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林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林业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林业

浙江境内多山,山地连绵起伏,又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以及风景林、国防林等特种用途林,形成多林种的林业结构。林特产品种类繁多,都是工业的重要原料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资,其中不少林特产品的产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有的驰誉四方,畅销国内外。林业在发展国民经济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古代林业。史前时期,浙江全境覆盖着繁茂的森林。据《水经·浙江水注》记载,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的樟、榕、松,绍兴凤凰山发现的战国棺木和鉴湖湖底挖出的汉代棺木,“皆刳木为之”,说明古代浙江境内的丘陵、山地有高大的森林。当时四明山、会稽山覆盖着亚热带森林,《吴越春秋》评述会稽山区森林古木参天,“大二十围,长五十寻”。洞官山、仙霞岭、天目山、括苍山等山脉,森林资源更为丰富。自秦汉直至清代,由于历代战争影响,特别是两晋以后北民大量南迁入浙,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近千万人”,仅绍兴一地人口就从5万骤增至12万人。农民迫于生计,大片毁林垦种,加上历代皇帝、王候大修宫殿楼阁及其陵寝,也大砍林木,森林资源遭到较大的破坏。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佛教在浙江兴起,使一些名山古刹的森林资源得以保存,并延续至今。如浙江西天目山的禅源寺周围就保留了2.67千公顷多的森林,其中树龄在800—1 300年、胸径在1米以上的大柳杉就有1 300多株。同时,古人为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在村庄、房屋、宗祠、坟山周围植树造林。
2. 民国时期的林业。1914年、1932年,国民政府两次颁布《森林法》和《狩猎法》,规定农历清明为植树节,奖励人民植树造林。在杭县、兰溪、永嘉、临海等县建立了4所苗圃,在建德县创立了省模范造林林场。1935年,全省造林36 674公顷。1936年,全省有省立林场、保安林办事处以及植桐场8处,民间还有经营林业的杭北林牧公司及林业合作社等组织。1938—1947年间,全省年均育苗182.7公顷,造林333公顷;常年产桐白3 350吨,乌桕籽3 750吨,油茶籽12 450吨;全省林木总蓄积量为6 46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7. 8%,在天台国清寺、宁波天童寺、昌化普照寺、安吉灵峰寺、舟山普陀山、诸暨五泄和长兴五福寺等名胜古迹周围,以及村前庄后、坟地宅旁,仍保存着许多高大的古树名木。当时全省荒山面积约占山地总面积的1/3。

☚ 一、发展历程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林业 ☛
000225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