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村公路
甘肃农村自然环境严酷,天水、陇南、甘南一带山区更是沟涧纵横,河谷交错,历史上人民深受交通不便之苦,所谓“登上阎王砭,铁人也心寒;抬头天打转,低头恶浪翻;错踏一步路,就到鬼门关”的歌谣,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地区交通落后的面貌。
为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一实际矛盾,国家在大力发展干线公路的基础上,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等方式,通过国家和养路费投资、地方自筹、群众集资(投劳)等不同途径发展县乡、乡村公路,既较快地沟通了城乡联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支援了重点工程建设。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全省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乡村道路日益拓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截止1992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48万公里,其中国道、省道1.05万公里,县道、乡道2.24万公里;专用公路1 881公里;另有乡村道约8.6万公里。在公路总里程中,等级公路2.38万公里,等外公路1.09万公里;晴雨通车里程2.64万公里。全省共有公路桥梁3 222座,长9.5万米,其中农村公路桥梁达1 546座,长4.6万米;共有涵洞4.3万道,长42.7万米。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1)县道、乡道合计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64%,表明县、乡公路已成为全省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乡公路技术状况有了显著改善。有二级公路34.87公里,三级公路4 077.89公里,四级公路9 158.05公里,等外公路9 171.42公里;有路面里程达到1.6万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3 110.82公里,中级砂砾路面1 497.72公里,低级路面1.12万公里。
(3)桥梁建设同步发展,永久化程度大大提高。在县乡公路桥梁中永久式桥梁达到1 515座,长4.58万米;半永久式桥梁20座,长272.38米;临时式桥梁24座,长262.96米。此外,还有涵洞2.4万道,长22万多米。
(4)县乡公路晴雨通车里程显著增长。1992年底达到1.5万公里。
(5)加强了养护与公路绿化,有正常养护里程2.24万公里,绿化里程达到6 000多公里,主要县乡公路都实现了路树林荫化,既美化了环境,又为沿途乡村积蓄了大量的木材。
纵观甘肃县乡、乡村公路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