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广播
广西农村广播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
(1)建立县广播收音网阶段(1950—1955年)。1950年初,中共广西省委宣传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和中共广西省委的指示,通过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培训广播收音员,随即在各地开始建立广播收音站,收音机由国家每站配发1架。广播收音站负责抄录重要新闻、政令和指示,及时供给当地党委、政府参考;将抄收的广播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油印成小报,供农村宣传员出黑板报和进行土广播;组织群众收听广播;为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组织通讯报道;收集电台广播节目的宣传效果等。1950—1955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中波发射功率由0.5千瓦发展到5千瓦,全省收音机也由1 000部发展到2 000多部,从发射功率到收听工具仍是有限,但通过广播收音网的传播,直接和间接的广播听众经常有70多万人。1955年底,全省有区收音站240个,生产合作社收音站170个。
(2)县广播站建立、调整、发展阶段(1956—1966年)。1955年8月,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工作座谈会提出“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物质设备,积极建设农村有线广播”。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广西邮电管理局制订了建设农村广播的有关规定,广西农村有线广播网开始利用各县至区、乡的电话线路和自架补充线路传输广播节目信号。1956年元旦,广西第一座农村有线广播站一昭平县广播站建立播音,广播第一次正式进入农村。到1957年,全广西建成广播站45座,广播音频传输线路共3.22万公里,安装广播喇叭1.15万只,65%的市县、51%的乡、39%的农业社通有线广播。1958年根据“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来建设发展广播网”的大跃进号召,并推广幻线,载波、远距离送电、低压电灯线开发广播的新技术,推进以建立公社广播站为中心的广播网。但由于大跃进脱离实际,加上遇到国民经济困难,到1960年下半年,全自治区70座县广播站中,15座停播,11座广播不正常,公社广播站全部调整下马。1960—1962年,农村广播工作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1963年后,农村广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大力开展整网,合理布局,提高传输质量,逐步架设农村有线广播专线,建立区、公社、生产大队转播站,广播专线和喇叭试行自筹、自建、自管、自用。至1965年,全自治区建立市县广播站86座,全部正常广播,建立基层有线转播站(公社、大队放大站)1 300个,无电源边远山区建立半导体放大站2 000个,安装广播喇叭15万只,广西农村有线广播逐步发展。
(3)群众性建网阶段(1971—1979年)。由于贯彻毛泽东同志为人民广播事业创建20周年的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精神和周恩来总理在第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强调广播宣传要面向农村,为6亿农民服务,有步骤地把全国的广播网建设起来的要求,在农村广播网建设上,形成了群众性建网热潮。根据中共广播事业局提出的“以县站为中心,以公社放大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的农村广播网建设方针和技术政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水泥杆、石头杆和粗杉木杆,大力建设农村广播网专线。至1976年,全自治区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农村广播网,建成市、县广播站86座,公社广播站1 015座,大队放大站4 130个,小片广播网1.14万个,建成广播专线5.98万杆公里,安装广播喇叭368万余只,广播喇叭入户率从1966年的6.07%提高到65%。这一阶段注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县、社的广播网路建设,在资金和广播器材分配上予以优先照顾,因此,尽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处山区,广播喇叭入户难度大,但喇叭入户率也接近或超过全自治区平均水平,见表5-5-1。并有凭祥、百色、天峨、金秀等20个县市的广播喇叭入户率超过70%。
表5-5-1
单 位 | 1971年农 村广播喇 叭入户率 | 1974年农 村广播喇 叭入户率 | 1975年农 村广播喇 叭入户率 | 1978年农 村广播喇 叭入户率 |
全区平均 南宁地区 柳州地区 百色地区 河池地区 | 30.81 29.18 28.17 37.21 42.64 | 54.26 54.76 47.73 57.75 65.11 | 60.51 57.29 57.31 59.15 75.00 | 66.48 60.12 60.06 58.72 74.03 |
(4)滑坡、巩固、恢复阶段(1980—1993年)。1979年后,由于农村生产管理体制改变,过去建设农村广播网的做法和广播网路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农村新形势,同时由于当时大搞群众运动建起来的广播传输网质量低,多属竹木杆,普遍出现杆倒线断的情况,一些地方领导受淡化思想教育的影响,对农村广播认识不足而重视不够,造成农村有线广播网出现严重滑坡局面。面对滑坡形势,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技术政策上采取建设小调频代替广播专线由县至乡传输节目信号,从管理方法上推广实行广播喇叭收费,落实广播专人管理网络的承包责任制,经费上1983—1988年自治区政府每年拨113万元补助农网建设等,这一系列措施虽然起了一定作用,但仍然控制不住连年滑坡的局面。据统计,1989年全自治区有县(市)广播站90座,乡镇广播站1 135座,村广播室1 335个,小片广播网445个,广播喇叭68万只,入户率8.8%,远远低于入户率41%的全国平均水平。1989年下半年起,由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重新认识农村有线广播的重要作用,重新重视农村广播。199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从1991年起连续5年,由自治区民族机动费中拨给120万元,用于农村广播网的专项补助,自治区广播电视厅制订了依靠各级党委、政府,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大力恢复、发展农村广播网的措施,至每年进行一次评比奖励,有力地调动了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办广播的积极性,这个时期各地自筹资金投入农村广播建设达到1 500万元。一些地方有线与无线相结合,一些地方推广有线广播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共缆入户的办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广播,到1993年底,全自治区有县(市)广播台(站)91座,乡镇广播站1 260个,通广播的村7 218个,广播专线5.22万公里,小调频86座,广播喇叭总数184万只,入户率达24.4%,农村广播网由单纯专线传输向专线、调频混合传输过渡,逐步得到了巩固和恢复性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村广播宣传栏目设置上,大多数广播站由转播中央、自治区台节目到设置综合性节目;由综合性栏目发展到普遍开设本地新闻、农村科技知识、法制园地、市场信息或经济信息、计划生育节目,充分发挥了农村广播作为党的喉舌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