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1_161傳之七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1_161傳之七章

【傳之七章】

問:‘不得其正’,小注雲峯胡氏曰:‘正其心者,正其心之用也;不得其正者,説心之體。[1]’是何如?
答:先師曰‘皆謂心之用也’。辨疑。蓋章句曰‘四者皆心之用也’,又曰‘一有之’,則‘其用之所行不能不失其正’。上所謂‘心之用’,指四者而言;則下所謂‘其用之所行’,獨非四者之用乎?章句之意以‘不得其正’為‘心之用’,明矣。蓋是四者分而言之則各有名目,總而言之則皆心之用也,非是心之用‘有所忿懥’,則心之體‘不得其正’也。三者同,是以知先師以‘心之用’為言者是也。
問:注‘一有之’。
答:退溪曰,‘一,即四者之一也;有,即事物之來,有可喜可怒者也。’先師曰:‘“一有之”者,少有之也。’然辨疑所引他書,‘一有’之‘有’字與此‘有之’之義不同,特以諸説‘一’字之義為證耳。
問:注‘或不能不失其正’,此或字,諸先生皆疑之,奈何?
答:此或字截自‘欲動情勝’之後而觀之,則固可疑;若上通‘皆心之用,人所不能無者’而解之,則似無可疑者。朱子尤溪縣學記曰:‘天生斯人,而予之以仁義禮智之性,而〔使之〕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所謂民彝者(是)也。惟其氣質之稟不能一於純秀之會,是以欲動情勝,則或以陷溺而不自知焉。[2]’意略同。朱子又曰,‘未感之時,至虚至静’,‘固無失之可議。及其感物之際,〔而所應者〕又皆中節’,則‘亦何不得其正之有哉。惟其事物之來有〔所〕不察,應之或不能無失’,‘此心之用始有不得其正者耳’[3]或問[4]。據此亦可知‘或不得其正’之或字,非誤也。如何?
問:小注,‘或問:“大學不要先有恐懼,中庸卻要恐懼,何也?”西山真氏曰:“中庸只是未形之時常常持敬,令心不昏昧而已。大學之恐懼,卻是俗語恐怖之類,自與中庸有異。”’是何如?
答:説是也。中庸‘恐懼’,朱子以謂‘不須説得太重’,只是輕輕收拾來,‘便在這裏’,是與大學‘恐懼’不同。然大學‘恐懼’,章句以謂‘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其所‘不得其正’者,在於‘有所’二字也。蓋恐懼一也,大學中庸所指之意不同耳。然真氏引俗語‘恐怖’之類以釋大學之義,其謂‘有所恐懼’,‘不得其正’者耶,與所謂‘人所不能無者’微若有異,語意似欠曲折。
又問:真氏曰,‘喜怒憂懼乃心之用,非惟不能無,亦不可無。但平居無事之時,不要先有此四者在胸中。如平居先有(此)四者,即是私意。人若有私意塞在胸中,便是不得其正。須是涵養此心,未應物時湛然虚静,如鑑之明,如衡之平,到得應物之時方不差錯,當喜而喜,當怒而怒,當憂而憂,當懼而懼,恰好則止,更無過當。如此方得本心之正。’是何如?
答:説可謂明白切當。但此四者,朱子謂‘心與物接時事’也,今曰‘平居無事之時,不要先有此四者’,蓋‘心與物接’者,氣象意味自别。既曰‘平居無事’,則未有喜怒憂懼之事,而此心未發也,不必曰‘不要先有’也。既曰‘不要先有’,則是有喜怒憂懼之事將至,其兆已見,而不當先有所期待也,不可謂‘平居無事’也。且傳文之意,當忿懥之時有所忿懥,當恐懼之時有所恐懼,當好樂之時有所好樂,當憂患之時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云爾,非謂漠然無事之時,戒其倫心妄想,先有此四者,則不得其正也。故朱子曰,‘心纔繋於物,便為所動。所以繫於物者有三:事未來,先有個期待之心;或事已應過,又留在心下不能忘;或正應時,意有偏重,都是為物所繫縳,便是有個物事’,‘如何心得其正’。是則心與物接時事也。真氏所謂此心‘虚静,如鑑之明,如衡之平’者,若以為心與物接之時,雖有可喜可怒之事而不要先有,則可也;若以心與物接之時為無事之時,則不可。故真氏之説恐當以别義看。〇或曰:真氏曰‘平居無事之時,不要先有此四者在胸中’,朱子曰‘事未來,先有個期待之心’,未見其有異,如何?答:二説不同。蓋真氏以謂無事,則是未有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之事,而未及來之時也。如人被朝廷論罪,當流遷誅殛,而不可有期待之心以恐懼憂患。及事至面前,所以處之不失其宜,則所謂不要期待也。如何?
問:小注盧氏曰‘惟虚故靈。纔失其虚,便失其靈。此心之所以為心,〔而〕明德之所以為明德也’,是何如?
答:説似未穩。虚者,以心無形象而言;靈者,以心有知覺而言,非是心因虚而靈也。且章句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然則明德者,兼心性情而言也。盧氏曰‘此心之所以為心,〔而〕明德之所以為明德也’,語意似以心與德分而二也。如何如何。〇或曰:‘心之為物,雖曰本自虚靈,為物欲之所昏塞,則失其虚,又失其靈也。是則不害為虚故靈也。’更詳之。
問:‘心不在焉’,小注蛟峯方氏曰‘上一節〔説〕有心者之病,“心不在焉”一節〔説〕無心者之病’[5],是何如?
答:説語句恐有病。朱子曰:‘心若不存,一身便無主宰。’所謂心不在者,非謂無心也。雖馳騖飛揚而一身無主、萬事無綱,則謂之心在焉,可乎?蓋心要在腔子裏,苟不在焉,則雖視而有不見者矣,雖聽而有不聞者矣。若如説,則是全然無所知覺也。既曰視、聽、食,則豈可謂之無心乎?特以心在於他,故不在於此耳。如何如何。朱子曰:‘身在於此,〔而〕心馳於彼,血肉之軀,無所管攝,其不為“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者,幾稀矣。’此心不在焉之病也。
問:注‘君子必察乎此’。
答:竊謂‘此’字指上文‘心有不存’而言也。章下注所謂‘密察此心之存否’,亦此意也。
問:章下注‘密察此心之存否’,所謂‘心之存否’,是心之體耶?是心之用耶?所謂察者,何心耶?
答:所謂‘心之存否’者,是心之用也。傳曰‘心不在焉’,亦謂心之不在此而在他也。若曰以心之用察心體之存否,則如禪家以心觀心之説,吾儒譏其如以口齕口也。朱子曰‘敬是常要此心在這裏’,蓋謂無適之謂也。所以察之者,察其心之無適與否也。然所謂察者,亦只是此心也。先儒所謂省察者,惟恐此心之用或失之不正,而求以正之者是也。
傳七章小注朱圈者六段,朱圈中黑點者一段,朱點之者一段,黑圈中加小黑圈者四段。
問:‘所謂修身在正其心’注‘不能不失其正矣’下小注,‘四者只要從無處’一段,‘所謂有所是被他為主’一段,‘心纔繫於物,便為所動’一段,凡三段皆朱之,可得聞耶?
答:此皆朱子説也。第一段言‘不可先有在心下’,如‘人有罪而撻之,纔了其心便平,是不有’,所以釋‘有所’二字之意,可謂要切矣。第二段言‘被他為主於内,心反為他所動’,所以釋‘心不得其正’之意,要切矣。第三段言心繋於物者有三事,未來先有期待之心,或事已過又留在心下不能忘,或正應事時意有偏重,所以釋‘有所’之義,要切矣。至謂‘聖人之心,瑩然虚明。看事物來,若大若小,四方八面,莫不隨物隨應’,則大學工夫,到聖人然後始可謂之心得其正。是故未至於聖人,則皆可謂正心工夫未盡也。
問:小注西山真氏曰‘喜怒憂懼乃心之用,非惟不能無,亦不可無’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愚意此段中‘平居無事之時’一説,似有未盡者。見上。未知如何。
問:小注‘玉溪盧氏曰’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愚竊以為未穩。何者?此章之意以為,心與物接之時,當忿懥之事一有之,則不得其正;當恐懼之事一有之,則不得其正;好樂憂患皆然。至於未應物之前,寂然不動,無所忿懥、恐懼,則傳者未及乎此義也。或問於程子曰:‘要無此數者,心乃正乎?’曰:‘非是謂無,只是不以此動〔其〕心。’盧氏若汎言未應物之前寂然不動,則可;今曰無所忿懥恐懼,則語意與程子所謂‘非是謂無’者,微有不同。又曰‘心之本體無不正,而明德之本體無不明’,是則心之本體與明德之本體似分而二之也;又曰‘心之妙用無不正,而明德之妙用無不明’,是則心之妙用與明德之妙用又分而二之也。蓋明德兼心性情而言,然則心與德初不可分别,而今其言如此,未知如何。栗谷以為要切,恨未質正。
問:‘心不在焉’,小注朱子曰‘心若不存’一段朱中有黑,何也?
答:‘心若不存,一身無主(者)〔宰〕[6]’云者,與下段所謂‘常要此心在這裏’者,似無異。而栗谷或以為要切,或以為不要切,其必有取舍之意,而恨不得聞其説耳。
問:小注‘敬是常要此心在這裏’一段朱之,可得聞耶?
答:敬非硬把捉也,只是要此心常在腔子裏而已。其曰‘直上直下,無纖毫委曲’者,所以釋直内之義,尤詳切矣。
問:小注‘雙峯饒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其曰‘聲色臭味,事物之粗而易見者耳’,心‘不在此,則於粗而易見者已不能見,況義理之精者乎’,傳者‘借粗以明精’者,恐未穩。蓋傳者舉此三者而直言心不在之病耳,視不見、聽不聞,則不待更求義理之精而已。於事物之應都錯了,不必言‘借粗以明精’也。如何?大概全段有無不關歟。
問:小注‘蛟峯方氏曰’一段,‘中虚而有主宰者,其正心之藥方也歟’十五字,何以朱點耶?
答:此全段不甚可觀,而其中語句要切者也。所謂‘無心者之病’,語意有病。所謂‘中虚而有主宰者,〔其〕正心之藥方’,是要切之語,故朱點之歟。
問:‘右傳之七章’下注‘以檢其身’下小注,朱子曰‘意誠然後心得其正,自有前後’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此意甚多。此段不甚要切,故以為有無不關耶。
問:‘直内而修身也’下小注,新安陳氏曰‘此言誠意又不可不正其心,乃其功之不可缺者’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章句盡矣,此則有無不關歟。
問:小注‘東陽許氏曰’一段,何以圈中加圈耶?
答:此有無不關者也。章句明白,而許氏又言之。然章句曰‘意誠則真無惡而實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檢其身’,是則言心而兼言身也;又曰‘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直内而修身也’,是亦言心而兼言身也。許氏所以釋章句之意,而只言誠意、正心,不言‘修身’一節,亦未備。

☚ 01_160傳之六章   01_162傳之八章 ☛
0000016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35:34