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科技推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科技推广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源远流长。历代王朝劝课农桑,刻印农书,教民稼穑,均不失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方式,但多止于提倡鼓动,并无严密的组织机构加以实施。
1.清代中后期。清代中期以前,未见有专门的农业管理体制和技术推广方面的记载。嘉庆年间(1796—1820年)县设知事,衙内设八房,其中二房管理劝农,是为已知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之开端。到了近代,受西方农业科技传入的影响,农业科研逐渐兴起,科学的农业推广应运而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实行变法,下诏兴农,命令在京师设农工商总局,各府、州、县设农政学堂,广开农会。农会又称农学会、多农会,它由孙中山先生首创于广州,继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一批知识分子自愿组成农学会,宗旨在于整顿农务,它是我国农业推广组织的雏形。农工商局和农会的建立,形成了农管农政、民办农事的体制。但在诏令下达不久,各地农会尚未建立之际,即发生戊戍政变,撤销农工商局,查禁各种学会,先已成立的上海农学会,经报请两江总督批准更名为务农会,改为官办。这种体制遂告终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成立商部,兼管农业和商业。商部所设的平均司,主管开垦、农务、蚕桑等一切生殖事业。后商部更名为农工商部,农业方面多效法日本,开始创办农事试验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川总督衙门设立农政局,负责管理农田、蚕桑、树艺、畜牧等项生产工作,督兴全省农政。各府、州、县设农务局,由地方官综理,负责管理区内农政事宜。在建立农政体系的同时,省农政局设农务总会,府、州、县设分会,乡镇和村设农务所、分所。农务组织由绅董主持,绅董由政府指定,其它人员由民众推选。农务组织的任务是负责各项农事工作,凡境内的土宜物产及一切蚕桑、纺织、林业、水产等,均由其调查与试验,并宣传发动民众搞好这些产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川省督衙门设劝业道,总管农工商生产建设工作。在农业方面成立务农会,亦称农会或劝农会,开办蚕桑局、所和蚕桑传习所,以及农事场、蚕桑公社等。当时的农业推广,主要是推广美棉和蚕种,因缺乏专业的推广机构,也未培养出一支精通农业技术业务的推广队伍,在农业生产上影响不大,成效很小。唯蚕桑传习所、蚕桑公社,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招收农民边学边干,通过一个养蚕的全过程,弄懂学会各项养蚕技术,收效较为显著。宣统元年(1909年),省城和县普遍建立总农会和农会及分所,辛亥革命时四川共有分会99个、分所21个。
2. 民国期间。民国初年,基本上仍是清末的体制。民国6年(1917年),四川省政府设实业厅,主管农商,县设实业所,有的还设蚕务局,并配劝业员,主管农业、水利、交通、邮电、工矿等生产建设工作。民国15年(1926年),四川公布《各县实业局通则》,改实业所为实业局,统筹督办地方农事试验及蚕桑、劝工等事宜,形成农政、农事合并,管理技术统一的体制。这段时间由于军阀混战,农业推广条件多不具备,基本上没有多少举措。
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特别是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方面由于对农产品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入川,农业推广才步入新的阶段。当时,省府设建设厅、县府设建设科,主管农业、林业、蚕桑、水利、工矿、交通、邮电等工作。省建设厅较为重视农业建设,农业推广主要有三方面的力量:
(1)农业试验场、所和农业院系。从民国25年(1936年)开始,建设厅或建设厅与农业院校合作,先后成立了家畜保育所、蚕丝改良场、稻麦改进所、棉作试验场、第一林场、甘蔗试验场、农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所、园艺试验场等(1938年合并成立省农改所)。它们与四川大学、金陵大学农业系科一道引进西方良种良法,开展试验和推广工作。普遍进行了新品种的繁殖推广、技术指导、发行农业刊物、编印科普资料、培训人才等,对四川的农业技术改进起了巨大作用,引进了大批粮食、棉花、甘蔗、烤烟、柑桔新品种,推广多项先进栽培管理技术,进行双季稻、再生稻的示范、推广,并为四川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专门人才。
(2)农业推广组织。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实业部会同教育部、内政部拟订并发布了《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组织章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办事细则》等一系列推广法规、章程。次年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民国28年(1939年),成立省农业推广委员会,按《推广委员会组织纲要》规定,委员会由国立或四川省立专科以上学校、四川省农政主管机关会同教育厅、民政厅、四川省党部等单位组成,共有委员12人。彭家元、杨允奎等著名专家参加了推广委员会。并于民国28、29两年(1939—1940年),相继成立县农业推广所128个。民国29年(1940年),国民政府在农林部设置粮食增产委员会,批准四川省政府设置省粮食增产委员会。次年改为粮食增产总督导团,县设粮食增产总指导团。督导团(指导团)负责办理粮食增产行政和技术推广事宜。由于县一级工作人员数量少、素质差、经费不足,工作开展困难。一般县推广所只有1—2人。其间,推广项目虽有鼓励农民利用冬闲田种植豆麦、推广粮食作物改良品种、推广双季稻、提倡再生稻等10多项,但效果不显著。
(3) 农村复兴委员会。民国22年(1933年),国民政府行政院为规划复兴农村的方法和辅助复兴农村事业之进行,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主管农村建设、农业改良和农业工程。民国25年(1936年),四川省长刘湘聘请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任四川省设计委员会副委员长。次年,划出新都县为实验县,开展政、教、养、卫结合,以全省性为目标的乡村建设工作。民国29年(1940年),晏在张群、卢作孚、梁漱溟等人的充分合作下,于重庆歇马场开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学院,设置农桑、农田水利、乡村教育几个科系,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支持农业改进。后又创设包括壁山、北碚等11县区的华西实验区。民国36年(1947年),经晏阳初在美国的活动,美国会通过在《援华法案》中专列“复兴中国农村”专条,划出经费作为建设农村之用。民国37年(1948年),由晏阳初等及美方代表2人,组成“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进一步推行乡村建设事宜。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四川农村经济进一步恶化,抗战期间迁川的农业院校返回原地,许多农业科技专家离开四川,加之政局动荡,农业推广工作又趋低落。

☚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业科技推广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科技推广 ☛
000048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