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经济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证明,七千年前浙江就有了人类农业活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浙江的农业有过辉煌的历史,到北宋时,浙江是全国的主要产粮区之一,浙江大米通过运河漕运,源源不断地运进京都。
到了近代,由于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浙江的农业生产力低下,科技落后,农田抗灾能力薄弱,整个农村经济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但一旦有休养生息的时机,浙江的农业又出现了转机。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浙江的农业生产曾有所发展,有些农产品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以1924—1929年6年平均计算,浙江省粮食总产量为671. 6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前生产水平最高的一个时期,当时全省76个县市中常年有大米剩余的有18个县。棉花产量最高的是1936年,当时全省种棉106.07千公顷,亩产31. 5公斤,总产量4.99万吨。蚕桑生产,1928—1936年全省桑园保持在176. 67千公顷上下,是浙江省栽桑最多的一个时期,全省蚕茧产量1931年曾达到6.8万吨,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份。20年代和30年代前期,浙江茶叶生产曾有较快的发展,1922—1931年的10年中,杭州、宁波、温州三个港口平均每年出口茶叶1. 45万吨,占全国各港口平均出口量的22.9%,其中出口最多的1926年达1. 68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23.4%。1933年全省茶园面积达37.8千公顷,产茶2. 46万吨,为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水平。畜牧业生产以1937年的生产水平为最高,猪、牛、羊分别达到271.8万头、120.4万只和135.2万只。1936年全省水产品年产量曾达到25万吨。
1937—1945年期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使浙江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农作物产量连年下降,农村经济濒临破产的境地。全省粮食总量,1946年下降到605万吨,1949年进而下降到430万吨。棉花生产,1946—1948年3年平均每年种棉91. 67千公顷,总产量1. 55万吨,1949年全省只种棉78. 33千公顷,总产量只有0.68万吨。蚕茧生产,1949年全省桑园面积82.67千公顷,产茧1.05万吨,只占1939年的茧产量的15. 4%。茶叶生产,1949年全省茶园面积仅20千公顷,茶叶总产量只有0.66万吨,比1933年下降73.2 %。1949年,全省猪、牛、羊和水产品分别为245. 9万头、86. 1万头、100万只和7. 1万吨,均未达到1936、1937年的最高水平。1949年,各种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同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比较,粮食为65.6%、棉花为13. 6%、油菜籽为51.8%、蚕茧为22.4%、茶叶为40. 7%、牛为48.2%、猪、羊的头数略有超过。如果同抗日战争前的最高年产量的水平比较,差距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