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1. 明末清初粮食生产陷入绝境。明末清初是四川近代史上种植业的一大转折点。在此以前的明代中叶,四川虽是封建统治的小农经济,但境内社会承平,无大的动乱,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局势,及至明末,朝政腐败,烽烟四起,历经战乱,人丁锐减,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种植业遭到极大破坏。《蜀典》、《蜀碧》等史著中屡有记载:“四川历经战乱之后,十室九空。川中丘陵地带虎狼成群,饿殍载道。”“一目荒凉,萧条百里”。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拥有310万人口,到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年)减少到8万多。83年间全川锐减了300多万人口,达到惊人程度。万历六年全川有耕地90万公顷,及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减少到7.9万公顷,82年间耕地面积丢荒82万公顷,是四川近代农业史上独无仅有的严重史实。虽然清初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公顷,然而饿殍载道,粮食严重不足,粮食生产水平之低下,于斯可见。
2.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粮食生产不断发展。清王朝入关站稳脚跟以后,历经康、雍、乾三代,对四川实行招民垦荒的政策,“准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民开垦”。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允许“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雍正年间进一步放宽政策,“各省入川民人,每户均给水田30亩,或旱田50亩。”“荒田垦种,六年起科,荒地垦种,十年起科。”吸引了湖、广、闽、赣诸省大批移民入川,和四川原省农民一道开垦生熟荒地。在这些积极政策的鼓舞下,耕地日益扩大,为日后种植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从省史可查的顺治十七年(1660年)起至嘉庆元年(1796年)止,全川耕地面积由7.9万公顷增至309万公顷,136年间共垦复耕地301万公顷,平均年垦2.2万公顷。到宣统三年,四川耕地面积仍保持在313万公顷左右,无大的变化。四川人口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8万多人增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843万人,人口增长百倍。康熙六年以前,四川“有可耕之田,无可耕之民”,乾隆、嘉庆以后,四川“已无荒可垦。”
随着田地的垦辟和人口的发展,四川水稻面积迅速扩大,大米产量日益丰裕。浙江总督奏报:“各省米谷,惟四川所出最多,湖广、江西次之。”到乾隆初期四川已有大米调出省外。乾隆十八年,清政府命令四川总督黄廷桂碾运稻米30万石到江南各省赈灾。诏书上说:“川省产米,素称饶裕,向经湖广一带贩运而下,东南各省均赖其利。”乾隆五十年代川米不但接济了长江下游的民食,还接济台湾、西藏、贵州、湖北、湖南的军米多达130万石,四川已成为清代中叶供应军需民食大米的基地。川米得以外运,长江中上游的水路通道提供了方便条件。大体是川中产稻之区把大米运至集散地点叙府(宜宾)、泸州、合川、重庆、万县、沿长江顺流而下。长江是清代四川农产品外运的唯一黄金通道,不仅川米如是,川茶、川烟、川麻、川糖、川油、川丝亦多以长江为外运的必经之路。
在清代,四川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农业大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产品价格受着社会供求多寡因素的调节,上市产品多了贱,少了贵,缺了价格飞涨,农谚“谷贱伤农”,“逢贵莫赶,逢贱莫懒”就是农民种植经验的总结。
清代种植业中的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小麦、玉米、红苕次之。水稻生产多在川西平原都江堰灌区及盆中丘陵地区。都江堰在乾隆年间溉田14州县,灌溉面积超过13.3万公顷。丘陵地区依靠冬水田和塘埝蓄水栽插水稻,还有一部分靠天下雨的“望天田”也种水稻。都江堰灌区水利条件优越,乾隆年间上田亩产稻谷约3石,次等2石。水利条件差的地方,利用“雷响田”(望天田)种稻。乾、嘉年代丘陵区种稻面积逐渐扩展。
川西种小麦在清代初期已很普遍,清代四川出版的农书《三农记》把小麦列在首位,强调“麦者脉也”,肯定小麦对民食的重要。但当时肥料来源有限,小麦耗肥较多,提高产量受到限制,种植面积远不及水稻之多。四川总督阿尔泰发现川东一带农民每年只种一季大春,秋冬任地空闲,遂令饬各州县劝导农民种一季小麦、大麦或豆类作小春,川东地区始有麦类种植。
玉米传入四川为期较晚,约在雍正年间。玉米抗逆力较强,容易栽培,产量较高,可作口粮,又是发展畜牧业的好饲料,较快地传遍全川。清代中叶以后,四川人口得以迅速繁衍,玉米、红苕提供大量口粮,起了决定性作用。道光年间四川农村中的净种玉米,高的亩产有150公斤,在当时不失为一种高产作物。乾、嘉时期移民垦荒,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既开辟了荒地,也养活了大批移民。大巴山区的通江、南江、巴州、广元,川东的忠县、云阳、开县、彭水属于崇山峻岭,山高谷深,“初夏积雪方消,入秋又雪花纷扬,难种稻麦,自引入玉米之后,形势巨变,昔日荒凉山区,变成遍山漫谷皆玉米。”
红苕于雍正年间引入四川后,因繁殖强,产量高,当局重视,农民欢迎,很快传播全川。乾隆十五年下沼,把红苕列为救荒作物,鼓励农民种植。《三农记》作者张宗法很称赞红苕的经济价值:“薯有数倍之获,数口之家,只种一亩,终岁足矣。”乾隆中后期许多州县已大量种植。嘉道年间普及全省。洋芋于嘉庆年间传入四川,生性耐寒,多种于山区,是山区人民重要食粮之
3.鸦片战争后粮食生产下降。乾隆、嘉庆两代统治80多年,是四川粮食生产比较兴盛的时期,当时移民不断增加,大批劳动力涌入四川。嘉庆十七年(1812年)全川人口猛增到2.075万。清政府鼓励开荒,耕地面积扩大到310多万公顷。这种人、地两增的局面,为清代中叶四川种植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然而好景不常,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割地赔款,受帝国主义宰割,中国遂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处内陆腹地的四川亦遭劫难,农村经济每况愈下,粮食生产开始萎缩和停滞。农田水利失修,农村高利贷盛行,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光绪下令,规定玉米为救荒裕食的作物,提倡多种。光绪十三年四川不得不从外地输入大量小麦面粉,价值多达567 214海关两。光绪二十二年输入量的价值增至65 851 691银元。就是这样,晚清民间仍然缺粮严重,嗷嗷待哺者比比皆是。
民国时期的38年(1911—1949年)中,四川长期处于内战和军阀割据状态,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造成农村经济破产, 种植业奄奄一息。从1916年的讨袁护国战争起, 四川即卷入战争漩涡, 始则川军与滇军、黔军作战, 继则川军与川军内战。1916—1936年的20年中, 大小内战凡400多起, 形成群雄割据, 各霸一方的局面, 就是省会成都也被割据分治, 巷战迭起, 搞得城乡老百姓不得安宁。农村还有袍哥土匪的骚扰。这黑暗的20年, 一遇天灾, 到处米珠薪桂,农村饿殍载道。民国25年(1936年), 蒋介石入川,内战平息, 川政统一, 农业生产逐步趋向正轨。省设置农业改进所于成都, 县相继成立农业推广所, 四川始有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机构, 从事稻、麦、玉米、红苕及甘蔗、棉花、柑桔、茶叶、蚕桑等粮经作物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工作。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川处于后方,军需民食仰赖提供,任务繁重而紧迫。省政府下设置省粮食增产总督导团,县政府下设县粮食增产总指导团,督理全川粮食增产工作。当时做了检定推广良种、开展稻螟防治、推广绿肥和骨粉、烧毁稻桩、减糯改籼、发展冉生稻等工作。有史可查的,四川粮食生产自民国20年起始有统计数字。民国20—26年(1931—1937年),四川粮食播种面积在800万—808万公顷之间徘徊,总产量在1 077万—1 608万吨间波动,亩产在120公斤以下升降。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主要粮食作物的面积、亩产、总产变化不大。抗日战争开始后,粮食播种面积上升到933多万公顷,亩产在100公斤左右起伏,总产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表3-2-1)。

表3-2-1 民国后期四川粮油生产情况(1931—1948年)

单位: 面积万公顷、亩产公斤、总产万吨

年 份粮 食油 菜
面 积亩 产总 产面 积亩 产总 产
民国20年
民国21年
民国22年
民国23年
民国24年
民国25年
民国26年
民国27年
民国28年
民国29年
民国30年
民国31年
民国32年
民国33年
民国34年
民国35年
民国36年
民国37年
民国38年
881
881
878
863
856
878
857
977
981
877
941
965
939
938
948
944
976
962
943
118.5
122.0
112.0
108.0
116.0
98.0
84.0
122.5
109.0
79.0
86.5
87.0
86.0
102.0
101.5
96.5
110.0
108.0
105.5
1 429.5
1 608.0
1 477.0
1 351.0
1 524.5
1 292.5
1 077.0
1 797.5
1 616.0
1 049.0
1 221.5
1 263.0
1 213.5
1 438.0
1 441.0
1 350.0
1 612.0
1 561.5
1 494.5
24.4
35.3
34.7
37.1
38.8
41.4
34.5
31.3
27.9
42.1
29.7
22.5
22.6
23.0
21.7
25.3
27.4
27.9
22.3
43.0
45.5
51.5
48.0
47.0
47.5
30.0
45.5
47.5
43.5
37.0
42.0
42.5
43.5
36.5
39.5
49.0
45.5
45.0
15.9
24.2
26.9
27.4
27.3
29.8
15.6
21.3
19.9
27.4
16.4
14.2
14.4
15.2
11.9
14.9
20.1
19.0
15.5

4. 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生产起伏。棉花,在宋代已有大面积种植。明末清初战乱迭起,四川棉花生产濒于绝迹。清康熙年间移民入川,棉业复兴。植棉县有西充、邛崃、大邑、蒲江、遂宁、资中等6县。鸦片战争后,棉花种植发展到邛崃、忠县、会理、广元等42县。清末四川植棉已大体集中于川中丘陵区,不再分散种植。宣统二年,“蜀地产棉,北路以射洪、遂宁、三台,东路以简阳、资阳等县为多,其余县多分散种植,产量多者十来万斤,少者二三千斤。”产品由水陆两路运往顺庆(南充)、绵州(绵阳)、重庆集散。民国时期,四川绵纺工业发展,棉花生产受到重视。民国25年(1936年)省建设厅长卢作孚决心发展棉业,延揽专家研究推广植棉技术。在遂宁建棉作试验场,从江苏采购大批良种繁殖推广。抗日战争前夕,全省约有棉田12万—20万公顷,产棉1.5万—2.5万吨。抗日战争爆发,全国棉区大部沦陷,一些外省纱厂迁川,军需民用迫切,在潼南、遂宁、安岳、乐至、射洪、三台、绵阳、资中、简阳等10余县发展棉花生产。种棉有利可图,激发了农民种棉积极性。民国28年(1939年)面积扩大,全省皮棉产量达到2.9万吨。民国36年(1947年),棉田达到22.7万公顷,产量3.7万吨,成为民国时期四川产棉最多的年份。抗日战争开始后,四川加强植棉领导工作,省棉作试验场及其下设的太和、石板滩等植棉指导所、植棉指导区举办了棉花贷款,组织生产运销加工合作社,贷放改良棉种,引进陆地棉试种,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棉农提高技术水平。民国34年(1945年),全省植棉县发展到87个,形成涪江、沱江、岷江、嘉陵江及长江干流支流沿江坝地丘陵为主的分布格局。以涪江流域的绵阳、三台、射洪、蓬溪、遂宁、中江、盐亭、安岳等15个县面积最大,产棉最多,常年植棉6.66多万公顷,占全省1/3,产皮棉1.2万吨,占全省产量的40%,亩产高于全省平均数的10%—20%。
油菜,在清代中叶始逐渐扩大,品种为芥菜型,栽培粗放,单产水平低。油菜是一种小春作物,头年直播或育苗移栽,次年初夏收获。清初,产区多用撒播方式播种,群体分布不匀,不利于高产。乾、嘉年代始出现点播、育苗移栽方式。民国时期育苗移栽盛行于川西平原,因川西有都江堰灌溉之利,实行水稻、油菜水旱轮作两熟制,前后作争地矛盾大,油菜采取育苗移栽方式,以少量面积提前育苗,待水稻收割后移栽,不致与前作水稻争地,两全其美。而丘陵、山区旱地较多,油菜则以直播为主。抗日战争爆发后,菜油需求不断增长,但小麦单产比油菜单产高(小麦一般亩产100公斤,油菜亩产50公斤),加以小麦、油菜价格涨跌不一,农民权衡效益,多乐意种植小麦,油菜面积常被挤掉一部分。油菜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时起时落。面积以民国29年(1940年)最大,为42.1万公顷;总产以民国25年(1936年)最高,为29.8万吨;亩产以民国22年(1933年)最高,为52公斤(表3-2-1)。另一种油料作物是花生,花生在乾隆以后引入四川种植,花生含油高达50%左右,含蛋白30%左右,是四川人喜食的一种副食品。芝麻是小宗油料,农家零星种植,制作香油,数量不大。
四川甘蔗在元代已相当发达,明末蜀乱,蔗糖业衰败。清康熙年间,沱江流域种蔗逐渐恢复。鸦片战争后,四川蔗糖业迅速发展,自给有余,最高年输出川糖50万公斤以上。川蔗植于旱地,春种冬收,一年一作。土榨制糖,糖房规模甚小,榨取蔗汁,以耕牛为动力,蔗汁经过熬煮,作成红砖糖,内江、资中一带能制糖霜。蔗渣一般作燃料。民国期间,沱江流域多产白糖,并产少量冰糖,安宁河流域则产红砖糖。
四川种植烟草,清代全为晒烟。川烟质优,享誉全国。什邡、金堂、郫县、新都生产的色美味浓醇香,为消费者所喜爱。什邡滢西镇是清代晒烟的集散市场,陕、甘、滇、黔、两湖等省在镇上建造同乡会馆,作为各自烟商来川交易、住宿场所。每年产烟季节,商贾云集,交易频繁。清末四川晒烟种植面积居全国之冠,产量占全国的1/4左右。晒烟种植分布于岷江流域、沱江流域、涪江流域、嘉陵江流域、长江流域五个区。商品性生产主要集中在川西平原的什邡、新都、金堂、郫县。四川晒烟因制作方式不同,分为索烟、褶烟两大类。什邡、金堂以产索烟为主,品质优良。什邡索烟产量居全国第一,享誉中华。郫县、新都以褶烟为主。
四川麻类作物,在清代主要有苎麻、大麻、黄麻、苘麻。苎麻宜于纺织,以苎麻织成的夏布,作夏季衣料,驰名全国。四川种苎麻已有3 000多年历史。明末战乱,苎麻生产荡然无存。清初江西移民来川,苎麻生产和夏布生产又重新恢复和发展。夏布在隆昌、荣昌一带集中生产,其他地方零星分散。夏布远销华北各省。四川栽培大麻,最早在西汉时期,生产规模不大,产量亦不多。清末,四川产大麻508吨以上,主产县分布在郫县、内江、宜宾、泸州、涪陵、万县等地。大麻作为小春栽培,常与小麦、油菜、绿肥、烟草轮作,间隔1—2年轮一次,年年连作的较少。郫县大麻产量质量最优,常年种植面积20多公顷,年产种子10 000公斤左右,供应附近各县作种。黄麻在四川,到清代后期始有种植。黄麻用作麻袋、绳索原料,栽培技术简单,投资小,但产量不高,纤维品质低于大麻,较长时期未能大面积种植。四川苘麻的栽培历史悠久,清代已广泛种植,但零星分散地植于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管理粗放,产量不多。
四川水果种类多,分布广,几乎遍及全省。唐代巴县为柑桔名产地,明末遭毁灭性破坏。清初,广东、福建移民来川,带入柑桔品种和栽培技术,柑桔生产又重见天日。清代中后期,四川柑桔生产始具相当规模,桔、橙、柚均有种植。从20世纪30年代起,江津、南充、万县广柑栽培比较集中,江津鹅蛋柑品质优异,遐迩驰名。四川栽培梨类历史悠久,分布广,名品多。因交通运输困难,梨类生产在清代属自给性的,以就地销售为主,大批量的果园生产、长距离的运输几乎没有。清代后期,全省梨的年产量约1万吨。“金川雪梨”、“苍溪梨”都是著名产品,每年须向朝廷进贡。苹果是四川水果生产中最年轻的,类似苹果的“绵苹果”、“花红”在四川虽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而真正有商品价值作经济栽培的苹果生产则始于20世纪初。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美国传教士引入川边巴塘栽培,1923年再传入成都东山一带及茂汶县栽培。茂汶苹果质量优异,发展很快。茂汶“麻皮苹果”(金冠)以甜香脆著称于世。四川生产的荔枝、龙眼,属于珍贵果品,产量不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产区始终局限于长江流域的合江、江津、泸县、宜宾、江安、涪陵等地。桃、李、石榴、樱桃、梅、枇杷、葡萄等品类,清代均有零星生产,供就地消费。但品质优良的不多,如西昌樟木箐的“黄杏桃”、会理、宁南的石榴,都是难得的佳品。
四川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300多年,昭化、旺苍、平武、南江一带已有相当可观的茶叶产量。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叶产量、制茶技术、茶叶贸易都有长足发展。陆羽著《茶经》为后世茶道提供了张本。宋代全川产茶约1.5万吨,占全国产茶量的58%,茶叶成为宋代官府“以茶博马”、“以茶治边”的一种政治经济的重要手段。明末,四川茶业衰败。清代康乾时期始渐回升;嘉庆时恢复到1万吨以上;清末,印度茶叶向西藏倾销,四川边茶生产受到严重打击,但腹茶生产仍有发展,清末川茶产量保持在1万吨左右。民国3年农商部统计,四川茶园面积为1.97万公顷,总产9 580吨,比清末1万吨减少。抗日战争期间,外来人口增加,细茶消费增多,边茶滞销局面未见好转,一些专家和知名人士鉴于川茶生产落后,多方筹集资金,改良生产技术,兴办茶场,在成都、重庆、邛崃等地建精制茶厂,开展外销,省农业改进所在灌县设立茶叶改良场,有的专科大学设置了茶叶专业。尽管如此,因受大局影响,川茶生产仍无多大起色,产量仍然停滞在1万多吨的水平上。抗战胜利后,粮贵茶贱,多数茶园荒芜,茶叶产量大幅度下降,到1949年只有4 950吨,已降至历史上最低点。
四川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蜀为“蚕丛之国”,蚕业发端于川。清代嘉定(今乐山)、南充丝绸著称于世,民国时期走向衰败。
☚ 一、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业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1.清朝及以前 (1911年前)。黑龙江地区早期的种植业生产是古先民们运用石器、骨器和蚌器工具,垦荒种地, 开创了原始农业。距今三四千年的古代劳动人民开始利用石锄、石刀、石斧等砍伐树木开垦种地, 已掌握锄耕技术。公元420—589年, 东部地区的勿吉人,农业发展到“佃则耦耕”, “有粟及麦稷,菜则有葵” 以后种植的作物种类也多起来。到8、9世纪之交渤海国全盛时期普遍种植的作物有粟、麦、稷、豆和大麻、苘麻、白苏等。到金代, 统治者致力发展农业, 在黑龙江地区耕地面积发展到126.6万~160万公顷。种植的作物有麦、粟、黍、稷、麻、菽、稗子, 蔬菜有葱、蒜、韭、葵、芥和瓜类。
清朝初期 (1644—1667年), 有过一段移民开荒。但从1668年开始, 清政府实行封禁政策, 严禁汉人入垦, 一直封禁了近200年。直到1861年, 才部分放禁, 准许中原地区移来的农民进入现属呼兰、绥化、宾县、五常、双城、依兰、宁安等地领荒垦地。1904年, 放出荒地198.32万垧 (1垧=1公顷)。此后, 全部开放, 移民日渐增多, 放荒面积迅速扩大。自部分放禁到1911年的50年间, 先后共放出荒地769万垧。在所放出的荒地中, 垦为耕地的约占40%。耕作主要依靠人工和畜力, 地多人少, 技术落后, 耕作粗放, 单产不高。土地经营者主要依赖广种取得多收。据孙占文著《黑龙江省史探索》记: 清末时“呼兰地区的小麦亩产一百五十斤 (75公斤), 大豆亩产一百八十斤 (90公斤), 苞米可达二百余斤(100余公斤)”。
2.民国时期 (1912—1931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建立中华民国。黑龙江地区实行“实边兴垦”, 奖励移民 “自由垦边”政策。采取“摧垦、招垦”和放荒、招垦、清丈三者同时并举的措施。到1930年垦熟的耕地在584.2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达759.5万吨。据《满洲产业统计》资料, 1930年黑龙江省粮豆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9.5%, 其中小麦占18.8%, 谷子占17.3%, 大豆面积最大, 占37%。小麦和大豆是大宗进入市场交易和供输出出口产品。1922年铁路沿线农户出售的各种粮食比例: 大豆、小麦的售量为产量的80%以上; 玉米为55%; 高粱为45%; 谷子为30%。由于商品生产发展, 出现种植区域化趋势, 铁路沿线各县成为大豆、小麦的集中产区, 松花江上、中游地区成为玉米集中产区。
3.沦陷时期 (1932—1945年)。1931年 “九·一八”事变, 日本殖民者侵入后, 把黑龙江地区作为掠夺农产品基地之一。除大量侵占土地外, 还在“日满经济一体化” 的口号下, 利用傀儡政权, 颁布各种法令, 控制种植计划, 强迫农民按照他们的需要生产粮食和工业原料。对农产品最初通过贸易手段收购。1937年后, 实行“统制”政策强行搜刮。从1941年起, 采取强制购销“粮谷出荷” 的方式, 强制农民除交纳田赋外, 还必须按官定数量、价格, 在规定时间内出售粮谷。“出荷粮”数量很大, 一般大豆占产量的80%以上, 小麦占60%左右, 而且价格很低。当时大豆市价每百公斤伪币200元, 而 “出荷”价仅17元, 为市价的8.5%。日伪的残酷剥削, 使种植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粮食单产降低, 总产减少。在1934—1944年的11年中, 后6年大豆平均公顷产量由前5年的1 010公斤, 减少到840公斤, 下降16.8%; 小麦平均公顷产量由前5年的825公斤, 减少到731公斤, 下降11.4%; 高粱、玉米、谷子分别下降13.7%、11.6%和14.7%。粮食总产量也由入侵前的759.5万吨下降到600万吨左右, 在产量最高的1943年, 总产量也只有677.7万吨, 仍未达到入侵前的水平。播种面积, 初期大幅度减少, 后期稍有恢复, 1934年播种面积403.7万公顷, 比1931年减少221.2万公顷, 下降35.4%。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时, 播种面积才恢复到1931年水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 由于日本 “开拓团”强占的耕地大部分撂荒, 加之当时土匪滋扰, 黑龙江地区的种植业又处于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在剿匪、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的同时, 开展大生产运动。及时发布指导性文件, 召开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生产会议, 抽调大批干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指导农民适时春耕播种、夏锄铲趟和秋收征粮。同时, 还根据党中央、东北局的指示,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了促进种植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 主要有: 鼓励农民劳动致富; 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换工插犋, 组织生产互助组;发放农业贷款, 帮助贫困农民购买种子、牲畜和农具; 禁止宰杀耕畜, 奖励发展牲畜; 开撂荒地当年不纳税, 开生荒地三年不纳税等。由于采取以上措施,到1949年, 全省播种面积恢复到568.95万公顷, 生产的粮食保证了军需和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

☚ 一、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业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广东种植业生产历史悠久。距今4000年,广东农业进入新石器锄耕时代。秦汉时广东使用牛耕,开始有双季稻栽培。种植业以水稻栽培为主,并有养蚕业,广东盛产的荔枝、龙眼、柑桔和花木,除作贡品外,已在中原市场流通。隋唐时,珠江三角洲、粤北地区和西江沿岸广泛使用牛耕和犁耙。宋代,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广泛推行双季稻,成为全国主要稻产区之一。省内还迅速扩大小麦面积,粮食总产大增,开始有余粮输出,广州成为当时中国一大米市。糖蔗业规模扩大,省内糖坊林立,潮州市为当时“八大糖王”之一,广东生产的片糖已为“天下所资”;蚕桑业也有了 一定规模;荔枝、龙眼等水果,仍畅销全国,部分出口日本、阿拉伯和东南亚国家。明与清前期是广东农业大发展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耕地面积也在扩大,除粤北山区和沿海咸田外,都种植双季稻,粮食总产迅速增长,单产跃居全国前列。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从越南引进番薯,是全国最早引进番薯的地区,明末番薯已成为仅次于稻麦的第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发展,并开始形成商业性经济作物小区。甘蔗生产已遍及全省,番禺、东莞、增城、阳春等地,蔗田与稻田面积几乎相等。香(大)蕉生产已相当普遍,“满城蕉荔绿荫浓”为番禺蕉林的写照,新塘的“蕉林夜雨”被列为当地八景之一。南海九江和顺德形成果基鱼塘区。广州与珠江三角洲花卉业迅速发展,开始有了经营200亩以上的花卉专业户,广州花地出现“海色四周无税地,香浓百亩有花田”的花卉商品区。明代中期花生、烟草传入广东,在新会、鹤山等地始植。据嘉靖《广东通志》载,宣德二年(1427年)广东仍向越南出口大米,丝织品、白砂糖的出口量增大,向东西两洋出口。清前期,广东农业发展比较快,嘉庆年间全省耕地面积增至225. 7万公顷,比万历六年增加了54. 5万公顷,还培育推广了不少优良品种。经济作物比前发展更快,专业化程度也在提高,糖蔗已是“连片接阜,望丛若芦苇”;茶叶初具规模,不少名茶已畅销国内外市场;珠江三角洲果基鱼塘被桑基鱼塘所代替,南海九江和顺德县桑基鱼塘面积占耕地六七十(朱次琦《九江儒林乡志》卷5)。由于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种粮面积减少,广东由粮食富余省变成缺粮省,除向广西、湖南、江西调入粮食外,还向暹罗、安南进口。农产品出口以生丝最大。清道光十年(1792年),广东生丝出口达184吨,占全国经广州出口的生丝的半数。
鸦片战争(1840年)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广东农业逐渐衰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发展畸形、缓慢,且波动性很大。清末,广东已成为全国人口密集耕地紧缺的省份之一,全省人均耕地0.08公顷,(1.21亩)。农业仍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仍在继续扩大,稻田面积继续减少,缺粮情况日益严重。据《光绪二十九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载,“1899年至1903年,广东每年需从长江流域或国外输入大米千万担以上。”民国成立后,广东农业耕地有所增加,但大多为军阀、豪强所吞并,1921年至1927年,全省有66.67万公顷耕地掌握在地主手中,佃农户数占全省农户的70%以上。在军阀统治下,江河连年失修,水患频繁,广东粮食仍无法自给。1919年至1923年间,五年共进口大米99万吨,从外省调入187万吨,平均每年输入57万吨。1926年,水稻专家丁颖在广州开始了全国最早的水稻灌溉试验,经二年探索,总结出广东早、晚稻生育日期和各时期用水量的科学数据。至30年代,广东双季稻面积发展到186.6万公顷。加上政府鼓励垦荒,设立实验研究所,改良和引进良种,极力兴办农田水利,粮食得到增产。1934年全省水稻总产达845万吨,创抗战前历史最高水平。尽管水稻产量增长,但仍无法解决广东粮食短缺,所以薯类生产则成为全省另一主要粮食作物。这时期广东经济作物向多品种和商品化发展,但常受国际市场变化而波动很大。如甘蔗生产,1883年潮汕年产蔗糖约10万吨,其中大部分从汕头出口,1884年出口达8.85万吨。此后由于欧洲甜菜糖和南洋糖产量上升,广东糖蔗生产和出口年趋减少,1886年种植面积减少了近三分之一。1890年至1891年输出总数还不足1 000吨,不少蔗田改种花生。蚕桑生产,1896年至1900年出口生丝9450吨,各地纷纷将稻田改为桑基。进入20世纪后,由于口本蚕桑业兴起,欧美人造丝工业崛起,广东蚕桑生产受冲击,1910年全省年产生丝仅约4000吨。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美帝国主义先后掠夺,民国政府施行苛政,广大农民受盘剥日益严重,广东农业经济继续倒退,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村经济已陷于破产的境地。同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对比,1949年耕地面积减少了12.77万公顷,减少4%;粮食产量降低到723.8万吨,减少12%;花生产量降低到7.16万吨,减少60%;甘蔗产量降低到71.1万吨,减少73%;茶叶、烟草产量分别减少85%和71%;蚕茧、黄红麻分别减少80%和38%。

☚ 二、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业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据古代史记载:贵州农业耕地利用始为刀耕火种,轮歇耕作;春秋至西汉初期,才进入了“耕田,有邑聚的农耕”阶段;至三国时期(公元223年),已有“务农桑”,开始种桑养蚕和织锦;唐代,朝廷派官吏治理的牂河群“垦田盈𤰪”,出现了“多田”命名的新县;宋、元时期,移民相继入黔,土地进一步得到垦殖;明代,推行“屯田制”,至公元1625年已有耕地93万亩,生产上大量使用铁制农具,使“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逐渐得以改变;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管理,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垦田为例,清初耕地约150万亩、至清末(公元1893年)扩大到2 000万亩左右,农田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清初,传入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清康熙初年,已有花生、棉花、桔子种植。清乾隆7年引进榨蚕种,传播“放养缫织法”;乾隆20年已有晒烟的市场交换。清朝中期,由于广泛使用铁制农具,提水工具和牛耕作业,使已普遍种植的稻谷、豆类、高粱、大麦、荞麦、粟等作物单产提高较快。清嘉靖、道光年间,由闽粤传入烤烟,至光绪初年烟业大兴。清代,由于农产品市场交换的发展,主要经济作物油菜籽、麻类、茶叶等栽培已渐普遍。光绪以前榨蚕曾在黔北“食利百年之久”,后来由于蚕病流行,至光绪末年才“力求推广桑蚕”,“广植桑株”。清同治年间,蔬菜生产开始从“采集野生食用”发展为“农家围园种植”。清朝中后期,贵州曾为种植鸦片烟的主产省,从乾隆末(公元1791年)开始种植,至光绪初年“几乎无地不种,无人不吸”,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秋冬作物油菜、大麦、小麦的种植面积,因鸦片泛滥而缩减。
民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扩大了对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品原料的需求,种植业生产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粮食作物中谷物、麦类、豆类等作物进一步扩种;经济作物中油料、茶叶、烟叶、蚕茧等也有一定的发展。据《中国农业概况估计》, 1924—1929年间,稻谷面积1 099万亩,总产量24.2亿公斤;玉米292.8万亩,总产量3. 57亿公斤;高粱6. 11万亩,总产量0.39亿公斤;谷子63.7万亩,总产量0.53亿公斤;小麦243.9万亩,总产量2.77亿公斤;大麦177. 1万亩,总产量1.83亿公斤;蚕、豌豆15万亩,总产量0.13亿公斤。又据贵州省档案馆藏(3—20—160)卷:30年代中期,“各农家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为水稻,约占总种植面积的46%;其次为玉蜀黍,约占20%;再次为罂粟(鸦片),占11%;其他除油菜占6%、大麦占3%、小麦占2%外,均甚微小。农作物种植指数平均为128%。”30年代以后,为鸦片种植最盛时期,民国27年(公元1938年)面积曾达53.3万公顷,约占耕地的26%。民国29年(1940年),省农业改进所又推广了棉花和蓖麻新品种,施采美棉繁殖场引种的“脱字”,“福字”棉,较本地种每亩增产皮棉5—25公斤。此间,茶叶总产量稳定在500万—2 500万吨之间;甘蔗面积稳定在0.33万公顷左右;果树生产也有所发展,兴义红桔、晴隆甜橙等,一批名优水果开始大量进入市场。
民国时期种植业生产由于受战乱、灾荒的影响,年际间极不稳定。据1948年《贵州民意月刊》记述:“全省年产稻谷256.2万担,豆类272.7万担,其它杂粮如甘薯、马铃薯、高粱、红稗及荞麦产量均不高,估计每年最低尚缺粮食三个月。“烤烟自1940年推广以来面积曾达到过3万公顷、产量1 750万公斤,但到1949年,因品质低落,外销大减,面积仅有1. 1万公顷,总产减至765万公斤。1947年棉花总产4万担,较1939年低5千余担。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人口增长,需求增大,加强了对种植业的开发。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的设置,使种植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1937—1945年,粮食作物除稻谷增产较少,由125. 74万吨增加到129. 26万吨外,其他作物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麦类由37. 99万吨增至58.53万吨,面积由36.02万公顷扩大到50. 6万公顷;玉米总产由32. 18万吨增至37.91万吨,面积由17.1万公顷扩大到19.93万公顷;甘薯总产由14.12万吨增至17.51万吨,面积由19万公顷扩大到27.93万公顷;蚕豆、豌豆总产由9.87万吨增加到15.23万吨。民国27年(1938年)省农业改进所引进美国“佛州利”良种烤烟获得成功,单产比本地农家种增产10%—25%,中部各县农民争相种植。1945年全省已有烤烟2.68万公顷,总产由1940年的3 000公斤,增加到100吨。抗日战争中后期,茶叶生产因“市场沦陷,兼以兵灾频繁,茶树多枯砍伐,产量大减”,生产日趋衰败,到1949年茶园面积降至0.27万公顷,产量仅132.5万吨。而这一时期,毒品鸦片的种植却绵延泛滥,种烟的县几乎占了全省总县数的1/2。“本省五谷之出产,因鸦片之影响,产量奇欠”,“摧毁了原有的脆弱农村经济基础”,“使人民陷入贫弱之苦境”,严重地影响了种植业的发展。

☚ 一、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业 ☛
000129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