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 下十三 章】
四書脈曰:‘此章見治天下不在於無不能,而在於不自有其能。’説統曰:‘此章正與“斷斷兮無他技”相發。“好善”,好字即“其心好之”之好,統見相天下者不在才而在量。’竊意:所謂才也、能也,即是此章公孫所問底‘强’也、‘知慮’也、‘多聞識’也是爾。孔子亦嘗以果、達、藝論由賜求為從政之才,則王者豈非為政之具乎?然不好善,則强只是一人之强,不能盡天下以為强;知慮只是一人之知慮,不能盡天下以為知慮;聞識只是一人之聞識,不能盡天下以為多。所以孟子之喜不在彼,而在此焉耳。説者每不能看破此境,故必論到樂正子三者有無之辨,以為有則横説到有己方用人之關,以為無則横説到空空徒倚助之嫌。後儒講説,舉不涉此章發意。且三者皆所以善天下萬為之事則,樂正所好之善,即是所好在此等耳。然而彼此之分,只在合衆與不能合衆之間耳,故孟子以為不彼之喜而惟此之喜云爾。其實外此何曾有無作為之善,是樂正之所好邪?然則此章發意者,不難知矣。夫既曰好善可以來天下之善,而治天下處有無窮輸用之資矣,則直到堯舜事業,其有外此以為大者乎?然而惟此所謂好善者,即前所云凡民皆有底‘好是懿德’之秉彝也,但是樂正子為能有以執守保全得此底克致擴充其大而已焉爾。上章所論君子所執之亮者,概可知矣,寧有他哉?凡自前篇論堯舜文武諸先王處,莫非此意,而到此又必以樂正子言者,為其有近據而可學也。編意與論語公冶、先進等篇必以門弟子之行論發道體者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