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之首章】
問:克明德。
答:此則傳者引之,特以釋夫經文‘明明德’之意而已,非有取於文王之事也。蓋此三節雖皆斷章取義,而第一節平説明明德,第二節方説明明德之功,第三節言其德之大,則其言之有序也。
問:太甲注‘常目在之’,是動是静?
答:兼動静説也。
問:小注玉溪盧氏曰‘日用〔動静〕[1]語默之間,孰非明德之發見,亦孰非明命之流行’,是説何如?
答:章句曰‘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為德者也’,然則天之明命、我之明德不可分而二之也。盧氏之言‘自我之得乎天者言,曰明德;自天之與我者言,曰明命’,是也。然又曰‘孰非明命’,又‘孰非明德’,是日用事物之間明德流行,而又有明命流行也,恐有語病。
問:‘皆自明’注‘結所引書’。
答:書,謂康誥、太甲、帝典皆書也。結字當釋於‘己德’之意下。
傳首章小注朱圈者三段,朱圈中有黑點者三段,黑圈中又加小黑圈者二段。
問:康誥曰‘克明德’,小注‘東陽許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克明德’之義,朱子、真氏兩段盡矣,‘武王封康叔’之説於此有無不關歟。
問:‘太甲曰’注‘無時不明矣’下小注,‘朱子曰上下文’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命’言天之所以與我,‘德’言我所得以為性,雖有天人之分,而其所與所得則一也。命與德皆以明言,則這個物事本自光明可知。此段所以釋明德明命之義,可謂要切。
問:小注‘顧諟者’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其曰‘顧諟者,只是長存此心,知得有這道理光明不昧’者,此兼未發、已發而言也;下文曰‘方其未接物,此理固湛然清明’,此言未發之時也;又曰‘及其遇事應接,此理亦隨處發見,只要常提撕省察’,此言已發之時也;又曰‘存養久之’,此亦兼未發、已發而言也;又曰‘道理愈明,雖欲忘之而不可得’,此亦言見得道理長在目前也。語皆要切。
問:小注‘只是見得道理’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其曰‘不被事物遮障了’者,所以發明道理長在目前之意也;其曰‘不成是有一物可見其形象’者,所以發明道理非有形象,而一心清明,故萬理昭然也。
問:小注‘雙峯饒氏曰’一段,何以朱中有黑?而其中‘聽於無聲,視於無形’兩句,又何以墨抹耶?
答:其曰‘静存動察,皆是顧。其静也,戒謹不睹,恐懼不聞;其動也,即物觀理,隨事度宜’,‘此之謂常目在之’云者,皆是也。只是‘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者非静中氣象,而今屬於静,故墨抹之歟。
問:帝典曰‘克明峻德’,小注‘新安陳氏曰’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其曰‘明德,以此德本體之明言;峻德,以此德全體之大言’者,語意似有病。蓋德本明且大,所謂明德以德之明而言,所謂峻德以德之大而言,今曰本體之明、全體之大,則似以本體、全體為二義然也。且曰‘德之全體本無限量,克明之是盡己之性,通貫明徹,無有不明處,而(後)[2]全體皆明’,恐未瑩。何以謂之有可考觀耶?更詳之。
問:‘皆自明也’,小注‘東陽許氏曰’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其曰‘第一節平説〔明明徳〕,第二節〔是明之之功〕,學者〔全〕當法此而用功,第三節〔言〕明其德以至於大’[3]者,有可考觀也。然愚以為此三書語句略有深淺,傳者引之以為次第也。
問:小注‘臨川吴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其曰康誥‘發明明德之端也’,太甲‘示明明德之方也’,帝典‘著明明德之效也’,有可考觀,何以謂之有無不關耶?但所謂明德之效者,非效也,當曰明明德之至善。則如何至於‘皆自明也’一節,只明康誥、太甲、帝典三書皆言自明之意也?若曰‘自明者,所以自新;使民皆有以明其明德者,所以新民’,然新民必先有以自明,則恐非傳者之意也。其所謂‘“自明”二字結上文明德之傳,而起下章盤銘自新之意’云者,所謂‘文理接續,血脈貫通’處也。此則可觀而不可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