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1_152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1_152序

【序】

問:章句序
答:朱子曰‘妄以己意分〔其〕章句’,蓋謂注也。大學序也,乃大學章句序也。
問:古之大學。
答:大學,對小子之學言之也。或曰:‘大學、小學皆學宫名,此大學指學宫而言。’非是。經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章句曰:‘大人之學也。’凡言大學,非專謂學宫也。
問:教人之法。
答:新安陳氏曰,‘三代小學、大學,有教人之法而未有書也。’按:大學之教,孔子誦而傳之者,經一章是也。至曾氏作為傳義,方成書也。
問:天降生民。
答:‘生民’如言民生也,與小注朱子曰‘天之生民’者不同。
問: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
答:周子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静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兩儀謂天地也,然則天地未剖判之前,已有陰陽、太極矣。以陰陽、太極妙合而凝者而言,則天地亦造化中之闔闢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萬物生生’,即所謂‘天降生民’,‘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也。蓋太極,在天〔曰〕元亨利貞,在人曰仁義禮智。子思所謂‘天命之性’,程子所謂‘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是也。人生以前不容説性,故朱子截自天降生民以來言之,其實則所謂仁義禮智之理,非是本無而自天降斯民而後始賦與之也。
問:小注朱子曰‘仁〔則〕是個温和慈愛底道理,義〔則〕是個斷制裁割底道理,禮〔則〕是個恭敬撙節底道理,智〔則〕是個分别是非底道理。凡此四者具於人心,乃是性之本體’,何謂也?
答:温和慈愛、斷制裁割、恭敬撙節、分别是非,皆心之用也。即其用而知其體之在中為仁、為義、為禮、為智也。蓋此四者,一體渾然之中各有條理間架,分而言之,則曰仁、曰義、曰禮、曰智也;合而言之,則曰性。性,一也。然程子曰:‘性中只有個仁義禮智。’然則仁義禮智四者之外更無餘理。而中庸‘道不可須臾離’注曰‘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又嘗考朱子答胡廣仲書曰‘天地萬物之理亦[1]不出於此四者’,以是觀之,凡日用事物之理,皆具於仁義禮智之中也。且小學題辭曰:‘仁義禮智,人性之綱。’既曰綱矣,則萬善之目皆屬於綱矣。
問:‘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此先言理而後言氣也。中庸章句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此先言氣而後言理。語各不同,何也?
答:朱子曰,‘天命與氣質亦相衮同,纔有天命,便有氣質,〔不能相離〕。若闕一,便生物不得。既有天命,須是有此氣,方能承當得此理。若無此氣,則〔此理〕如何頓放?[2]’蓋理氣元不相離,言理而氣隨之,言氣而理在焉。大學曰‘在明明德’,章句先言明德而後言所以明之之由,故亦曰‘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章句先言天命而後言所以為性之本,故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二説各有所主,故其言之序如此,元非理氣先後之可言也。
問:‘氣質之稟或不能齊’,何也?
答:朱子曰,‘張子有言:“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蓋天地之所以生物者,理也;其生物者,氣與質也。人物得是氣質以成形,而其理之在是者,則謂之性。然所謂氣質者,有偏正、純駁、昏明、厚薄之不齊,故性之在是者,其為品亦不一。告子所謂生質之性、所稟之性、所謂才者,皆謂是也。論語或問
問: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
答:新安陳氏曰,‘性之所有,〔即〕仁議禮智也’,‘知性之所有屬知,全性之所有屬行。知行二者,該盡一部大學,意已寓於此矣’。〇按:人之異於禽獸,聖賢之異於衆人者,皆在知之一字。何以知其然也?朱子曰:‘天地生物,本乎一源。人與禽獸、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其一體之中即無絲毫欠剩,其一氣之運亦無頃刻停息,所謂仁也。但氣有清濁,故稟有偏正,惟人得其正,〔故〕能知其本,具此理而存之,而見其為仁。物得其偏,故雖具此理而不自知,而無以見其為仁。然則仁之為仁,人與物不得不同;知仁之為仁而存之,人與物不得不異。故伊川夫子既言“理一而分殊”,則龜山又有“知其理一”、“知其分殊”之説,而延平先生以為“全在知字上用著力”,亦是此意也。’蓋物得氣之偏,故全不知有此理。人則得氣之清者,知性之所有而全之;得氣之濁者,不知性之所有而全之也。然知之之術在學問,故大學之教以格物致知為先。
問:一有。
答:一者,少也,或也。辨疑
問:‘聰明睿知能盡其性’,小注新安陳氏曰:‘聰明睿知,生知〔之聖〕也,與“知其性”相應。能盡其性,安行〔之聖〕也,與“全之”相應。[3]’是何如?
答:‘能盡其性’四字出中庸,章句釋之曰:‘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細精粗,無毫髮之不盡也。’‘察之’言知也,‘由之’言行也。蓋‘能盡其性’者,知之盡、行之盡兼言之。今陳氏以知其性之所有屬知,以全其性之所有屬行,而以聰明睿知與知其性相應,以能盡其性與全之相應,恐未穩。竊謂聰明睿知以生知之資而言,能盡其性以知行兼盡而言也。
問:出於其間。
答:其間,即陳氏所謂‘清濁、粹駁不齊中’也。
問:天必命之。
答:或問‘何處得見天命處’,朱子曰:‘此〔也〕如何知得。只是纔生得這個恁地〔底〕人,定是為億兆之君師,便是天命之也。’
問:君師。
答:非謂君與師也。一人而兼君師之任,君以治之,師以教之也。
問:繼天立極。
答:見中庸鄙説。
問:司徒、典樂。
答:雲峯胡氏曰,‘司徒之職,統教百姓。典樂之官,專教胄子。’
問:王宫、國都。
答:王宫,天子之宫也。國都,天子畿内之地。周禮注曰:‘自遠郊以達于畿中,有〔公邑、家邑〕[4]、大都、小都。’小雅注:‘都,大邑也。畿内大都方百里,小都方五十里,皆天子、公卿所封(是)也。’或曰:‘諸侯之國都。’恐非是。蓋此小學則曰‘王公以下’,‘庶人之子’,大學則曰‘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皆謂天子之小學、大學,而諸侯之學則不言而在其中也。
又問:‘都’説則有據,‘國’未聞。
答:經曰‘欲明明德於天下,先治其國’,天子畿内,非國而何?
問:‘書數之文’,小注齊氏曰:‘文者,名物之謂也。’是何如?
答:不然。見辨疑。蓋六歲教之數,十歲習幼儀,十三學樂、誦詩書,為童子之習射御,教之以法,豈但使曉其名物而已?是以知此‘文’字謂文采、文章之文也。
問:‘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則其衆子不得入大學耶?
答:適子皆入大學,其衆子則惟賢然後入。凡民俊秀皆得以入,況公、卿、大夫之子之賢乎?
問:窮理、正心、修己、治人。
答:窮理,謂格物、致知也;正心,謂誠意、正心也;修己,謂修身也;治人,謂齊家、治國、平天下也。
問:學校之設,其廣如此。
答:其廣,謂王宫、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也。
問:次第節目之詳。
答:次第,謂先入小學,後入大學也。以大學之教言之,先知而後行,先治己而後治人之類也。節目,謂小學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小節目也;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大節目也。
問:性分所固有,職分所當為。
答:雲峯胡氏曰,‘性分固有,即仁義禮智’,‘職分當為,如子職分當孝、臣職分當忠之類是也’[5]
問:各俛焉。
答:俛,無他顧之意。‘俛焉’二字出表記
問:賢聖之君不作。
答:作,起也。
問:陵夷。
答:韻會‘頽靡’。
問:先王之法。
答:新安陳氏曰‘孔子時方有大學一章之經’是也。
問:支流餘裔。
答:三代小學之全法僅存其一二,而所存者小節目,故曰‘支流餘裔’歟。
問: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内有以盡其節目之詳。
答:朱子曰‘規模之大,謂止至善’,又曰‘三綱為規模,八條為節目’,又曰‘這個須先識得外面一個規模如此大了,而内做工夫以實之’。〇按:三説微有不同,更詳之。
問:作為傳義。
答:傳(義)[6],謂傳十章也。義,所以釋經也,如禮記冠義昏義之類也。
問:‘以發其意’,小注曰‘發明孔子之意’,是何如?
答:曾子發明孔子所以作經一章之意也。或曰:‘經一章即古者教人之法,特孔子誦而傳之耳,非所作也。曾子孔子所誦之經而作為傳十章,以明經一章之意也。’未知是否。
問:凡四書小注無先儒氏者,如‘以發其意’下附注等處,誰所為耶?
答:皇明纂修廳儒臣所自為説者云。中庸辨疑以為陳氏説,當考。
問:‘孟子没而其傳泯焉’,或曰:‘此以下為作章句張本。’是何如?
答:是蓋孟子没而其傳泯焉,程子尊信此書,而其為書放失,此章句所以作也。
問:記誦詞章。
答:記誦,如鄭玄之類。詞章,如班固司馬相如之類。
問:虚無寂滅。
答:虚無,謂老氏。寂滅,謂佛氏。
問:術數。
答:如管仲商鞅用術、用數,非謂讖緯術數。
問:一切。
答:漢書顔師古注,‘一切,猶以刀切物,取其齊整。’
問:衆技之流。
答:如家者流、陰陽者流之類。流,流輩也。
問:君子、小人。
答:此以位言。
問:循環。
答:如循其環而回復也。
問:表章之。
答:表章者,表異而章顯之也。蓋禮記篇名,程子始拔禮記中而别為一書,是表而章之也。
問:歸趣。
答:要歸旨趣。
問:聖經賢傳。
答:孔子經一章,曾子傳十章。
問:私淑。
答:‘私淑’二字出孟子朱子自謂不得為程子之徒,而私善李延平諸公云。
問:顧其為書。
答:顧,猶但也。為書,程子之為書也。
問:小注新安陳氏曰‘此分六節。’
答:未有考。然竊謂自‘大學之書’至‘教人之法也’,一節;自‘天降生民’至‘典樂之官所由設也’,二節;自‘三代之隆’至‘〔非〕後世之所(不)能及也’,三節;自‘及之衰’至‘以發其意’,四節;自‘及孟子没’至‘壞亂極矣’,五節;自‘天運循環’至‘小補云’,六節歟。
問:栗谷先生點抹四書小注,何如?
答:栗谷自注曰,‘語意要切者,朱圈之。’〇全段不甚可觀,而其中語句要切者,朱點之。〇有可考觀,而不至甚要切者,朱圈中黑點之。〇雖不甚要切,而義通無病者,仍舊圈之。〇有不害義理而有無不關者,黑圈中黑圈之。〇全段無害義,而其中語句有病者,墨抹之。〇語意未瑩,或未穩當,或不必觀者,黑圈中黑點之。〇語意不合朱子之旨,或不中於理者,墨圈之。〇按:經書小注,皇明纂修廳諸儒採取諸家之説,而附之於本注之下,汗漫難看。故栗谷先生更加取舍,而以朱墨標之,其有功於初學者可謂大矣。其間朱子之説則多自語類等書中來,而或有先後異見者,或有門人記録之誤者,或不切於本注之義者,則亦有所去就焉,非以朱子之説為不可盡信也。
中小注朱圈者三段,朱圈中有黑點者十一段。
問:‘禮智之性矣’下小注‘朱子曰’一段朱之,可得聞歟?
答:栗谷所謂‘語意要切者’也。其所以釋仁義禮智之性者莫詳於此一段,故朱之歟。鄙説見上。
問:‘所有而全之也’下小注‘新安陳氏曰’一段朱之,可得聞歟?
答:此與文之説相表裏。其曰‘性無智愚賢不肖之殊’者,即所謂‘則既莫不與’也;其曰‘氣有清濁,質有粹駁’者,即所謂‘氣質之稟或不能齊’也;其曰‘清者能知,而濁者不能知’者,即所謂‘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也;其曰‘粹者能全,而駁者不能全’者,即所謂‘不能皆有以全之’也。陳氏發明朱子之旨者,可謂明白要切矣。
問:‘以復其性’下小注問‘何處見得天命’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此栗谷所謂‘有可考觀,而不至甚要切者’也。其曰‘纔生得(這)〔一〕個恁地〔底〕人’[7],‘是天命’,見上。又曰孔子‘雖不為帝王,然〔亦〕閒他不得,〔也〕做出許多事〔來〕,以教天下後世’者,亦文所謂‘孔子誦而傳之’之類也。豈不可觀?
問:‘所由設也’下小注朱子曰‘天只生得許多人物’一段朱之,可得聞歟?
答:其曰‘天卻自做不得,所以必得聖人為之修道立教’者,正為發明‘天必命之’之意,故朱之歟。
問:小注‘新安陳氏曰’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其曰‘説其理’者,謂‘聰明睿知’,‘天必命之’也;其曰‘實之以其事’者,謂伏羲設司徒、典樂之官也;其曰‘聖君代天立標準’者,謂‘繼天立極’之義也;其曰‘教已立而教之法未備’者,蓋此時有教而其法未備也。之本文曰:‘三代之隆,其法寖備。’其前則未備可知也。此段雖不甚要切,而有可考觀歟。
問:‘所以分也’下小注‘新安陳氏曰’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其曰‘天子元子,繼世有天下;衆子,建為諸侯。公、卿、大夫、元士適子,將有國家之責’,‘民之俊秀,他日亦將用之’云者,雖不甚要切,而有可考觀也。
問:‘以盡其力’下小注‘新安陳氏曰’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其曰‘知性分、職分’,‘俛焉盡力’,與前‘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相照應者,有可考觀。
問:‘節目之詳者也’下小注問‘外有以極其規模’一段,‘新安陳氏曰’一段,‘東陽許氏曰’一段,凡三段皆朱中有黑,何也?
答:朱子曰,‘須先識得外面一個規模如此大了,而内做工夫以實之。’此言外面識得其規模之大,内做工夫盡其次第節目之詳而實之也。陳氏曰:‘規模之大,指三綱領。節目之詳,指八條目。’亦見語類。此以書之外面、内面言之也。許氏曰:‘以三綱八條對言,則三綱為規模,八條為節目’,‘獨以八條言之,則平天下為規模,上七條為節目’。蓋此三條雖不甚要切,而皆可考觀歟。
問:‘以發其意’下小注‘曾子’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鄙説見上。
問:‘小學而無用’下小注‘朱子曰’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其曰‘自聖學不傳’,‘天下之書愈多,而理愈昧;學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詞章愈麗,議論愈高,而其德業事功之實愈無以逮乎古人’者,讀之令人有警省處,豈不可觀?
問:‘大學而無實’下小注問‘異端何以高而無實’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其曰吾儒讀書,‘就事物上理會道理,異端都掃了,只恁地空空寂寂’者,有可考觀也。
問:‘壞亂極矣’下小注‘雲峯胡氏曰’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知行二者該盡一部大學’,故序説以知行為重。其曰‘知其性之所有’者,知也;而其曰‘全之’者,行也。其曰‘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者,知之事;而其曰‘俛焉盡力’者,行之事。此新安陳氏之説也。雲峯胡氏於此又推明之曰:‘惑世誣民,使斯民昏而不能知;充塞仁義,使斯道壅而不能行’,‘晦盲〔全〕無能知者,否塞〔全〕無能行者’,‘上之人無能知〔此〕大學,故君子不得聞大道之要;上之人無能行〔此〕大學,故小人不得蒙至治之澤。’[8]其所以發明知行之意者,可謂詳矣。雖不甚要切,而豈不可考觀乎?

☚ 01_151原序   01_153篇題 ☛
000001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