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浙江农业最早开拓地是浙北平原和沿海地带,从余姚河姆渡和罗家角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稻谷证明,浙江省是稻作栽培的最早起源地之一。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出土有大量精致的骨制农具—骨耜,说明浙江稻作在7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进入“耜耕农业”阶段。春秋时期,浙江的稻田整地已进入牛踩田(又名蹄耕)阶段。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石犁、石斧、石刀、石镰、石钺和石制耕田器等大量的石器农具,表明在四五千年前浙江已进入犁耕阶段。旱粮作物的种植,在湖州市钱山漾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蚕豆种子。《越绝书》中记载,在春秋时期,已有麦、稞、大豆。唐代已普遍栽种麦子。16、17世纪,从外国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也有悠久的历史。在湖州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文物中,有已灰化的丝线、丝带、绢片和麻织物,还有芝麻、花生、菱、甜瓜子等,表明在4000年前这些地区栽桑、养蚕、种麻已较普遍,纺织技术已有一定水平,油料等作物也有所发展。油菜栽培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讲述当时油菜由北方逐步向江南发展。茶叶生产始于汉代,蔬菜栽培始于6700年前,棉花在南宋嘉泰年间 (公元1201—1204年)已开始种植,糖蔗种植和制糖已有1500多年历史,烟草的种植也有400多年历史。水果生产在春秋末期已有柑桔类(柚)栽培,2300年前桔柚已作贡品,1700年前已有金柑、杨梅栽培。南宋时杭州于潜产有枇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1. 清朝以前的种植业。春秋时期浙江农业已有文字记载。《越绝书》载:春秋时期浙江粮食作物已有粢(即稷)、黍、赤豆、稻粟(即稻谷)、麦、大豆、稞等7种。汉代农民已开始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还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绍兴的鉴湖(当时称镜湖)和东苕溪的分洪工程两湖(上湖、下湖),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到了东晋,推行“区田法”并开始施用粪肥,水稻单位产量增加。唐代发展了圩田,即在田的周围筑堤,防止水淹。这一时期浙江还兴建了大的水利工程44项,居全国之冠。五代吴越时期,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圩田制度。到南宋时,圩田已发展到高峰。宋代,还发明了“耕—耙—耖”的水田系列技术,并通过围湖造田、开垦山地和利用海涂,发展圩田、梯田和涂田,改一年一熟为麦稻二熟,发展双季间作稻和水稻、旱粮复种等耕作制度。明清之际,浙江的水稻生产居湖广之后,为全国第2位。宋、明、清三个时期,太湖地区每亩稻谷产量分别为225、333.5、275公斤,较其他地区的135、176.6、202.5公斤高,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经济作物的发展以蚕桑生产最为显著。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了反攻复国,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农业上“勾践得范蠡之谋,乃示民以农桑”,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发展蚕桑生产,当时丝织品已有帛、采、罗、彀、纱等多种。公元3世纪,杭州丝织品开始输入日本,被称为“吴服”。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浙江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温州永嘉一带已年养“八辈蚕”。东阳、新安(今淳安)、建德、金华等山区盛栽桑树。吴兴平原地区的农民普遍在田边塘旁栽桑。乌程(今湖州市区东南15公里)栽有成丘桑林。据《晋书》记载,当时嘉(兴)湖(湖州)平原的桑苗已开始供应辽宁平州等地。隋代,蚕桑生产继续扩大。中唐以后,全国蚕桑重点逐渐南移,浙东已是“机杼耕稼,提封九州,期间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浙江丝绸史》),成为全国蚕桑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公元867—1172年间,两浙路上供的绢占全国38. 85%、绸占26. 5%、丝绢占68.2%,居全国之冠。元代栽桑养蚕技术已基本上形成体系。明初,杭嘉湖地区已开始形成“以桑为业”,“以桑代耕”的局面,蚕桑业空前发达。明末清初,每亩桑园产叶量,最高的达1 000—1 400公斤.中等地500—600公斤,下等花白地也有200—300公斤,每张蚕种(2钱蚁量)产茧约19公斤。清代蚕茧的缫丝技术也进一步提高,“湖丝”质量为全国之冠,“辑里丝”更名盛一时,成为出口畅销商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列强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浙江生丝出口量也随之激增。1879年外销上等丝2 646. 65吨,占全省生丝总产量的87.8%。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浙江蚕桑生产已遍及全省11个府58个县,光绪6年(1880年)产茧量4. 73万吨,产丝3 150吨,分别占全国产茧量、产丝量的38. 8%和38.9%。
茶叶生产,在唐代上元元年(760年)已遍及浙江全省55个州、县。当时陆羽隐居浙江苕(今苕溪),著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长兴的紫笋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贡茶。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日本高僧茶西、南浦昭明,圣一禅师等先后来浙留学,带去茶叶种子和茶宴礼仪方式,回国传播后,逐步演变成日本“茶道”。明代杭州龙井产的“旗枪”誉为珍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后,浙江茶叶空前发展,出口欧、美、亚、非一些国家。1915年景宁惠民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浙江的棉花生产在元朝时已相当普遍,元贞二年(1296年)颁布江南税制时规定,木棉、布、丝绵、绢同列为夏税征收的实物。明朝,植棉业已相当发达。到明嘉靖时,浙江沿海遭倭寇骚扰,植棉业一度衰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植棉业又趋发展。乾隆六十年(1795年)《修助海侯庙碑记》中记载: “姚邑之北乡频海,沿海四百十余里,皆植木棉,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粤闽,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工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
蔬菜生产,南朝时在杭嘉湖地区已有不少农民种植蔬菜为业。唐代,杭嘉湖地区已有肚菘、紫菘、白菘等3种白菜种植。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以后,城市近郊蔬菜商品生产崛起,蔬菜种类达30种以上。明代,魔芋、黄花菜和百合从药圃进入菜园,蔬菜的种类进一步增加,新增的有苦瓜、南瓜、蕹菜、落葵、大头菜、辣椒和食用菌。清同治至乾隆年间(1772—1793年),香菇生产十分兴盛。
2. 民国时期的种植业。鸦片战争以后,1916—1930年的14年间,由于各派军阀混战,浙江的种植业基本处于停滞和衰退的状态。但在二十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有所重视,粮食生产一度有了发展。1933年浙江省农业改良总场稻麦场、上虞县五夫良种场 (今属余姚市)进行了双季稻栽培试验。1935年,绍兴、萧山等10个县推广间作稻6 000公顷。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记载,1931—1936年,全省水稻年平均种植面积1781.3千公顷,亩产量166. 5公斤,总产量444. 9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4. 2%; 旱粮作物年平均总产量为154. 15万吨,占粮食年均总产量的25.8%。后来,国民政府又实行统制征收重税,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到194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只有430.05万吨,为最高产量1946年的61.3%。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804.2千公顷,亩产量123. 3公斤,总产量333.6万吨;旱粮总产量减少到96.45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2.43%,比1931—1936年平均下降37.43% (表3-2-1)。
蚕桑生产,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期是兴盛时期。1928年浙江桑园面积达到177. 2千公顷,直至1936年,全省桑园面积均保持在170千公顷上下,
表3-2-1 民国时期粮食生产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
年 份 | 种植面积 | 亩产量 | 总产量 |
1924—1929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战前六年平均 1946 1947 1949 | 2 970.9 2 819.4 3 001.8 3 307.3 3 323.5 3 407.6 3 326.1 3 197.7 3 813.3 3 537.3 2 937.2 | 150.5 127 149 121 84.5 128 131.5 123 106 118.5 98 | 671.60 537.25 670.88 600.65 421.05 653.75 655.45 589.85 605.05 629.05 430.05 |
为历史上面积最多的一个时期。1931年全省蚕茧产量达到6.8万吨,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产量,占全国产茧总量的40.8%; 全省有蚕种场75个,年产蚕种90.28万张。抗日战争期间,浙江蚕桑生产一落千丈,桑园面积减少65.3%; 改良蚕种生产量减少99.5%,茧行、丝厂减少一半以上。1946年,全省桑园面积只有6.44千公顷,蚕茧总产量减少到0.89万吨,比1931年下降87%。到1949年,全省有桑园82. 7千公顷,蚕茧产量1.05万吨,比1946年虽略有回升,仍只占1931年的15. 4% (表3-2-2)。
表3-2-2 民国时期蚕桑生产水平表
年 份 | 种植面积 (千公顷) | 蚕茧产量 |
万担 | 万吨 |
1914 | | 119.82 | 5.99 |
1915 1918 1925 1931 | 105.8 92.5 | 80.12 98.32 119.16 136.07 | 4.01 4.92 5.96 6.80 |
1936 1946 1948 1949 | 176.7 66.4 85.1 82.7 | 96.62 17.75 34.45 21.00 | 4.83 0.89 1.72 1.05 |
茶叶生产,民国时期一度发展较快,特别在1922—1931年的10年间,杭、宁、温三个港口平均每年出口茶叶1.45万吨,占全国同期出口总量的22. 9%。其中1926年出口1.68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3.4%,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1933年全省有茶园37.8千公顷,产茶2.46万吨,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产量水平。1940年衢州市万川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抗日战争时期,茶叶外销受阻,内销市场萧条,茶园大批荒芜。1946年全省茶园降为30.7千公顷,茶叶产量减到1.35万吨。到1949年,全省茶园减少到20千公顷,茶叶产量锐减到0.66万吨,与1933年相比,面积减少47. 1%,产量减少73. 2%(表3-2-3)。
表3-2-3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水平表
年 份 | 茶园面积 (千公顷) | 茶叶产量 |
万担 | 万吨 |
1931 1932 | 24.81 | 42.63 44.71 | 2.13 2.24 |
1933 1936 | 37.78 | 49.12 32.40 | 2.46 1.62 |
1946 1947 1948 | 30.67 | 27.00 29.13 16.10 | 1.35 1.46 0.81 |
1949 | 20.00 | 13.20 | 0.66 |
棉花生产,在本世纪20年代到抗日战争前,棉花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20—1930年的11年间,平均每年种棉97千公顷,总产量2.28万吨; 1931—1936年平均每年种棉107.4千公顷,其中1931年全省种植面积曾达122.5千公顷,1936年全省棉花总产量达4.99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份。1937—1945年,大批棉地改种粮食,1945年棉花面积仅有30.1千公顷。抗日战争胜利后,棉花种植面积有所恢复,1946—1948年3年平均每年种棉91.7千公顷。到1949年,全省棉田又下降到78. 3千公顷,只及1931年的63. 9%;总产量0.68万吨,只及1936年的13. 63% (表3-2-4)。
表3-2-4 民国时期棉花生产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
年 份 | 种植面积 | 亩产量 | 总产量 |
1920 1925 1930 1935 1936 1946 1947 1948 1949 | 78.4 109.5 114.3 108.6 106.1 70.2 101.3 103.5 78.3 | 12.5 18.0 16.0 16.5 31.5 9.0 13.5 10.5 6.0 | 1.47 2.96 2.77 2.70 4.99 0.95 2.05 1.65 0.68 |
油菜籽生产,1931—1936年的6年间,全省年平均播种面积为347千公顷,亩产量38公斤,总产量19.55万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6—1947年的2年,年平均播种面积为500千公顷,亩产量36公斤,总产量为26. 9万吨,其中1947年总产量达29. 49万吨,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份。到1949年,全省油菜播种面积下降到149.3千公顷,亩产量40公斤,总产量9.03万吨,只及最高的1947年的30%(表3-2-5)。
表3-2-5 民国时期油菜籽生产水平表
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
年 份 | 种植面积 | 亩产量 | 总产量 |
1924—1929 1931 1935 1936 1946 1947 1949 | 94.7 301.4 379.3 350.7 510.1 489.8 149.3 | 50 36.5 41.5 33 32 40 40 | 7.10 16.50 23.56 17.45 24.38 29.49 9.03 |
麻类生产,40年代初,随着麻纺工业的兴起,麻类由自给性生产开始转向商品性生产。1946年民国政府农业部棉麻改进处设立了杭州植麻指导区,从事黄红麻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据浙江省建设厅合作试验区的调查报告,1934年全省种植黄红麻面积11.5千公顷,年产麻皮2万吨左右。1946年因麻价下跌,黄红麻种植面积减少到3.3千公顷以下。1949年回升到5. 9千公顷,但亩产量只有54.5公斤,总产量0.96万吨。
水果生产,1933年全省总产量曾达10.05万吨,其中柑桔3.11万吨,其它水果6. 94万吨。而1949年柑桔面积下降到2 613公顷,产量仅1. 63万吨,比1933年下降48%。
蔬菜生产,1933年全省播种面积达到308千公顷(包括油菜、竹笋),蔬菜总产量121. 34万吨,平均亩产262. 63公斤,人均占有量为58.55公斤(表3-2-6)。以后蔬菜生产逐年下降,到1949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降到62.3千公顷。
表3-2-6 1933年主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
单位: 千公顷、公斤、万吨
品种名称 | 面 积 | 亩 产 | 总产量 |
白菜 笋 萝卜 芋艿 油菜 茭白 茨菰 黄芽菜 芥菜 | 53.8 83.0 32.8 24.96 102.7 3.2 2.2 2.6 2.7 | 438.63 231.53 547.35 436.43 39.0 463.46 706.79 251.94 604.88 | 35.38 28.83 26.82 16.34 6.01 2.22 2.29 0.97 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