.26
71.89
53.66
75.31
78.88
7.92
1.68
2.15
7.57
22.75
8.26
11.16
18.72
46.83
38.46
52.38
66.09
119.89
67.07
98.49
183.70
60.51
80.13
81.78
75.60
968.50
1 106.35
1 094.41
1 149.35

注: 1938—1943年据日伪山东省建设厅第五科统计。1945年据国民党山东省建设厅统计。
2. 革命根据地保护繁殖耕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很快又发动了内战,山东成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战场,使山东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由于早在抗日战争后期的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1946年改称山东省政府)就指示各革命根据地保护耕畜、奖励耕畜繁殖,并在资金和税收上给以鼓励扶持,规定农民喂养的耕畜,每头减征秋粮15市斤、柴草22. 5市斤。1946年,山东省政府再次向解放区各级人民政府发出关于保护耕牛的指示,确定解放区内的69处农场附设的家畜配种站,免费为农户耕畜配种,并组织地方兽医为农户的耕畜诊病治疗。1948年,省政府还拨出北海币6 800万元、粮食2 677万公斤,贷给农民增养耕畜8 588头。因而在3年解放战争中,山东的耕畜主要在解放区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据当时140个县的统计,1948年全省有耕畜314.4万头,3年增加143. 14万头,较1945年增加83.58%。
☚ 一、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畜牧业 ☛
000177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