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1_118【大學大全】 大旨‘敬’一字,工夫在‘明、新、止’三字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1_118【大學大全】 大旨‘敬’一字,工夫在‘明、新、止’三字上。

【大學大全】 大旨‘敬’一字,工夫在‘明、新、止’三字上。

子程子注。
入德者,窮理正心,變化氣質,故曰入德。〇‘必由是’,言不由是而學,則記誦詞章之習、虚無寂滅之教,與夫權謀術數、百家衆技,皆紛然雜出,以其所差也。
大學之道止止於至善。
白雲許氏曰:凡言道,有二意:天(之)理氣〔化〕,(流)〔運〕行不息者謂之道;人(之)由義理而行,亦謂之道。聖人贊,多言天之道,餘經中所言皆是言人所行之道也。此大學之道又非二者之謂,卻是言大學中教人修為之方爾。[1]〇‘明明德’,上明字兼知行。分言則明德知也,新民行也。上明字開發磨瑩之功,下明字虚靈不昩之體。凡言德,亦有二意:得天理而存於心者,德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亦德也。此‘明明德’字就得處言,則是上意。及加明之之功而有得於己,然後有下一意。體在明德,用在新民,體用之準在至善,用力之方在知行。明明德,成己之仁;新民,成物之知;至善,明德、新民之勇。凡言性,單説理。德是就洎氣上處説。
【章 句】
當然之極。
當然者,善也,其極則至善也。
一毫人欲之私。
是細底欲,智鑿之類。前云‘人欲所蔽’,是麤底欲,耳目之類。
大學之綱領。
非綱領則不知道之大原,非條目則不知道之實功矣。
知止而后止能得。
此四節推言知止之功效,能得之工夫。静如不惑,安如不動心。朱子以不惑解不動心。熊氏曰:能静能安是心未發時事,静是存養之密,能安是安其所止。能慮,謂省察之精。能得,得其所止。黄氏曰:知止有定説理,能静説心,能安説身,能慮又是心,能得又是理。吴季子曰:定、静、安、慮、得五者,至善之節次也。白雲許氏曰:定、静、安屬知,慮、得屬行。定、静在事至之先,安在事至之際,慮在事至之時,得在應事之後。蓋至善之地非一蹴所能到,必歷此節次而後至於其所止,能得之時則是其所止處。
物有本末止近道矣。
物者,指形體而言。明德在己,新民在彼,彼己相對,而形體見焉,故曰物。事者,指作為言。知止其用力,能得其成功,功力相因,作為形焉,故曰事。先言終者,猶陰陽終而復始,有無窮之理。故曰:‘大明終始。’
古之欲明明德止在格物。
逆推工夫。六個先字是工夫。‘古’字,蓋夫子傷今思古也。八條分三節看。治者,教條法令之施,賞善罰惡之政。齊者,肅然整然之謂。父父、子子、兄兄、弟弟,無一不齊之謂也。修者,治其疵隙而去之也。正者,正其心之用,言其偏處也。格物者,心窮之而至其極也。以八條目言之,物則心,心之於身、身之於家、家之於國、國之於天下,皆自源徂委,自體達用;事則正,正而後修、修而後齊、齊而後治、治而後平,皆自淺入深,自小成大。是以本原為先,則有務内之功;以始事為先,則無躐等之患。此學者指南也。宜曰‘欲誠其意者,先正其心’也,而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何也?蓋心無形影,未易捉摸。人人所以治其心者,亦惟於其發動處著工夫耳。譬之水本清,而波蕩之,波平則水静矣。按:誠者,意有善惡之異,故誠實其意;正者,心有偏正之異,故正其偏處;修者,身有本形,修去五者之偏,故言修;齊者,有整然肅然,無一不正之謂;治者,家親而國疏,故曰治;平者,國小而天下大,故曰平。又按:格致之要,明道術、卞人材、審治體、察民情;誠正之要,崇敬畏、戒逸欲;修身之要,謹言行、正威儀;齊家之要,重配匹、嚴内外;治國之要,定國本、教親屬也。
【章 句】
‘明明德於天下者’,此‘明明德’,上明字又與篇首上明字稍不同,此謂推明明德於天下;下明字包篇首‘明明德’三字。‘使天下’之使字,體貼上明字意。分言自新、〔新〕[2]民,以篇首‘明明德’為體,以此段‘明明德於天下’為用。專指新民之事而言,則與或問所謂‘“明明德於天下者”,自明其明德而推以新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之義不同。或問立言之義,自明新民皆該在此句中。此‘使’字只是活字,只當輕看,不必以在己使人為拘。蘇秦曰:‘使我有負郭田二頃。’蕭道成曰:‘使我治天下十年。’此‘使’字亦何嘗以在己使人為拘哉!
物格而后止天下平。
順推工效。七個后字是工效。物格至身修,則明德明而新民之體立;家齊至天下平,則民新而明德之用行。黄洵饒曰:知至就心上説。不曰‘物格而后知致’,而‘物格而后知至’云者,知自至,物格之外更無致知工夫。修者,治其疵隙而去之。雖做功於内,而不致力於外,則威儀之間未必無過舉。故〔心〕[3]既正,不可不修身。自此以下,舉此而措之矣。
自天子止修身為本。
此一段進推工夫中拈出修身。正結。
其本亂止未之有也。
順推功效中拈出身與家。反結。上則結工夫,故但言身;此則結功效,故兼言家也。以本、末二字發明‘修身’以上之事,故又以厚、薄二字發明‘齊家’以下之事。
‘右經一章’章句。
蓋經文辭約而理備,言近而指遠,非聖人不能及也。‘舊本’,謂鄭玄本也。漢宣帝時人也。程子所定’,謂兩編次,詳見二程全書‘更考’之‘更’,互也。‘别為’之‘别’,分也。
‘凡傳文’章句。
‘今不盡釋’,蓋六個欲字、四個在字、六個先字、七個后字可見。
康誥曰:‘克明德。’
發明明德之端,即自明之始事。
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示明明德之方,即自明之工夫。●‘諟’若訓‘此’,則所以指天理之在者愈專;若訓‘審’,則所以加省審之功者愈密。故‘諟’之為‘是’與‘審’之二義,所以兼存也。工夫在顧字。●‘明命’,即就明德之本原。
帝典曰:‘克明峻德。’
著明明德之效,即自明之終事。‘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此非大學之極功歟?此史官贊之明德止於至善也。
皆自明也。
結上文‘明明德’之傳,而起下文盤銘自新之意。
盤銘止又日新。
發新民之端。
康誥曰:‘作新民。’
示新民之方。
曰:‘雖舊邦,其命維新。’
‘其命’之‘命’,‘命以天下’之‘命’。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君子’,成德者也。●‘極’,即至善。不曰至善而曰極者,至極之義,標準之名,指明德、新民之標的也。如北極之極、皇極之極、屋極之極,有形象標的期望之謂也。
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以民之止於邦畿,明物之各有所止也。
云緡蠻黄鳥止不如鳥。
此兩節以有止言知止。
云穆穆文王止止於信。
‘止於仁’,如文王之視民如傷,發政施仁必先鰥寡孤獨,無凍餒之老、罪人不孥之類。‘止於敬’,崇侯文王欲叛,怒,囚之羑里文王歎曰:‘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豈有君而可叛乎?’及釋之,乃率叛國以事。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止於孝’,禮記文王為世子,事王季之節及事死如事生、思死如不欲生、忌日必衰、稱諱如見親之類。‘止於慈’,君子慈其子,莫大於教之使成聖賢之德。文王之子武王周公為聖人,畢公召公文王之子,則止於慈可見。‘止於信’,文王,‘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平之田而歸者四十餘國。又如汝墳詩:‘魴魚赬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則止於信可見矣。此段言聖人之止無非至善,以其得其所止之事而言。●先言子,後言父者,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之義。
云瞻彼澳止不能忘也。
言明德止於至善,乃至善之體,所以立發新民之端。工夫在知行:切磋、格致工夫屬知,琢磨、誠正修工夫屬行。上文言止至善之理備矣,然所以求之之方、得之之驗則未之及,故又引此發明之。‘恂慄’,嚴敬之存乎中,正心之功效;‘威儀’,光輝之著於外,修身之功效。此所謂‘粹面盎背,施於四體之驗’。‘終不可諠’,齊、治、平之事,發新民之端。‘盛德至善’,似乎疊。然道學、自修,以至瑟、僩、赫、喧,皆是踐履之後言,故云盛德。此章專釋至善,故又言至善,不是疊也。或問所謂‘盛德,以身之所得而言;至善,以理之所極而言’,其理一也。切磋、琢磨,武公行年九十餘,日敕其身,箴儆己之過失。瑟、僩、赫、喧,如詩‘敬慎威儀,維民之則’,‘温温恭人,維德之基’是也。‘終不可喧’者,及其没也稱睿聖,武公是也。
云於戲止没世不忘也。
言新民止於至善,著明明德之效。
子曰聽訟止此謂知本。
‘無情者’以下,非釋孔子之詞,乃推原所以使民無訟之故。蓋民懷畏服,不敢誣上而行私,自無訟之可聽者,可見德之已明而致新民之效也。豈非明德為本,新民為末,聽訟乃末之最末歟?使無訟本,聽訟末,使無訟亦有本末。‘使’字上舍明明德,明德為本,無訟為末。‘其不論終始,何也?’曰:‘古人釋經,取其本,略其末,未必如是之屑屑也。且此章之下有闕文,安知其非本有而並失之也。’釋本末而特言訟者,氣稟所生之拘。天地間之物不能各充其欲,則勢不能無争,相忍胥殘,至有鼠牙雀角之訟。訟者,求卞其曲直,必待明德之人然後卞焉。故卦曰:‘利見大人。’
此謂知本。
復出而他無所係,則知其為衍文也。
此謂知之至也。
文義與句法推之,則知其為結語,而有闕文也。
間嘗竊取。
此章當作三節看。‘此’以下即第一節,是説致知在乎格物。下文是説物未格則知未至也。理有未窮,即物未格;知有不盡,即知未至也。
是以大學始教。
以下即第二節,是就逐物上格物致知工夫。‘至乎其極’,即物理之極。
至於用力之久。
以下即第三節,是承上節,就衆物上物格知至效驗。‘豁然貫通’,即知之至也。東嘉史氏曰:或問‘先生所補“致知”章,何不效其文體’,朱子曰:‘亦嘗效而為之,竟不能成。’竊意效傳行文,特文公餘事,決無效不能成之理,此特姑為謙辭以答學者之問耳,〔正意恐不止此也〕。蓋效其文體,則必援引經傳,文義簡古,學者未必自能曉,須又為之注解以曉之。如此則〔自〕為自注,豈不為好事者之所譏誚?故不求其文之類,但(欲)〔取〕其意之明。所補〔傳文〕便〔只〕如章句之一般,庶乎人之易曉(也)〔耳〕。[4]
所謂誠其意者止慎其獨也。
上不連致知,分知行;下不連正心,以其為自修之首。誠意之方,謹獨工夫。毋自欺,誠意工夫。毋字有二義:父母之母字,女字内有二點,象女之兩乳也;‘毋自欺’之毋字,女字内畫出外,有女淫姦之象,有姦當禁止,故以毋為禁止之辭。‘如惡惡’、‘如好好’之如字,誠意之實。獨,謂一念將動處。中庸教者事,故無必字;大學學者事,故加必字。〇先言惡惡而後言好善者,其去惡不決,則其為善必不勇也。
【章 句】
‘徒苟且’,言知事之無理無義,因循姑為之爾。釋云
小人閒居止必慎其獨也。
言小人自欺之狀,所以為戒也。‘君子’,汎言之。揜,音掩,揜與著皆欺人之狀。‘人之視己’之‘人’,指君子。‘如見其肺肝’,小人之肺肝。黄洵饒曰:前‘慎獨’,欲其自慊;後‘慎獨’,絶其自欺。陳定宇之説有曰:‘獨處是身所獨居,與〔上文〕[5]“己所獨知”之“獨”不同。’今人多眩於此説,不察本意而强為此説,不知定宇兩説初非卞别上下獨字之義,只卞‘閒居’之義,與‘獨知’之‘獨’有别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止其嚴乎!
此獨稱‘曾子’者,曾子時發本章言外之意,故門人特稱表之。十目之視、十手之指,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之義。言十者,數之終也。此言善惡之不可掩,以明上文之意,所以為戒也。
富潤屋止必誠其意。
終言誠意之驗以結之。以富對德言者,譬也,蓋舉無用之事,發至實之理也。
所謂修身止不得其正。
此言有心者之病。‘在正’與‘其正’之正字不同。蓋‘在正’之‘正’,正之也;‘其正’之‘正’,兼體用而言也。忿、恐、好、憂四者,就七情而得其三,唯無所憂患者然,亦非在七情之外也。
【章 句】
‘一有’之‘一’,即四者之一。‘不能察’之‘察’,向内察也。‘欲動’之‘欲’,非物欲之欲,就心上一念萌動處言。又,欲動見得淺,情勝見得深也。
心不在焉止不知其味。
此言無心者之病。‘正心’章不言敬,而章句發之,則開示正心之要法,警策後學之意至矣,此存養工夫也。心不正,以義理言;心不在,以知覺言。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此總結而言。
所謂齊其家止鮮矣。
此言心不正之病,極言其辟之為害。
故諺有之止其苗之碩。
此言家不齊之病。‘苗之碩’,苗之至盛也。‘倬彼甫田,歲取十千’,猶以為其苗之不長。
此謂身不修止齊其家。
此獨反結者,修身是明明德工夫緊要處。變文應經文修身。不曰‘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承經文結語分本末。
所謂治國止所以使衆也。
不曰‘治國在齊其家’,而變文曰‘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承經文結語而分厚薄也。經曰‘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故傳承之如此。‘成教於國’以上,化也。化者,自身教而動化也。〇三‘所以’者,推也;推者,推此道而擴充之也。
一家仁止一人定國。
上文‘如保赤子’,推也。此言化也。即‘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底效驗。‘仁’,即上文孝也;‘讓’,即上文弟也,家齊而國治。‘貪戾’,即上文慈之反也,身不修則家國不能齊治。‘機’,指一家一人。‘一言僨事’,結‘作亂’句;‘一人定國’,結‘仁讓’句。
師天下止未之有也。
此兼化推而言。‘’以下,化也;‘有諸己’以下,推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此再結而言。上文‘宜其家人’,仁也;宜兄弟,讓也。‘正是四國’,就身上説,貪戾之反也。〇‘此謂’二字指三引而言,或曰並結上文。
所謂平天下止絜矩之道也。
此兼化推而言。首三句,化也;絜矩,推也。或問:復言孝弟慈者,人道之大端、衆心之所同得也。自家以國,自國以天下,雖有大小之殊,其道不過如斯耳。[6]
【章 句】
‘各得分願’,即卦‘稱物平施’也。
所惡於上止絜矩之道。
此言絜矩之體。天下之大,又安得人人度而處之?其要不過在我不施其所惡耳。在我惟不施其所惡,則在人自各得其所欲。夫己不施其所惡,是‘所操者約’也;人各得其所欲,則‘所及者廣’矣。
云樂只君子止民之父母。
此段言不可不絜矩之意。好惡,言能絜矩。〇‘齊家’章言好惡,是推之以在人者;此言好惡,是推之以及天下之人也。
云節彼南山止為天下僇矣。
此段言好惡不能絜矩之意。
之未喪師止失衆則失國。
此段言人心、天命之存亡得失。之未喪師,能絜矩也;既喪師,不能絜矩也。
是故君子止此有用。
‘先慎乎德’之‘先’,承上文‘不可不謹’而言,於慎之中所當先慎者在於德也。好惡之大者,莫急於財用,故次言財用。〇首章明明德以自修言,卒章慎德以治天下言。宋孝宗,故朱子諱‘慎’為‘謹’。然謹不如慎字之義。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此段特以是非言耳,猶未以利害言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奪。
此段言不能絜矩者之失。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此段兼言絜矩者之得失。
是故言悖而出者止亦悖而出。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如自言‘如日在天’,而其民曰‘時日曷喪’是也;‘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如人頭會箕斂,而府庫卒為有是也。
康誥曰止失之矣。
此段言人心天命,再言得失。兼財用、好惡言。絜矩,用人之張本。
楚書曰止惟善以為寶。
此段言内外本末。
舅犯曰止仁親以為寶。
此段亦言内外本末。
秦誓曰止亦曰殆哉。
此段分言君子、小人。
惟仁人止能惡人。
此段言用人能絜矩。
見賢而不能舉止不能遠,過也。
此段言用人不能絜矩。
好人之所惡止災必逮夫身。
此段言用人大不能絜矩。
是故君子止驕泰以失之。
此段三言得失,以明人心天命。第一得失以人言,第二得失以事言,第三得失就心上言。上之人不善,則事皆不善而失之,故曰‘語益加切’。
生財有大道止財恒足矣。
此段就財用、用人言絜矩。通章以貨財為戒,而此以生財為言,何也?財用,國之常經,不可一日無也。苟徒禁其聚斂之政,而不示以生財之端,則異時財用不足,終不免於横聚諸民,故及之。
仁者以財發身止以身發財。
此段自君身而言,即散財之效也。
未有上好仁止非其財者也。
此段亦自君身而言,即散財發身之效也。
孟獻子曰止以義為利也。
此段自君之用人者言。復言能用人則能理財也。魯莊王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莊王為正,而仲孫為宗長,故曰孟。伐冰,斬冰也。然冰有財之事,若卿、大夫則受冰之家,非斬冰也。豈卿大夫之家喪祭則取冰於公,故謂之伐歟?
長國家而止以義為利也。
此段自君之用人言,即退小人也。長,即君長也。務財用,即桑弘羊孔僅之徒是也。災,如日食、星變、水旱、蝗疫之類;害,如民心怨叛、寇賊姦宄、兵戈變亂是也。就利害上明能絜矩之不容不務也。

☚ 01_117大學章句序   01_119大學講語 ☛
000001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