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鲜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鲜皮 【概况】: 异名 白鲜(《本经》),白藓《本草经集注》),白膻、白羊鲜(陶弘景),金雀儿椒(《日华子本草》),地羊膻(《图经本草》)。 基源 为芸香科白鲜属植物白鲜的根皮。白鲜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仅1种。 原植物 白鲜Dietamnus dasycarpus Turcz.(D.albus L.;D.angustifolium G.Don ex Sweet),又名羊癣草、山牡丹(东北),千万拔、胡椒(山东),野花椒皮、臭根皮(江苏)。 历史 最早见于《本经》,列为中品。陶弘景谓:“俗呼为白羊鲜,气息正似羊膻,故又名白膻,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良。”苏颂的《图经本草》谓:“今河中江宁府滁州、润州皆有之,苗高尺许,茎青,叶梢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花,根似小曼青皮,黄白而心实。李时珍《纲目》载:“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其子膻纍如椒。”吴其濬则特别指出“今湖南所产一种白鲜皮与此异,别入草药。”综合上述和附图,经考证,与本篇所论的种系同一植物。 形态 多年生宿根草本,有强烈刺激气味,高50~100cm,基部木质化;根茎斜出,幼嫩部分密被白色长毛并有水泡状凸起的腺点,肉质部分白色而带淡黄。叶有柄,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片9~13,对生,几无柄,仅叶轴顶端小叶具长柄,纸质或薄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8cm,宽2~4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密布腺点,中脉被毛,下面嫩时密被长柔毛,后渐疏少,腺点较稀,叶轴两侧具狭翼。顶生总状花序;花两性,白色或淡紫色,亦有白间红者;萼片5,卵状披针形,外面及边缘密生细毛和凸起的小腺点;花瓣5,长椭圆形,先端圆钝,中部以下狭长,基部呈爪状,瓣脉清晰可见,外面沿中脉两侧及边缘疏被细柔毛和凸起的小腺点;雄蕊10,生于花盘四周,细长,伸出于花瓣外,花药近球形,二室纵裂;子房上位,具短柄,被粗硬毛,5深裂,5室。 蒴果由顶端沿腹缝线开裂。种子圆球形,直径约3mm,黑色具光泽。 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4册.图171) 生境与分布 生于荒山、路边、林缘草丛中,亦有栽培作为观赏者。分布于中国西北部至东北部,南到江西北部。 。【生药】: 采集 北方于春、秋季采收,南方干夏季采收。 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根须及粗皮,乘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药材主产于辽宁、河北、江苏、安徽。 鉴别 性状 根皮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白粉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带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 气膻,味微苦。以条大、肉厚、色灰白者为佳。 显微 根皮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纤维多单个散在,黄色,直径25~100μm,壁厚,层纹明显。 韧皮部宽广,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簇晶,直径5~30μm。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根含白鲜碱(Dictamnine)、r-崖椒碱(r-Fagarin)、高茵芋碱(Perskimmianiine)[1]、茵芋碱、白鲜明碱(Dasycarpamin)[2]、胡芦巴碱(Trigonelline)、胆碱[3]等生物碱。 狭叶白鲜(D.angustifolius)根皮中含5种柠檬苦素类化合物(Limonoids)及其降解产物:梣皮酮(Fraxinelione)、黄柏内酯(Obacunone)、柠檬苦索(Limonin)、柠檬苦素地噢酚(Limonindiosphenol)和白鲜二醇(Dictamdi0l)[4]。 附 地上部分含补骨脂素(Psoralen)和花椒毒素(Xanthotoxiin)[5,6]。 参考文献 [1]庆祝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1987∶46 [2]医学中央杂志(日) 1971;271∶689 [3]东北药用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59∶119 [4]植物学报 1989;31(6)∶453 [5]CA 1969;70∶65173y [6]CA 1968;68∶1121852z 。【药理】: ❶ 抗病原微生物及抗寄生虫的作用 本品在体外有一定抗生作用,1∶4水浸液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1]。 本品煎剂对多种细菌也有抑制作用。但有报告本品的乙醚、乙醇和水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草分枝杆菌均未见有抗菌效果[2]。 在本品所含成分中白鲜碱、茵芋碱[3]、花椒碱[4]等多种成分均有抗菌作用,花椒碱还有显著抗真菌作用[4]。曾有报告本品1∶20煎剂对阴道滴虫无杀灭作用[5]。 此外,所含白鲜内酯曾报告有驱虫作用,其对蚯蚓的毒性强于山道年,但对蛔虫的作用则劣于山道年[6]。 白鲜碱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显著的收缩作用[7]。另有报告,D.albus var.caucasicus浸膏给犬iv能使血凝时间缩短[10]。 但对于催产素所引起的大鼠子宫收缩,则可减弱之,而茵芋碱则增强之[11]。对于肠平滑肌,早年报告白鲜内酯能抑制肠运动[12]。 茵芋碱也能抑制小肠收缩,而花椒碱抑制氯化钡所致离体兔回肠痉挛的作用则较茵芋碱为强[13]。花椒碱及茵芋碱还能松弛大鼠奥狄氏括约肌[14]。有报告指出,白鲜碱、花椒碱、茵芋碱及香草木宁碱(Kokusaginine)的混合物对大鼠、豚鼠的解痉作用较单个生物碱的作用为强[[11]。 ❺ 其它作用 白鲜碱、茵芋碱及花椒碱的混合物能降低肾上腺素对豚鼠精囊的作用[11]。茵芋碱能使肌肉麻痹,并可因累及心肌而引起哺乳动物血压进行性下降[15]。早年报告白鲜内酯能降低家兔血糖[16]。 其与(R)-1-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已烯的混合物12.5~25mg/kg ig对阿斯匹林所致大鼠胃溃疡出血有治疗效果[17]。茵芋碱并能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的兴奋性。胡芦巴碱药理活性弱,但早年有报告其在神经肌肉标本能降低神经的时值,对肌肉的时值则先降低后增加[18],此外,胡芦巴碱还能抑制动植物细胞生长[19]。 并有一定抗癌作用,12.5mg/kg能使P388白血病小鼠生命延长31%[20]。D.albus L.的根皮煎剂ig,能使湿刺法所致发热家兔的体湿下降而呈解热作用[21]。 毒性 对小鼠的LD50白鲜碱、花椒碱、茵芋碱相近,ip为150~250mg/kg[11],胡芦巴碱对大鼠sC的LD50为5.0g/kg[22]。 参考文献 [1]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2]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3;(18)∶11 [3]Planta Med 1981;43(2)∶166 [4]CA 1982;96∶48963a [5]河南医学院学报 1960;(7)∶23 [6]药学杂志(日) 1931;51(6)∶506 [7]CA 1947;41∶6989b [8]The MeCrk Index.9ed.Merck&.Co.,1976∶3871 [9]CA 1964;60∶4652d [10] фармакологпя п токслкологпя 1963;26∶707 [11]CA 1969;70∶18805w [12]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1;119∶690 [13]CA 1967;67∶102711h [14]CA 1965;63∶10542a [15]The Unitded States Dispensatory.24ed.J.B.Lippincott Compomy,1947∶1586 [16]药学杂志(日) 1933;53(10)∶1057 [17]CA 1975;82∶68206v,132914d [18]CA 1940;34∶48056 [19]Science 1979;203(4385)∶1122 [20]IndianJChem 1975;13∶758 [21]中药的药理与应用.北京健康书店,1958∶26 [22]The Merck Index.9ed.Merck&Co.,1976∶9360 。【药性】:性味 苦,寒。 ❶ 《本经》:“苦,寒。” 归经 脾、胃、膀胱经。 ❶ 《纲目》:“入足太阴、阳明经,兼入手太阴、阳明。”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 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瘙痒,阴部瘙痒,荨麻疹,湿疹,黄水疮,风湿痹痛,黄疸。 ❶ 《本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 外用:适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 虚寒证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恶螵蛸、桔梗、茯苓、萆 配伍应用 ❶ 配防风,治皮肤瘙痒。 ❷ 配威灵仙,治风湿痹痛。 方选和验方 ❶ 白鲜皮散《圣济总录》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白鲜皮、防风、人参、知母(焙)、沙参各30g,黄芩1g。同研细末,每服6g,水煎温服,食后临卧服。 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补缺肘后方》:“治鼠瘘有脓血出者:白鲜皮,水煮服。”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白鲜皮,苦能泄热,寒能除热,故主头风有火证。性寒而燥,能除湿热,故主五疸。咳逆者,实火上冲也。得寒而散,则咳逆止矣。淋沥及女子阴中肿痛,亦皆下部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也。 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步行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脾主四肢,恶湿而喜燥,今为湿邪所干,故四肢不安也。时行腹中大热,因而饮水、大呼、欲走者,邪热盛也。 小儿惊痫,亦热则生风之候也。散湿除热,蔑不济矣。 妇人产后余痛,应是血虚而热,非所宜也。……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 ……但脾以肝为用,而此以借金气为达者,肝更借肺为用以致于脾,脾因肝之血和,肺之气达,而湿热乃散,故治湿痹及黄疸症。” 奈世不察,猥以此为疮疡之外用,其亦未达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于脾胃坚实之人,若使素属虚寒,切勿妄用。” 白鲜气味甚烈,故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