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登東山’節
竊意:登東山,則所見者不啻魯,故言小魯;登太山,則所見者不啻天下,故言小天下。此節只是言既是所見者大,則魯者,國之大,而不足為大;所見者又大於此,則天下者,大之極,而亦不只為大;直到天下不足為大處,其大無窮矣,以況聖道之至大!故集注曰:‘此言聖人之道大也。’
退録曰:‘孔子登東山、登太山必有小魯、小天下之言,而今無他考。’竊意:孔子本事,只是即登覽實境而歷敍其所小之益大者耳。聖人意下未嘗不以況道之大,但其旨微而不見,孟子舉來,且以下一段釋之,然後始有的指。然亦不以孔子之小天下為緣道大而小之也,卻只以登東山、登太山比況道大而云。道若大時,凡小於此之道,舉不足為道,而自不屑由矣,所以君子不能也於小成,而擇之必精,致之必盡也。
‘觀於海’節
竊意:言字即‘浩然’章‘不得於言’、‘知言’等言字也。蓋義理之名言處謂之言。上既言所小者有隨境益大之量,以況道大之分有如此者,此係言如此之故。若有觀海者,則難為水於此人之眼;若有遊聖門者,則難為言於此人之前。以觀海而與遊聖也,謂其所見者既大,則小於此之道舉不足為道,猶觀海者然。此見學者不可不先立乎大也。大意先立,小者何由亂之?
‘觀水’節
竊按:爾雅釋水‘大波為瀾’,注:‘瀾,言涣瀾也。’則瀾固為大水興波之狀。而釋名又云:‘瀾,連也,言波體轉流相連及也。’則是指大水之波滉漾浩汗、不一其狀者而言,故必曰瀾。退録曰:‘“必觀其瀾”,言溟海之水波瀾盛博,所以為溟海之大也;“容光必照”,言日月之照容光不遺,所以見日月之大也。是知無瀾不見之謂大浸,無微不燭之謂大明。
此節因上觀海而言。所以謂海水之大者,亦不是空空言其大也,必有所以觀之法焉。以其波體轉流、變狀百出、無所不有處,始見其為至大不可量也。正如日月之所以謂之大明者,為其無卻不照之細焉故耳。此亦轉轉引物而言,而道之為道也自見矣。
‘流水之為物’節
退録曰:‘音十為章,有始有終之謂也。科科而進,無所不足,水之所以成大也;章章而達,無所缺闕,君子所以成大也。驟深强大,不成深大也。’李都梁曰:‘若只説學者造道必以漸而進,尚未見成章後達意思。須知盈科後行,有所以盈科者,則水便自然行;成章後達,有所以成章者,則道便自然達。故朱子謂:“這裏工夫欠了些子,透過那邊不得。”蓋此一層工夫充滿,方達過那一重。謂之成章者,積厚而成片段,乃見此一層充滿也。成章只是足于此之意,達只是通于彼之意。若謂必以其漸只在成章之前,如蒙引之説,則是工夫盡頭更不消以漸,則學至成章止矣,卻又達甚麽?惟存疑節節都有成章之説,甚好。如善必成個善底章,方可達至信;信必成個信底章,方可達至美。一步步達了去,正如流水,一科盈了,又行一科去,總是步步踏實地做工夫。’竊意:成章只以信善美大等一總説,猶有粗在工路未明。蓋吾聖門之學,必也一事上無不熟講,一行上無不體習,使必曲折都盡,德性致得,然後隨在能達。正如水之盈科後行也,其曾有一點毫不淹貫、不充滿處,而可得以行否?見子夏所謂‘孰先傳,孰後倦,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一段意思,可以見得此章之旨。而所謂大者,信乎非空疏枵然之大矣。
二十三章以上極論大人之為德,故此以下因明所以成其大之故。此章首論其大之所以無窮,而末節其方也。道須積漸,故下二十五。章言孳孳;道須致博,故又下二十六。章戒執一。飢渴之害,二十七章。擇之所以不精也;不易之介,二十八章。守之所以能安也。二十九章因以成就必須到盡之意終言以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