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 下十六 章】
竊意:‘教亦多術’,見‘所以教五’等章可見耳。此言術,則又不止此等也,其此等教中曲折方法無不備見,所以言多也。直至此不切切於施教之教,疑若不足為教,而其所以教之方亦未嘗不一腔聲出,故曰‘是亦教悔而已矣’。‘而已矣’者,比之他般教術,無毫歉損之辭。○蒙引、存疑、直解、家訓俱作以不屑為教悔之意,其義正有可取,而困勉録非之,卻以為只是不屑教之意,則恐‘之’之一字冗了,當更詳。○有以‘不屑之教誨’謂不以其人為潔而拒絶之之意。竊意:玩一‘之’字,則不屑二字似屬教不屬人,則知此解其於文義未妥,而且況既曰拒絶,而以為教悔者,亦太逕庭矣。
上章言人之所以興亡生死之故者,見天道栽培成就之妙,以立君子戒懼自省之端。而到此章君子所以不屑教而亦教者,是亦天道也。故以為篇終,而成物之妙於斯盡矣。盡乎斯之謂盡心,繼之以下篇。
此篇承上篇盡人道之意而論人之性。性者,人道之所自出也。正義云:‘所以次於‘萬章問孝’之篇者,以孝之道其本在性故也。’亦自説得。竊意:人皆知仁義之為道,而不知其本於性天之自然。故論性只如賦得生氣之名,則是凡含生之所同也,以為於善不善無分;及論仁義,則以為强外之具,而必待戕賊性然後可成矣。此凡世人所以畏避仁義之故也。設或為之,而必□机生疏,萬無體貼成德之望者,皆必根柢於此等見解。殊不知性固不外生得名,而亦未嘗直名其生也。性之為字,會意生心,則當視其所以為生之心以為别矣。方見萬物之生,惟人最貴,以之為仁義則順,以之為不善則逆,故凡人所以體萬物而達天德者,當自與生俱生之心而論伎倆耳。不明乎此,顧安知此道之盡吾,而人人可以擔勝不疑乎?乃孟子於此因告子之疑,逐條辨破,始焕然矣。首章言仁義之為順其性,二章言不善之為拂其性,三章方正説人性之所以異於物。所以異者,非徒然也,以其仁義禮智為所固有而不待强也。故四章以下次之,極發其理,直至喻以芻豢之悦口,第七章。及所以為不善之故,第八、第九章。然後信知仁義之為内,而不善之非性也。畢竟語其所以成就到盡者,則亦惟曰專此心而已,第九章是也。又語其所以擴充到細者,則亦惟曰不失此本心而已,第十章是也。於是總斷以仁義之為人心、人路,第十一章。而反覆致慨於為不為之間,或嘆其不如雞犬,或嘆其不如一指,或嘆其不如梧檟,至十四章合以辨其大小之擇,十五章繼以辨其混大小之故,十六、七章因言天爵良貴,以明其性天之本然者,有莫尊莫貴焉,人豈無歆動之關而可自棄耶?然而不可小為而必當大為之,十八章。不可草草為之而必當到底為之,十九章。其惟射者之彀、大匠之規矩乎?此道之彀率規矩,直到禮文上權宜量度而極矣,故二十一章次之,二十二章總括堯舜之道之大而曰‘孝弟而已’。夫孝悌之愛敬,豈非所謂性天之固有者乎?即其精微曲折,舉莫不由此而裁量。二十三章。夫聖人至細至大之道之德,果毫有强以為能者乎?二十四章見此道之澤施溥也,二十五章見此道之燭照密也,到衆人不可測識之地,而道德之至無窮極矣。二十六章。説之到此,而因言世人之通失,二十七章以下。所以失者不一,以之毒天下而禍生民者,不過曰循欲以忘義而已,總由乎所執之不亮。所執者無他,不失其自有之善是也。三十二章。因性好之,則將以天下為善矣,豈不大哉?三十三章。不但得志而行以為大,直到一去就之義,皆有盡精微之道焉。三十四章。不但在平時而論其道,直到極困厄之中,亦莫不有致成就之地焉。三十五章。此可見天之所以生人之心矣。末章教誨之多術,豈非聖賢所以仰體天道,能盡其性而盡人性之造化機關乎?其能開擴推致道法萬世者,皆因吾性分上固有之内矣。下篇承之,發明所以致此之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