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新中国成立前水产业状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新中国成立前水产业状况 (一)新中国成立前水产业状况明、清以来,贵州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盛行。《镇远府志》记载:“有挖池养鱼者”。《遵义府志》也有“垮下之地可以凿池养鱼”的记载。《黎平府志》对养殖品种和养殖方法还作了比较全面的记述:“城州山国也,而家家凿池畜鱼,取之甚便,其种有三,曰鲤、曰鲢、曰草鱼。草鱼大而肥”。“一草养三鲢,三鲢带九鲤,一年大者可斤许,鲤鱼可半斤”。当时养殖和食用鲤鱼比较普遍,对鲤鱼产卵、孵化和生长情况还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清明节后,鲤生卵附水草上取出,别盆浅水中置于树下,漏阳暴之,三五日即出仔,谓之鱼花,田肥池肥者,一年可重至四五两”。当时就广泛采用的鲤鱼的孵化和养殖方法,一直沿袭至今。为了保护水产资源,各地也曾有过地方法令和乡规民约,如瓮安县银盏乡瓮安河(乌江支流)下游,在穿洞瀑布北岸石壁上,至今还保留着一处宣统年间的禁渔石刻:“禁止打鱼,如违当究,上至大桥下穿峒,协同各寨刊。县丞田兴培禀。宣统三年吉日。” ☚ 一、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后水产业发展状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