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是一个交通闭塞、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教育文化不发达的省份,农村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当时,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有庙会、春节灯会、端午赛龙舟,以及平时在茶馆里“打围鼓”唱戏等。出面组织这些民间文化活动的,多是商会行帮、军政头目及宗族要人。一些私人戏班子也就依靠他们得以在各地乡、镇之间游动演出。开展这些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卖艺收费或采取硬性摊派,或向行帮大户募捐,或向做生意的农民抽头。 文化设施也十分落后,主要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等。新中国成立前,除西康省外,四川有省民众教育馆1个,县民众教育馆136个,还有为数不多的县设有图书馆,部分县有私人办的戏院。据对宜宾等县的10多个乡镇的调查,新中国成立前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各2个,戏台36个,川剧院1个,公园1个。当时,虽然有所谓国办的民众教育馆、图书馆,但设备简陋,藏书极少,多未开展活动。绝大多数的农村戏台,也就是庙宇中的“万年台”。在广大城乡卖艺的民间艺人,从事川剧、曲艺、皮影、杂耍等活动,其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生活毫无保障。虽然其中不乏优秀艺术人才,但艺术才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从总体上讲,为封建军阀、行帮、把头把持的文化活动,不是为民众服务的。但也要看到,四川省许多优秀的艺术传统,都是依靠广大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才得以保存下来。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四川特点的丰富多采的民间艺术,是四川省的宝贵艺术遗产。 ☚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村文化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工作是新疆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它包括文学艺术、文娱体育、宣传教育、科普扫盲等形式与内容。新疆最早的专司农村文化工作的机构是民国5年(1916年)行政当局设置的通俗教育演讲所,至1919年共有36处,主要任务是进行禁烟(鸦片)宣传,之后的民众教育馆(简称“民教馆”)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人帮助下,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各民族文化促进会”出现在新疆各地。它的基层组织一直深入到广大农村,对于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教育群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支援抗日,建设新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民众教育馆。1935年9月1日,新疆省立图书馆改组为省立民众教育馆。1940年全省有民教馆6处,到1945年,除伊(犁)、塔(城)、阿(勒泰)以外的国民党统治的7个专区共有民教馆32处,之后一度衰落。 2.各民族文化促进会。1934年8月至1938年9月,由茅盾、张仲实等人倡导,行政当局批准,在反帝会的领导下,成立半官半民性质的各民族文化促进会。后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在迪化(乌鲁木齐)相继成立了维吾尔文化促进总会,哈萨克文化促进总会,柯尔克孜文化促进总会,回族文化促进总会,蒙古文化促进总会,汉族文化促进总会,塔塔尔文化促进总会,乌孜别克文化促进总会,归化(俄罗斯)文化促进总会等9个文化促进总会。各总会又在本民族人口集中的地区、县乃至乡成立了分会和支部。据1940年统计,新疆共建立各级文化促进会分会295个,乡村支部77个,1942年会员总数达到4 000人。中国共产党派驻新疆的茅盾、张仲实、林基路、韩光、汪哮春等人都曾先后任汉族文化促进会的领导职务。 ☚ 一、群众文化艺术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 ☛ 00021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