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村镇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村镇建设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村镇建设

1.村庄。新中国成立前,浙江的村庄小而分散,交通闭塞,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村庄的住宅除了地主的庄园外,多数为简陋建筑,就是在木材资源比较丰富的浙西、浙南山区和浙中丘陵地区,也只有富裕的农户才建有楼房。据统计,全省有80多万户农户住在“晴天怕火,雨天怕漏,常年阴暗潮湿”的草房里。这种“进门先弯腰,终日不见光,屋里床挨床,二代同一堂”的草房,约占全省农房的1/5,居住条件很差。但浙江籍的历代一些封建宦官和近代富豪,在他们祖居的村庄里建有豪华私宅,如东阳市卢宅村建有一封建宦官的连片官邸,约100多间。浙江的村庄,其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极为简陋,道路狭窄,多为块石路或土路,村民常年饮用河水、井水,明沟排水,环境很差。公共建筑主要是宗族祠堂和庙宇,大村的祠堂一般建有供庙会演戏的戏台,多数祠堂还兼做学校。
2. 农村集镇。浙江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早,作为农村商品交换的集镇,形成的历史也较悠久,基础也较好。集镇商业贸易比较发达,店铺鳞次栉比,一般小的镇有店铺数十家,大的镇有百余家。除一般茶楼、酒馆、百杂商店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专营商行,如米行、柴行、茶行、茧行、竹木行等。集镇的手工业作坊较多,主要有粮食加工、酱酒酿造、铁木竹器制造等。自19世纪末开始,杭嘉湖和浙东沿海的集镇有一些较大的商家开始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发展了一些近代工业,主要是丝棉纺织、发电、造纸等。农村集镇是地主、工商业者居住集中之地,也是历代官吏、文人墨客居住较多的地方。因而,不少集镇建有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的建筑,如湖州的南浔镇、江山的二十八都镇,都建有大量商人、墨客的私宅,富阳龙门镇、海宁盐官等镇建有很多建筑艺术十分高雅的官邸,其中不少明清时代的古建筑被列为国家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集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很不完善。在基础设施方面,除杭嘉湖平原和浙东沿海集镇的主要商业街道为石板路、暗沟排水外,其它地区多为块石卵石铺成,明沟排水,没有水电设施,也没有专门的邮政设施,只是在某个商店设一个信箱,代售邮票,提供投寄信件的方便。在公共设施方面,一般的集镇只有一所完全小学,一所或几所私人诊所。杭嘉湖一带的集镇设有书场、茶楼,赶集的农民和运货客商都要到茶楼歇脚,了解信息,洽谈生意,倒也十分闹猛。
浙江的集镇由于受政治中心的变迁、战争的破坏、交通条件的变化,大多数经历了几度兴衰,其中几次战争的破坏尤为严重。本世纪初到30年代前期是浙江集镇发展较快的时期,当时全省比较著名的集镇有:杭嘉湖地区的南浔、菱湖、乌镇、硖石、乍浦、新塍、临浦、盐官等;宁绍地区的柯桥、东关、枫桥、石浦、邱隘等;温台地区的路桥、泽国、虹桥、鳌江、金乡等;还有闻名中外的龙泉县青瓷产地八都镇。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集镇沦陷,并遭敌机轰炸,如湖州南浔镇被烧毁的房屋就有500多余间,约10万平方米。被日寇占领的集镇遭洗劫,客商纷纷外逃,商店关闭,一片萧条景象。

☚ 一、发展历程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 ☛
000232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