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1_160傳之六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1_160傳之六章

【傳之六章】

問:誠意,意與情何别?
答:性發為情,心發為意。蓋情者,心感於物,不知不覺而發,故屬性;意者,緣情有所計較,故屬心。然心統性情,則性之所發非心乎?故朱子曰:‘心之動為情。’栗谷曰:‘心之寂然不動者謂之性,心之感而遂通者謂之情,心之因所感而細繹思量者謂之意。心性無二用,而情意無二岐。’
問:誠意,沙溪曰:‘好惡謂之意。’徐公曰:‘善惡謂之意。’何如?
答:朱子曰,‘意緣有情而用。蓋緣情而其所計較者善,則謂之善意可也;緣情而其所計較者惡,則謂之惡意可也。’徐公善惡之説不為無據,然朱子論此章‘自慊’曰:‘合下好惡時便是要自慊了,非謂做得善時[1]方能自慊。’蓋‘誠意’一章皆以好惡言之,先師説恐得傳者之意也。
問:‘此之謂自慊’,是工夫耶,功效耶?
答:自慊非功效也,是誠意工夫至於至善之謂也。蓋傳曰‘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章句曰‘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為人也’,是皆説方誠意時也。是以知自慊非功效之義也。
又問:然則‘自慊’與下文‘心廣體胖’不同耶?
答:不同。心廣體胖,誠意之效也。若夫自慊云者,只是真實為善去惡,無牽滯於己私,所以常有快底意,方始心下滿足。朱子曰,‘好善惡惡’,‘求以自快自足,如寒而思衣以自温,飢而思食以自飽’。夫所以衣而思自温,食而思自飽,可謂之效乎?蓋功效者,工夫盡於内,而功效見於外也;所謂自慊者,到無自欺十分盡頭之謂也。至下文‘潤身’、‘體胖’,然後可謂之功效也。
問:注‘知為善以去惡’。
答:誠意在於致知之後,故曰‘知為善以去惡’耳。蓋‘毋自欺’者,知為善去惡,方用其力,而但不能誠實以自欺云耳,與下文‘小人閒居,無所不至’者不同。
問:‘誠於中,形於外’,是專指惡耶?
答:不然。小注饒氏曰‘此誠字〔是〕兼善惡説’,是也。
問:注‘重以為戒’。
答:重者,厚也。辨疑。蓋再言慎獨,故或疑以為再以為戒。然他書非有再言之文,而亦曰‘重以為戒’云,其義可見。
問:‘毋自欺’小注朱子曰‘如鑄私錢,做官會,此是大故無狀小人,豈自欺之謂乎’,此則自欺與閒居小人無所不至者有間矣。然‘富潤屋’小注朱子又曰‘“小人閒居”以下,是形容自欺之情狀’,此則‘小人閒居’亦謂之自欺也。朱子之言何其不一耶?
答:自欺有淺深。上一節毋自欺,工夫細;下一節著其善,説得粗。然其所以自欺則同,而小人特其甚者耳,蓋小人自自欺而至於無所不至也。
問:‘曾子曰十目所視’注‘引此以明上文之意’,傳十章皆曾子之言,而此曰‘曾子曰’,何也?注曰‘引此’者,亦何也?
答:傳十章即曾子所以釋經之言,而門人記之也。‘十目所視’一節,即曾子平日所嘗言者,非為釋經之言。而門人記此‘誠意’章時,以為上文之‘視己,如見其肺肝’與此説相類,故引以明之,蓋記者之意也。章句‘引此’二字,非謂曾子自引其己説也。愚見如是,未知如何。
問:小注朱子曰,‘此是承上文“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之意,不可説人不知,人曉然共知如此。人雖不知,我已自知,自是甚可惶恐了,其與十目十手所視所指何異哉?’此一節正是‘誠於中,形於外’也。其曰‘何異’者,猶有不同而相似之意,何也?
答:上文‘見其肺肝’,是小人見君子以後之事也。此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是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之地。朱子以為人雖不知,我已自知,與人所共知者無以異也。蓋‘閒居’一節言惡之不可掩也,‘十目’一節兼善惡而言也。
問:‘富潤屋’注‘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所謂如此者,指‘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也;所謂‘又言此以結之’者,指‘君子必誠其意’耶?或曰:‘“又言此”者,總言一節也。’何如?
答:上説似是。
問:小注新安陳氏曰‘上文“誠於中,形於外”,是惡之實中形外者’,是何如?
答:説不是。饒氏曰:‘兼善惡説。’恐是。
問:六章單舉誠意?
答:致知屬知,誠意屬行,知行自是二事,所以不連致知也。誠意、正心雖皆屬行,然自修身至平天下,皆以誠意為要,若只連正心説,則其意促狹,所以不連正心也。
又問:何以知單舉誠意耶?凡章句所以格物致知為一章,誠意為一章,正心修身為一章,修身齊家為一章,齊家治國為一章,治國平天下為一章之意,可得聞耶?
答:朱子非以己意分之也,因傳文而知之耳。蓋傳曰‘此謂知之至也’,是以知格致為一章也。傳曰‘所謂誠其意者’,是以知誠意為一章也。傳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又曰‘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又曰‘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又曰‘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是以各分其章如此耳。
問:‘誠意’章下注‘或已明而不謹乎此’。此者,指上文‘不能實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耶?
答:是,蓋謂誠意也。
問:注‘其序不可亂而功不可闕’。
答:序者,謂先致知而後誠意也。功者,謂欲誠其意不可無致知之功,致知之後又不可無誠意之功也。
傳六章小注朱圈者十一段,朱圈中黑點者三段,黑圈中加小黑圈者十三段,黑圈中黑點者一段,墨抹之者一段。
問:‘所謂誠其意’注‘有未實也’下小注,‘雲峯胡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所謂‘自字與意字相應’者,恐不然。
問:注‘己所獨知之地’下小注,‘新安陳氏曰’一段,何以墨抹之耶?
答:傳文‘慎其獨’兩出,而皆兼身所獨、心所獨而言,不可分屬於上下之節,所以墨抹之歟。
問:注‘審其幾焉’下小注‘新安陳氏曰’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所以釋‘審其幾’之意,極為精詳。
問:小注朱子曰‘幾者,動之微’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所以釋幾字之義者,極為精密。
問:小注‘譬如一塊物’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所以釋‘毋自欺’之義者,極為詳密。
問:小注‘如鑄私錢’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此朱子之説也,心經附注亦收録矣。今曰有無不關者,蓋以朱子釋‘自欺’之説屢出而不啻明白,此段只説前後學者差見之由,故以為有無不關耶。更詳之。
問:小注‘十分為善’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所以釋‘誠意’之義,極為詳盡。
問:小注‘凡惡惡之不真’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所以釋‘如惡惡臭’之義,可謂至矣。
問:小注‘論自欺細處’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所以論自欺細處,可謂詳矣。
問:小注‘自謙是合下好惡’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曰‘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為人也’,朱子此段曰‘自謙’是‘合下好惡時便是要自慊了,非謂做得善了方能自慊’,其與章句之意未見其有異,栗谷何以謂有無不關耶?更詳之。
問:小注‘如與衆人對坐’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所以釋獨字之義,可謂密矣。
問:小注‘東陽許氏曰’三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一段言‘自慊’,‘誠意之效’,蓋自慊者,誠意工夫之止於至善,而此則以效言之,不是。二段言‘欺、慊皆言自是,意之誠不誠皆自為之’,蓋自欺者,内自欺心之謂也;自慊者,自足於己之謂也。三段二如字,曉學者當為善去惡。是皆雖不害義,有無不關也。
問:‘小人閒居’注‘獨處也’下小注,‘新安陳氏曰’一段,何以圈中有黑耶?
答:此語未穩,蓋不可以兩節獨字分身心看。見上。是以謂之語意未瑩或未穩當。
問:注‘必謹其獨也’下小注‘閒居為不善,便〔是〕惡惡不如惡惡臭’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朱子嘗曰,‘鑄私錢,做官會,此是〔大故〕[2]無狀小人,豈自欺之謂耶?’為不善無所不至,則未見其少有惡惡之意矣;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亦未見其少有好善之意矣。與惡惡而未能十分去惡,好善而未能十分為善者不同。朱子此段曰:‘閒居為不善,便是惡惡不如惡惡臭;掩不善著其善,便是好善不如好好色。’語意自相逕庭,無乃記者之誤耶?可疑。〇或曰:‘章句“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亦此段意也。’按:‘非不知’與好善惡惡,語有輕重,終是可疑。
問:小注雙峯饒氏曰‘閒居為不善,自欺也’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其曰‘閒居為不善,自欺也’者,未穩。蓋為不善無所不至,是無狀小人也;自欺,是為善而未能十分盡善者也,何可謂之同也?所以有無不關也。然此段中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此誠字是兼善惡説’者,是。
問:小注‘雲峯胡氏曰’一段,‘玉溪盧氏曰’一段,凡兩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雲峯言‘前章未分君子、小人,此章分别君子、小人甚嚴’,蓋謂前章是‘格物致知’章也,即物窮理,别無君子、小人之可言者也;此章是‘誠意’章也,誠意分善惡,方言君子、小人也。其文勢不得不然。至於‘誠意為善惡關’以下,雖不害義理,而有無不關也。玉溪言‘兩言慎獨,讀上節〔固〕當直下〔承當〕[3],讀此節尤當痛自警省’,蓋謂上節慎獨工夫細密,下節慎獨工夫嚴切耳,然皆不緊。
問:曾子曰‘十目’,小注‘玉溪盧氏曰’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其曰‘理無顯微之間,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之地,即十目十手共睹[4]共指之地’者,所以明夫善惡之不可掩,可謂密矣。其曰‘為善於獨者,不求人知而人自知之;為不善於獨者,惟恐人知而人必知之’者,所以明夫可畏之甚,亦深切矣。
問:小注‘雲峯胡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以善惡之幾,己所獨知而言;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以隱微之中,人所共知而言,其所指之意微有不同。雲峯合而為一語,未穩貼,所以有無不關。
問:‘富潤屋’注‘又言此以結之’下小注,朱子曰‘富潤屋’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其曰‘所謂心本闊大,只因媿怍,便卑狹,所以體不能安舒’[5]者,比章句尤詳。
問:小注‘無媿怍,是無物欲之蔽,所以能廣大’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惟其無蔽也,是以廣也。
問:小注‘三山陳氏曰心在内’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其曰心‘以理之無歉,故能廣大’,體‘以心之既廣,故能舒泰’者,是説意誠之驗也;其曰心‘有所歉,則視聽怵迫而舉動跼蹐’者,是説自欺之驗也。語皆要切。
問:小注‘玉溪盧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所謂‘三言必字,示人真切’云者,不害義理而有無不關也。
問:小注‘仁山金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朱子曰,‘自欺是半知半不知底人,知道善我所當為,卻〔又〕不十分去為善。’又曰:‘“小人閒居為不善”,是誠心為不善也。’按:此二條‘自欺’與‘閒居為不善’,有不同矣。今仁山説曰‘“小人閒居”以下,自欺敗露之可畏’,是則自欺、閒居為一也。栗谷所以不取者,以此歟?然朱子又曰‘“小人閒居”以下是形容自欺之情狀’,與仁山之説未見其相反也。以是推之,上節‘毋自欺’工夫極細,未便説到粗處;下節‘小人陰為不善而陽欲揜之’,是自欺之甚者也。是故朱子又曰:‘如有九分義理,雜了一分私意,便是自欺。到得厭然揜著之時,又其甚者。’然自欺有淺深,閒居小人亦不害為自欺也。然此段有無不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