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党组织的几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农村党组织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❶迅速壮大阶段(1950—1965年)。这期间,农村党组织和党员数量分别增长了近50倍和40多倍。50年代前期,党支部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清匪、反霸、减租、退押、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运动,发展党员比较注重家庭成分、个人出身,以及是否经得起各种政治运动的考验,因此大批翻身农民被吸收入党;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和开展“四清”运动,从中又发展了大批新党员;
❷持续发展阶段(1966—1976年)。其间,农村党组织和党员数量分别增长1倍多和2倍多。由于“文化大革命”错误思潮的影响,搞乱了入党条件和党员标准,强调吸收“造反派”入党,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党员质量有所下降;
❸稳定发展阶段。包括粉碎“四人帮”以后至今。随着全面拨乱反正,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农村党支部的工作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逐步注意突出自身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发展党员坚持政治上的先进性,强调共产党员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作用,重质量不追求数量,新党员人数逐年有所增加。这样,就使农村党的组织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