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村广播电视
1.发展历程。天津市兴办农村广播始于1956年,兴办农村电视始于1978年。到1996年底,全市12个有农业的区县均建起人民广播电台,8个区县建起电视台,1个区建起有线电视台。全市222个乡镇均建起广播电视站。农村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农村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
1955年9月,中央广播事业局颁发了《关于今、明两年在全国有条件的省区逐步建设农村广播网的决定》。根据决定精神,天津市于1956年3月18日建立了第一个区级广播站——南郊区(现津南区)广播站,至同年8月底,其他郊区及塘沽区、大港区陆续建起广播站。汉沽区有线广播开始设在区文化馆内,1959正式成立汉沽区广播站。1973年10月,蓟县、宝坻县、武清县、宁河县、静海县(以下简称五县)由河北省划归天津市,五县的广播站均于1958年建立,也同时纳入天津市广播网。至此,天津市农村有线广播网含12个区县广播站。
1983年,中共中央批转广播电影电视部党组《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的通知中提出了“整顿、提高、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的方针,198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在改善农村人民生活十项决定中要求“发展农村有线广播事业、村村通广播”。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各区县广播站在有线传输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调频设备,形成有线与调频相结合的广播传输系统。广播站内的设备普遍进行了更新,达到了部颁乙级标准。按照广播电影电视部的规定,区县广播站陆续改为人民广播电台,各乡镇由原来的放大站改建为广播站,各村建起广播室。全市形成了以区县广播电台为中心,乡镇广播站为基础,村村通广播的农村广播网。
天津市农村电视事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诞生并迅速发展的。1978年12月31日,汉沽区建起天津市第一座区级电视差转台。接着五县和塘沽区、大港区也相继建起电视差转台,向本区县人民转播中央电视台和天津电视台的节目。1983年根据中央提出的中央、省(市)、地和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1986年和1988年国家教委等9个部委和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普建卫星地面接收站,收转国家利用卫星电视频道开播的电视节目。据此,天津市五县和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先后各建起卫星地面接收站,并同时筹建电视台。1986年11月,经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天津市建起第一座县级电视台——宁河电视台到1994年底,五县和塘沽、汉沽、大港区陆续建起电视台,开始播出自办电视节目。在此期间,塘沽区有线电视台于1991年6月经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建台,成为天津市首批的有线电视台。其他各区县都在筹建有线电视台,有的开始试播节目,有线电视用户达到近10万户。
随着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区县广播电视机构日益健全。从1984年蓟县建立广播电视局起至1993年底,全市12个区县都建立了广播电视局,有效地加强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
2.农村广播。
(1)技术设备。50年代,天津市开始兴办农村有线广播时,区县广播站只有2部500瓦的扩大机,乡镇放大站只有1部50~150瓦的扩大机。传输线路是广播与电话同杆同线,放广播时不能通电话,通电话时必须中断广播,当时的有线广播是播播停停。60年代后,传输线路开始改善,区县至乡镇的广播传输系统基本上达到专杆专线,收听广播与通电话不再互相干扰。但因当时传输线路采用的是普通铁线、小方杆,不仅传输信号质量低,而且经常出现杆倒线断问题,造成广播中断。
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广播事业也出现了新局面。按照国家发展农村广播的政策,采取三级投资的办法,即国家、区县和乡镇各负担一点的办法,区县广播站开始对五六十年代延用下来的陈旧设备进行更新,录放设备一律选用广播电影电视部录音机厂的产品,并且普遍建起了标准的机房和录制室、演播室,乡镇广播站的录放和扩音设备也都进行了更新。对有线广播的传输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区县至乡村的线路全部专杆专线,采用8米水泥杆和通讯专用线。到1983年末,天津农村广播线路已达7 558杆千米。
从1984年起,天津市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开始试用调频传送区县至乡镇的广播节目信号,到1988年底,全市区县广播电台(站)又增设一套调频传输设备,乡镇广播站均设有调频接收设备。全市农村广播形成了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传输系统,保证了安全播出。
进入90年代,天津市农村广播网已达部颁标准的乙级水平。1995年底区县的广播设备情况是:一般每个区县电台有“636”型台式录音机4~6部、采访专用录音机2~4部、4×250瓦扩音机4台、调频发射机1~2台,还有调音控制桌等,有的还增设了调频立体声发射机。各乡镇广播站设有“551”型录音机2部、调频接收机1~2台。全市农村基本普及了具有调频段收录机和半导体收音机等,可以直接收听市和区县电台的广播节目。
(2)节目设置。农村广播节目的设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津新闻》、《津沽大地》等节目,还有的转播科技文艺类节目。一部分是区县广播台(站)自办节目。自六七十年代起,自办节目逐步增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区县广播台(站)的自办节目按新闻、教育和服务内容分别设置。新闻类节目有《本区 (县)新闻》、《当日新闻》、《新闻快讯》; 教育类节目有《教育天地》、《学理论讲政策》、《法制园地》、《科技之窗》等; 服务性节目有《听众服务台》、《农民问事处》、《市场信息》、《卫生与健康》等。有些区县还设置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专题节目,如《渔阳大地》、《雍阳之声》、《今日宁河》、《汉沽文学》、《北环风光》等等。截止1995年底,区县电台自办节目的时间由过去的20~30分钟增加到60~90分钟。形式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大事,区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农村生产、生活知识,很受农民欢迎。
3.农村电视。
(1)技术设备。农村兴办电视的初期,五县和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的电视差转台各有2部50瓦米波差转机,1座40米高的拉线式发射塔。当时主要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天津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6年上述8个区县筹建卫星地面接收站,至1988年底每个区县建起卫星接收站,每站设有4.5米或6米的板状天线1部,卫星地面接收机2~3台,1000瓦分米发射机2部,发射塔也由过去拉线式塔改建为70多米高的自立式发射塔。
1994年,五县和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先后建起电视台。每台增加摄录像设备3~4套,编辑机1~2套,还有扫频仪、示波器等必备的仪器1~2件。截止1995年,12个区县电视总发射功率达到16.4千瓦。
(2)节目设置。广播电影电视部规定,区县级电视台要以转播上级电视节目为主,自办电视只限于新闻和新闻性专题节目。据此,全市8个区县电视台的节目设置,一般用一套功率较大的频道,全天转播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其他频道转播天津电视台节目和自办节目。每个区县每天播出自办节目30~45分钟,内容主要是本区县新闻、农业科技讲座及广告、气象预报等节目。还有的播出一些兄弟区县农村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经验介绍电视专题片,开阔农民眼界。
(3)队伍建设。天津市农村广播电视队伍随着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50年代,区县广播站建站初期,每站只有3~5人,到70年代,各站工作人员增至10余名。1978年底,全市12个区县广播站共有工作人员172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1名,占总人数的1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农村广播电视队伍日益壮大,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各区县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强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到1995年底,全市区县广播电视编播、技术和管理人员共有771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37名,获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85名,获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9名。并有2人获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天津市十佳编辑的光荣称号。
乡镇广播电视队伍从无到有,得到逐步发展。从建站到90年代初,30多年来,乡镇广播电视站一直无正式编制,都是协勤人员 (即农民临时工)。1990年3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了 《关于乡镇广播电视站人员编制标准》。据此,天津市编制委员会于1990年9月给全市222个乡镇广播电视站核拨事业编制560名。到1991年底,经过考试、考核,全市有552名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协勤人员被录用为国家事业干部,乡镇广播电视站正式列入国家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