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240第三十五 下十五 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240第三十五 下十五 章

【第三十五 下十五 章】

首節
陳新安曰:‘,君也,故獨曰發。傅説以下,五賢臣也,故皆曰舉。’竊意:發有自發起意,天發之也。舉則人舉用之也。
動心忍性
竊意:必有以竦動之,然後心志立而不懈;必有以堅忍之,然後性情正而不流。輔慶源曰:‘動其心則心活,忍其性則性定,心活則無不有以擔勝,性定則無所得以撓奪。’可謂説得要而不煩。或疑:孟子嘗曰‘不動心’,曰‘養性’,此曰‘動心忍性’,何也?竊意:原來心無定嚮,不有以警動之,則莫察夫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之心而能擴充之,此之謂立志。志既立,而後不動心可論耳,言不動此立志之準也。原來莫非性也,不有以忍耐之,則易流於聲色臭味安佚之性而莫檢節之,此之謂立命。命既立,而後養性可論耳,言養致此立命之則也。不動心、養性之説,各見本章。此章只是汎言人所以成就得有為之語,而引而律之,細論學方處如何盡合。且況下固云‘增益其所不能’矣,既是未能,則心必有未盡純者,何以責其不動為不改之教乎?性必有未盡之化,又何以不使忍為養成之説乎?此固易解,而只緣為上承聖賢而言,故必欲精論工界而未得其説,則心工分而為二,性説歧以理氣,始不勝其争析矣。
此章大義,本因有國者所以興亡之關而發耳。要明此理,故必自等説起,而‘人恒’一截所論之理明甚。‘人恒’一截之理明,而‘國恒亡’一截之理無所疑矣,因總承之曰:然後知凡民之道,未有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者矣。可不誡乎?此章大義與民生在勤之意,及敬姜所論‘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莫不向義’之意略同。而凡諸經傳中憂勤惕念、欽警無逸之誡皆為是也。夫必以此意編之於篇末者,見所以保全成就夫固有之良者,不徒然也,且不但凡天下之境遇皆吾致善之具,直到逆境厄會皆吾資地而顧天之與我者,有非此不成之勢如此,於是乎天人之際炯矣。見性之所以為性也,到底根據,到底精密,其必説到有國有家者興亡之關,則亦見人之所以為人也,必統天下國家以為體者矣。逐處不得尋常看過。張南軒曰:‘生,言生之道;死,言死之道也。若繼體之君,公侯之裔,生處安樂,無憂患可歷,則如之何?必也念安樂之可畏,思天命之無常,戒謹恐懼,不敢有其安樂,是乃因心衡慮之方,生之道也。“死於安樂”,非安樂能死之也,以溺於安樂而自絶焉耳。其在君子,則雖處安樂,而生理未嘗不遂;在小人,則雖處憂患,而亦恐不免於死,“窮斯濫”是也。’李都梁曰:‘困心衡慮,世間頗多,未必盡作;徵色發聲,世亦有之,未必盡喻,但看你能改不能改耳。有法家弼士而不之聽,有敵國外患而不知憂,般樂怠傲,其奈之何。故愚謂憂患安樂以心言,不以境言。有憂患之心,則雖處安樂而亦生;有安樂之心,則雖處憂患而亦死。然後知三字,重在自己當警省惕厲之意,南軒推勘最妙。’竊意:孟子本意固未嘗言心不言境,然既知見境已然之迹,則當知未境亦然之道,此等推説所不可少也。又當見孟子此一章發明,不但使處安樂者知皆有惕厲之心,又能使處憂患者知皆有順守之安,所以聖賢之言顛撲周當。

☚ 12_239第三十四 下十四 章   12_241第三十六 下十六 章 ☛
000029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