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史记·屈平列传》错简及阐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史记·屈平列传》错简及阐释 《史记·屈平列传》错简及阐释一、《屈原列传》中文字次序问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已指出,《列传》中对屈原在怀王朝时,前言“王怒而疏屈原”,次曰“屈平既绌”,又曰“屈平既疏”,而后有“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显然有矛盾,但他认为“此乃太史公信笔书之,失其次序。”并主张把“虽放流”一段,改在“顷襄怒而迁之”之下。梁玉绳赞同此说,但又加注:“细玩文势,终不甚顺”(《史记志疑》)。二、苗可秀也认为《屈原传》次序有错乱,他说,“王怒而疏屈平”,“应直接下文‘屈平既绌’一段”;论《离骚》一段,“应合下文‘虽放流’一节为一段”;而“屈平既嫉之”以上一节,“应直接下文‘令尹子兰闻之大怒’一节为一大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疏证》,1931年十六期《东北丛刊》)。三、郭沫若认为,《屈原列传》中并无什么矛盾,“‘放流’两个字当成流谪解,是后来的人讲错了的。其实‘放流’就等于‘放浪’,并不是说屈原在楚怀王时便遭过流刑”(《屈原研究》)。四、林庚不赞同说《屈原列传》有什么问题,他针对“屈原否定论”的观点,提出应当“珍重尊敬”《屈原列传》,对屈原事迹的新认识,“并不是要轻易去改变《史记·屈原列传》中的记载”,并认为《报任安书》与《屈原列传》中关于作《离骚》时间上出现矛盾,是因为《报任安书》中的“十句骈偶文字无疑是窜入的文字,而由于它同时又窜入了《史记·自序》,把两处文字也搞混了”(《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史记屈原列传论辨》)。五、汤炳正认为,今本《屈原列传》中“国风好色而不淫”以下一段话,并非司马迁采入《史记》,而是被后人窜入的,“就今本《屈原列传》而言,由‘离骚者,犹离忧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由‘虽流放,……’到‘岂足福哉’这两段文字,都是后人割取《离骚传》语窜入本传者”(《屈赋新探·〈屈原列传〉理惑》)。六、姜亮夫也认为《屈原列传》中有“突兀不次,此盖古人文法未甚缜密之处,或史公杂采传记未加调整。此固不容阿讳,然遽因谓原传为矛盾不成理,亦未免于俗见”(《楚辞学论文集·史记屈原列传疏证》)。 ☚ 《史记·屈原列传》真伪 汉赋成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