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村劳动力增长与分布
1.农村劳动力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 上海郊区农村劳动力总量的动态变化, 大体上可分为4个不同阶段。
(1) 50年代的缓慢增长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 生活得到保障,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在最初的10多年间, 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很高, 总人口数大幅增长。但受新中国成立前人口结构的惯性牵动, 进入劳动适龄人口数增长相对较少。据统计看, 1952年, 全郊区共有劳动力130.61万人, 1962年增长到160.95万人, 10年间共增加30.34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3.03万人; 同期, 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由47.8%降到44.8%, 下降3个百分点, 年均下降0.3个百分点。
(2) 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劳动力总量和比重进入快速增长期。60年代中期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劳动适龄阶段, 郊区农村劳动力总量也开始大幅持续增长。至1975年, 全郊区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269.07万人, 与1962年相比, 净增108.12万人, 年均增长8.32万人; 同期劳动力的增长速率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率, 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1975年达到58.1%, 比1962年增加13.3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1.02个百分点。
(3)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的滞长过渡期。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出生高峰期的适龄劳动人口进入劳动力行列的高潮过去,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农村劳动力增长进入滞长过渡期。1981年,全郊区农村劳动力总量达到279.59万人,也是郊区农村劳动力总量的历史最高值。与1975年相比,净增10.52万人,年均增加1.75万人,比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平均增幅显著回落。因此,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保持相对稳定,1981年为58.0%,比1975年回落0.1个百分点。
(4) 80年代初至今,农村劳动力总量持续平稳下降。进入80年代以来,上海郊区农村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因受计划生育的有效控制而进入低增长期,年均自然增幅很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中心城区加速外延扩展,使得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化区域逐步扩大;另一方面,郊区城镇发展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持续向城市和城镇转移。这多种因素导致郊区农村劳动力总量持续平稳下降。1996年,全郊区农村劳动力已减至226.82万人,比1981年减少52.77万人,年均减少3.52万人;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为59.0%,比1981年提高1个百分点。
2.农村劳动力分布。从总体上看,上海市郊农村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与农村人口的地域分布保持着较大的相关性,即中远郊农村劳动力总量多于近郊地区,但劳动力密度分布,近郊大于中远郊。1996年,近郊四个区加上市中心区的农村地区,共有农村劳动力71.99万人,占郊区农村总劳动力的31.74%。中远郊六个县区的农村劳动力合计为154.8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7.33%。
农村劳动力的密度分布与农村人口密度分布保持相同的分布规律,即近郊高于中远郊,东部高于西部。近郊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分布密度大多在每平方公里600人以上,分布密度最高的浦东新区达到800人以上;远郊各县区农村劳动力密度分布,除南汇县每平方公里多于500人以外,其余均在500人以下,其中青浦县和崇明县则低于每平方公里400人。上海大陆地区东部的农村劳动力密度分布,平均要比西部地区每平方公里高出100人左右,东部比西部地区劳动力更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