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震颤麻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震颤麻痹* 病名。 又称帕金森病。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以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青年发病亦有,男多于女。 属祖国医学颤证、颤振等病的范畴。现代医学认为: 以左旋多巴治疗后,症状改善,提示纹状体多巴胺的减少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震颤麻痹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脑干色素神经元系统的变性,以黑质致密带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受累最重,其次是蓝斑处的神经元。 大体可见黑质处色素明显缺失,镜下可见大量色素神经元缺失。在残存神经元中可见嗜酸性包涵体,此包涵体的出现是震颤麻痹的特征表现。 此外还可见神经纤维缠结。这些病理改变除黑质外也可见于蓝斑等其它脑干神经核以及基底节其它部位。上述病理改变导致新纹状体内多巴胺缺失,乙酰胆碱的活动因而增高,二者在新纹状体内失去平衡,则出现震颤麻痹的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及运动障碍。震颤多自一侧上肢的远端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一般均最后受累。手指的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搓丸样动作”。早期震颤仅在肢体静止状态时出现,自主运动时消失。晚期则变为经常性,强直以屈肌最明显,表现为“铅管样强直”,如同时合并震颤,则在伸屈肢体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继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称为“齿轮样强直”。四肢、躯干、颈部及面部肌肉均可受累。可出现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下肢的髋及膝关节均略弯曲。 手指内收、拇指对掌,指间关节伸直。运动障碍以患者随意运动减少且缓慢,做精细动作时笨拙,行走时起步困难,两脚难离地,起步后常以小步疾行,称“慌张步态”。 面部运动减少,缺乏表情,少眨眼,双目凝视,称“面具脸”。书写困难等为主要表现。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中多巴胺的主要代谢产物高香草酸指标低于正常;血清T3、T4结果低于正常;部分患者可见异常脑电图,呈现为基本节律紊乱、变慢、波幅降低、分布不规则、两侧不对称。 并发甲状腺机能亢进亦多有报道。并且应用抗甲状腺治疗后,可以缓解震颤麻痹并发甲亢者的运动障碍和“开关”现象。 ❹ 治疗可选用抗胆碱能药,如安坦,每次1~3毫克,日服3次,可逐渐加量,一般每日不超过20毫克。东莨菪碱,每次0.2~0.4毫克,日服3次。开马君,每次2.5~5毫克,日服3次,可逐渐加量至每日15~30毫克。多巴胺代替药,如左旋多巴,每次250毫克,日服3次,逐渐增量,约1月以内增至日服量3克,最大量每日不超过8克。 其它药物,如金刚烷胺每次100毫克,每日2次。在左旋多巴治疗初期合用本药,能使左旋多巴更快达到最适合治疗量。祖国医学认为: 治宜滋肾柔肝、活血祛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或大补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以气血两虚、血瘀风动为主者,症见颤掉日久,筋脉拘紧,行步慌张,神呆懒言,眩晕气短,乏力自汗,面色晦暗,舌体胖大齿痕,质暗淡或有瘀斑,脉细无力。治宜益气健脾,养血熄风。方选定振丸加减;以肝郁血虚、痰热生风为主者,症见肢体颤掉,筋脉拘紧,情志抑郁,胸闷脘痞,头晕目眩,目光呆滞,口吐涎沫,舌红苔白或黄腻,脉细弦或滑。治宜养血平肝,化痰熄风。方选导痰汤或摧肝丸加减。 其他治疗,如气功、针灸、按摩等均可配合采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