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村卫生机构与队伍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村卫生机构与队伍建设

(一)农村卫生机构与队伍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卫生事业基础薄弱,卫生工作十分落后,农村群众得不到起码的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水平十分低下。据1949年统计,全省仅有医院71个,诊疗所336个,共有病床737张,卫生人员1 191人。在农村中,除县城有一所5—7名卫生人员的卫生所外,区、乡基本无医疗卫生机构,农村人民患病后,只有靠民间中草药医生或求神拜佛。因此,农村中传染病流行,死亡率高,到1949年贵州解放时,全省人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仅为35岁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健康,把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的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为人民谋福利的大事来抓。1950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各专县卫生院整顿问题》的训令,明确要求各地将卫生院改为人民医院。11月,在全省卫生行政会议上提出:培养卫生干部,充实防疫机构,充实县卫生院,开展少数民族卫生和防病治病问题。1952年,又调配408名医务人员充实农村卫生机构。同年8月,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发出《为拨专款重点修建卫生院所的指示》,明确要求当年建设100个区卫生院。到1958年,全省县县有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区区有卫生院,绝大多数乡有卫生所。196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后,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安家落户,各医疗卫生单位定期组织医疗队到农村巡回医疗,省内外医药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分配到区乡卫生院工作。省卫生厅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的建设,拨出500万—700万元专款,充实农村卫生机构的医疗仪器、设备,使农村卫生机构得到迅速发展,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对保护农民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明确指示,全省卫生工作要以搞好农村卫生投入,针对农村卫生事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有计划地改造农村卫生机构的危房,增添仪器设备,充实药品基金,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省人大常委会还专门作出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决议,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搞好农村卫生机构建设,争取在“八五”期末,实现农村卫生机构无危房,有必要的仪器设备、工作用房、卫生人员和药品基金,以适应农村群众对医药卫生的需求。省、地、县人民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筹措经费,不断加强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全省农村已初步建成从县到乡村的医疗预防保健网。到1990年底,全省农村县级有医院151所,其中综合医院99所,中医院52所,拥有病床1.8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 92万人。县县有防疫站、妇幼保健站,有66个县建有药品检验所,53个县建有县卫校。629个区(含区级乡)建有卫生院,有病床9 764张,卫生技术人员1. 11万人。乡级建有卫生院、所3 790个,共有病床7 560张,卫生技术人员1.52万人。
目前,全省农村有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 92万人,占全省卫技人员总数的57.93%,平均每千名农村人口拥有卫技人员1.91人。农村卫技人员中,具有师级以上职称的占31.9%,士级职称的占31.8%。其中,在区、乡两级工作的占54.0%。此外,村民委员会还设有卫生室1. 05万个,有乡村医生7 481人,卫生员8 831人,接生员2. 07万人,平均每千名乡村人口有村卫生员1.7人。

☚ 四、农村卫生   (二)医疗卫生服务 ☛
000131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