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技术培训
(1)农村干部技术培训。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以南宁的省农业干部学校作为农村干部技术培训的主要基地。以后逐渐发展成依托各级中等专业学校、县农业科学实验推广中心以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有农林牧渔业农经多科综合的,也有单科单项的专门培训。从培训时间上,有一年、半年的,主要对县、乡(镇)农林牧渔业管理领导干部的培训;也有两三个月的,主要是对半脱产的乡村农业技术员的培训; 还有5—10天不等的,利用农闲空隙进行,主要是对村民小组(生产队)的农民技术员进行培训。从1949—1994年累计,全自治区已培训、轮训县、乡(镇)农业管理领导干部9 227人,技术干部8 128人,农民技术员598.42万人次。
(2) 农民技术培训。新中国成立初是结合扫盲班、速成学校、夜校,对农民进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的技术培训。70年代主要是通过农业科学实验推广中心进行。如,横县农业科学实验推广中心,是广西第一个试点建立的科研、推广、培训三结合的机构,从1978—1994年培养了1 600多名农业技术骨干,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10多万人次。1987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创办了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特别是1990年,自治区制定了《关于贯彻执行〈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暂行规定〉的实施方法》和评估标准,各地大抓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建设,成立农技校协会,积极开展“三后”教育(即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后教育),农村文化技术学校蓬勃发展。1994年广西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已发展到1 314所,占乡(镇)总数的96.1%。有校舍5.16万平方米,教室1 781间。借用校舍7 185平方米,教室4 848间。实习实验基地617.93公顷,水面595.44公顷,图书31.6万册。自治区教委组织编写了一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系列教材》,包括种、养、加工等17个门类18分册,作为乡(镇)农民文化技术教学用书。据1993年统计,全年参加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的农民有244.45万人次,参加村分校培训的有457.3万人次,共培训701.75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的35%。
(3) 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定。农村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不仅是负责普及性的农业技术培训,还对“两户”(专业户、重点户)培养农民技术员。通过培训,有些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资格,有些成了推广、指导农业技术的“二传手”,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被称为“土专家”、“财神爷”。1990年自治区决定为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农民技术员,进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的试点工作,并推广全自治区。到1994年广西通过评定认定资格的农民有:高级技师25人、技师538人、助理技师3 637人、技术员23 447人,获得技术职称的人数为27 647人。被国家单位录用的247人,占有职称人数的0.8%,被国家、集体单位和个体户聘用的7 427人,占有职称人数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